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餐桌上的生物學

忙碌喧鬧的菜市場,滿坑滿谷的食材提供庶民生活所需。選擇在地食材,用心飲食,採買食物也能為環境保育盡一份心力。應時的食物才能建立恆久的味覺記憶,也是土地與人類不可分割的依存關係。不要小看每一口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因為它將決定我們生活環境的樣貌。

從小就很愛陪媽媽上菜市場,媽媽對食材的品質有天生的敏銳,幾乎她挑選出來的菜販、果販或賣魚、賣肉的,一定是菜市場裡品質最優異的,而且也一定是在地的。我很喜歡在旁邊幫忙拎菜,最愛看的是賣魚的攤子,每一季都有不同的魚種,各式各樣的長相,讓人目不暇給。

台灣是個海洋國家,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600多公里,西海岸面向台灣海峽,春夏季有北向的黑潮支流,秋冬則有南向的沿岸流。東海岸面向西太平洋,有黑潮主流經過。以這樣的海洋環境,我們的近海漁獲或沿岸漁業應足以提供食物所需,但事實上台灣大概有七成以上的漁獲是來自遠洋漁業。

台灣人愛吃海鮮,不僅街上海產餐廳林立,就連菜市場裡的魚攤也琳瑯滿目,魚種之豐富讓人目不暇給,但很少人想到吃海鮮也有環保與生態責任。一向多產的海洋也遠不及人類口腹之慾的黑洞,永無止盡的漁撈以及日益進步的漁業技術,將大海裡的魚類大小通吃。於是能夠存活至繁衍下一代的成熟魚類大幅減少,漁獲自然也日益減少。

海鮮是大家喜愛的食物之一多彩繽紛的珊瑚礁魚類

(左)海鮮是大家喜愛的食物之一(右)多彩繽紛的珊瑚礁魚類(攝影/黃一峰)

海洋生物不等於可以吃的「海鮮」

不過豐富而多樣的海洋生物看在大家的眼裡,只有兩種分類,即「可吃」與「不可吃」,可吃的海洋生物種類往往被簡化為「海鮮」,而不可吃的種類則棄之如敝屣,即使不幸被一起捕撈上岸,大多也遭到丟棄的命運。

市場對海鮮的熱絡需求確實已危及許多海洋生物的生存,而現在提倡的「永續海鮮運動」就是希望在需求與生存之間找到可行的方式,海鮮不是不能吃,但應該要加以選擇,以常見的取代稀有的,以養殖的取代野生的,以小型的取代大型的,以洄游漁獲取代珊瑚礁漁獲,相關的資料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網頁以及其它保育團體都查得到。

海洋提供我們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海鮮食物,大家對於這些魚類或其它海鮮可能所知不多,但都懂得怎麼吃,不過只要問到一些有關魚類知識的事,大家往往就傻眼了。以往大家要認識海洋生物,就只能往海洋博物館、海洋公園或是水族館跑,但對於不會潛水的人,大概永遠只能隔著玻璃看著這些生物。

其實大家都忘了,還有一個地方是認識海洋生物的最好去處,那就是「菜市場」或是漁港的「魚市」。海鮮不僅僅是食物而已,更是海洋生態系裡的重要生物,而生活知識的累積,更有助於拉近我們與海洋之間的浩瀚距離。

餐桌上的生物學不是一般的課堂知識,而是生活與知識的交會,也是人類為了生存而仰賴其它生命的起點,因此真心瞭解每一口我們吃下去的食物,深切感激無數生命的犧牲與奉獻,進而選擇對環境友善的食物,不正是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該做的事嗎?

東海岸的鬼頭刀是時令的魚類之一
東海岸的鬼頭刀是時令的魚類之一(攝影/黃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