鄒族咖啡創生 02》21 家咖啡莊園齊聚「練功」,聯盟合作分工,評審看好實力

(續前文)由鄒族咖啡農自籌的「Best of Cou(以下簡稱「BoC」)」咖啡媒合會,猶如鄒族的咖啡高峰會,有 5 個咖啡產區,多達 21 家咖啡莊園共襄盛舉。有已經相當知名的咖啡園參與力挺,也有第一次參與評鑑的小型咖啡莊園,藉由參與盛會「練功」,吸引買家眼球。

對他們而言, BoC 是「鄒族咖啡」產區品牌的起點,後續包含傳承技術、加強部落名聲等,是各鄒族咖啡莊園需要一起努力的未來。(閱讀完整系列見文末)

這次 BoC 囊括 5 個阿里山咖啡產區,如里佳等過去較顯為人知的部落亦有農民參與。(圖片提供/Mojo Coffee)

鄒族園:需求市場還可成長,應把握距離優勢

人稱「咖啡王子」的鄒築園莊主 avayi tapangu (漢名:方政倫)是鄒族優質咖啡的先行者,他分析,市場跟產地距離近,是台灣咖啡的優勢。

他舉例,歐美國家的採購商觀察市場偏好後,告知衣索比亞等咖啡生產國,需要大量溝通成本,但拿到新一批次咖啡時,市場喜好卻可能改變。avayi 認為,台灣咖啡農顧好咖啡生產品質外,若能掌握市場偏好變動,就比國外咖啡更能奪得先機。

avayi (左)是阿里山咖啡先鋒,認為台灣咖啡應把握產地、市場距離記得優勢。(攝影/孫維揚)

基布烏:源頭管理品質、集團打造品牌

基布烏咖啡莊園莊主 sayungu akuayana 種植咖啡超過 20 年,她坦言,過去她較沒有後製品管、咖啡杯測等概念,幸好內有 avayi 分享咖啡設備等資源,外有 Mojocoffee 創辦人陳俞嘉等人定期替咖啡農開設咖啡杯測等課程,近年各咖啡農才成長卓越,後輩回鄉加入咖啡產業,也不會太辛苦。

sayungu 並表示,單一咖啡農力量有限,因此 BoC 著重「鄒族咖啡」來形塑產區品牌,而不只咖啡莊園各自努力。各方咖啡農貢獻優質咖啡時,買家採購也從挑選「莊園」變成「產區」,對鄒族咖啡黏著度會提升。即使買家每年採購的莊園不同,也較會優先選擇鄒族的產區。

sayungu 相當認同 BoC 推動「鄒族咖啡」理念,而在賽事背後擔任重要推手。(攝影/孫維揚)

他扶芽:土法煉鋼開拓市場,追求咖啡永續經營

Tfuya (漢名:特富野)部落是這次最多咖啡農參與 BoC 的產區,近年將咖啡作為主力作物,如他扶芽有機農莊、雅慕伊咖啡莊園等皆在咖啡評鑑賽展露頭角,也有不少青年返鄉,開始以咖啡為核心,拓展餐廳、旅遊、住宿等產業,追求咖啡產業六級化。

他扶芽有機農莊莊主 yapasuyongʉ 表示,過去穩定咖啡品質相當辛苦,因農民多不具備品評技能,也不知道咖啡產銷有很多細節要顧及,他在陳俞嘉建議下添購烘豆機、真空保存機等,並明白咖啡豆保存時要防範回潮,避免發霉與香氣逸散。他期望好不容易開拓的咖啡市場,能成為部落後輩返鄉從農動力。

yapasuyongʉ (右)和陳俞嘉(左)交流多年,從中學習晉升咖啡品質。(攝影/孫維揚)

雅慕伊:前輩引導而少走冤枉路,願為鄒族咖啡付出

雅慕伊咖啡莊園農暨本屆 BoC 主委 fa’ei poiconʉ 表示,鄒族咖啡產業很注重一起「把客群做大」,比起地理環境,fa’ei 覺得族人「爲部落產業盡心盡力」的情懷,更是鄒族咖啡產區彌足珍貴之處。

然而,fa’ei 認為,各咖啡莊園依然要「同中帶異」,每支咖啡有各自風味,像他參與 BoC,有兩支批次的咖啡豆包含品種 Sl34,並有莓果香氣,但後製方式不同,一支酸勁比較溫和,帶著紅糖甜感;另一支果香卻像成熟藍莓,酸甜滋味都濃烈。咖啡農清楚羅列多款不同風味咖啡,才可以吸引買家來「挖寶」。

fa’ei (左)擔任 BoC 首屆主委,希望賽事能促進外界對阿里山鄒族咖啡產生良好印象。(圖片提供/Mojo Coffee)

七彩琉璃:咖啡產銷不易,樂於打造更好產業環境

Tapangʉ (漢名:達邦)部落不僅以咖啡等農作為產業根基,也建設男子集會所、祭屋、鄒族自然與文化中心等,讓觀光客一窺鄒族文化。

七彩琉璃咖啡莊園主人 ‘iyusungu yoifoana 表示,過去他們夫妻對栽種咖啡一竅不通,更不懂借助設備穩定咖啡後製,只靠鼻子嗅聞、嘴巴品嚐等方式評斷品質,容易失準。台灣全年高溫多濕,咖啡受潮就易有濕木頭、發霉等氣味,台灣咖啡想保持頂級品質,防潮等產銷細節都不得馬虎。

‘iyusungu (左)跟 paicʉ(右)種植咖啡歷經許多風雨,深感咖啡品質穩定需費很多功夫。(攝影/孫維揚)

嘉娜咖啡:咖啡有機會維繫部落生計,透過 BoC 對外曝光

Niae’ucna (漢名:里佳)部落位在阿里山深處,嘉娜咖啡咖啡農 Paicʉ 坦言,里佳部落因交通不便,也不善於行銷,多數農民都是把咖啡賣給盤商,收購價格較低、市場也受限。直到她參與陳俞嘉在山上舉辦的咖啡後製課程,才懂得評斷自己咖啡風味以及優勢。

Paicʉ 強調,為了成為有信譽的咖啡產區,若咖啡豆風味不佳,農民不應賣向精品市場。因此在 BoC,不少咖啡具有明顯木頭、穀物等負面風味而被婉拒參與活動;與她一起參加 BoC 的農民,咖啡豆最終沒售出,主辦也沒有強求買家採購,「確保上桌咖啡品質好,就不能妥協」。

Paicʉ 認為,這次 BoC 也是讓外界接觸里佳部落的機會。(攝影/孫維揚)

部舞咖啡:凸顯風味是關鍵,讚許 BoC 長遠打造鄒族咖啡

這次參與 BoC 的咖啡產區,唯有 Ya’uvakazana (漢名:隙頂)現在不算鄒族部落,隙頂是阿里山高山茶重鎮,近年有數位茶農轉投注咖啡生產,部舞咖啡莊園農民 apu’u e’ucma cacaya 是這次唯一參與的隙頂鄒族咖啡農,

apu’u 具有產銷茶葉經驗,知道咖啡不僅要鑽研生產技術,採收透過後製加工凸顯風味更是關鍵,她分析,買家常反饋咖啡有飽滿花香跟荔枝香、回甘度極好,是咖啡養分充足、熟度夠的指標。因此她勢必等咖啡豆達到理想熟度才開採,犧牲一些產量換得穩定客戶。

apu’u 觀察到近年國內咖啡市場不斷攀升,而學習栽種、後製咖啡。(圖片提供/部舞咖啡莊園)

聯盟合作分工產銷,以增加咖啡韌性

BoC 活動策劃 voyu mʉknana 分析,BoC 促成多家莊園共組產區,如同「聯盟」共享資源、對外曝光,鄒族各咖啡產區也藉此串聯旅遊、餐飲資源,擴大買家來產地採購的便利性與價值,才有機會再訪。

聯盟概念也可延伸到咖啡前端生產,voyu 舉例,他的咖啡產量較高,而飛鼠咖啡負責人 lupi’i ‘akuyayana 有較完備的咖啡後製設備與行銷經驗,因此他多專注生產咖啡豆,生豆再交給 lupi’i 烘焙、包裝。各司其職有助於農民鑽精咖啡產銷的特定環節,再透過合作,讓咖啡生產到銷售都有最高品質。

voyu (右)在 BoC 核心團隊中擔任活動策劃,負責活動期間的遊程導覽。(攝影/孫維揚)

ERGOS coffee:趨避生產風險,打好客戶關係

台灣咖啡買家也對產業發展有多方建議。BoC 評審、ERGOS coffee 共同創辦人吳筱翎長年走訪肯亞、衣索比亞等咖啡產地,她認為,國際精品咖啡市場競爭愈趨激烈,台灣咖啡因生產成本高,勢必走向「極致市場」,台灣咖啡農應在買家腦海中多曝光,改進生產品質時,銷售服務也到位。

例如許多巴拿馬咖啡農會建置客戶清單,定期分享咖啡生產實況、預計採收量等資訊,刺激買家持續關注,並提升預購誘因,值得台灣咖啡農仿效。

吳筱翎(左)表示,台灣咖啡應走向極致品質,較能在國際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攝影/孫維揚)

Simple Kaffa:買賣方頻繁交流,消弭斷貨困擾

評審暨台北 Simple Kaffa 南港店副店長洪玉帆觀察,鄒族咖啡產區跟國外相比,若是相同品種、後製方法,能在保有主流風味下又有高山茶等特別滋味,保持咖啡味道對買家「熟悉中又有獨特性」,將是刺激採購的亮點。

洪玉帆強調,台灣單一咖啡園有時難供應足量咖啡給買家,咖啡店會擔憂斷貨,若咖啡農如 BoC 般,將一個產區裡多家優質的咖啡豆呈現給買家,擴大買家心儀的口袋名單,比較有誘因連年採購。

鵲咖啡:積極提供故事價值,但風味品質才是基礎

台北鵲咖啡老闆傅金萬分享,鵲咖啡擁有很多香港、歐美遊客,架上擁有台灣咖啡,他們多會優先嘗試,但若要鼓勵客人採購較高價的台灣咖啡豆回去,就仰賴產區特色、莊園主故事等「故事價值」。

但傅金萬強調,故事行銷不是賣情懷,台灣咖啡仍要以優質作為基礎,才可以長久維持精品市場。像咖啡農需思考添購設備,促進咖啡機械化採收、品管等,以擁有穩定產能;買家與評審則要公正替咖啡農評斷風味,不能因交情而心軟。

BoC 有多位專業咖啡農、咖啡師、尋豆師參與,都肯定阿里山鄒族咖啡應繼續推廣。(攝影/孫維揚)

Mojocoffee:擺脫失衡競標模式,重塑買賣良性關係

陳俞嘉指出,過去許多咖啡評鑑在公部門挹注資源後,希望採購金額亮眼,多只關心競標活動、設法堆高售價、不留時間給買賣雙方交流,導致買家常超額支出,難在後端市場賣出咖啡,自然不願再買台灣咖啡,咖啡農銷路不穩,產業惡性循環。

這次鄒族咖啡農自籌 BoC,即是希望打造台灣咖啡農與買家良好合作,活動結果發現,買家很願意再找咖啡農交流、咖啡農亦把買家視為進步夥伴,樂於好好招待。他表示,接下來鄒族咖啡農將會繼續舉辦 BoC,若不斷有採購成績,有機會促進台灣其它咖啡產區仿效,長遠型塑台灣咖啡產業永續經營。

系列閱讀:

鄒族咖啡創生 01》咖啡農自籌BoC,仿國際級生豆媒合會,五部落共創「鄒族咖啡」

鄒族咖啡創生 02》21 家咖啡莊園齊聚「練功」,聯盟合作分工,評審看好實力

鄒族咖啡創生03》將評審帶入鄒族山林,莊園現場評咖啡,探索風土滋味

鄒族咖啡創生 04》沒有血緣卻有鄒族魂,陳俞嘉以專業陪伴族人,打造精品咖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