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帶來強勁陣風,重創雲嘉南沿海,根據農業部統計,截至今 (7) 日下午 5 時,農業損失金額已突破 10 億元。目前災情包括大量落果、大範圍設施損害,蚵棚、漁船損毀、魚塭缺氧危機等。因多處災區仍缺水、缺電、通訊中斷,增加救災難度,後續災損恐將攀升。
丹娜絲農損逾 10 億 嘉義、台南、雲林受創最重
丹娜絲颱風災情集中在中南部地區,嘉義縣受災最嚴重,損失高達 4.7 億元,其次是台南市 2.6 億元、雲林縣 2.4 億元,三縣市合計占全台災損 98% 以上。
農產損失方面,香蕉與文旦災情最為嚴重,損失分別為 1.3 億與 1.2 億元,其餘損失前五名作物還包括竹筍、柳橙與椪柑。漁業損失則以牡蠣為主,損失金額達 1.8 億元以上,農業設施損壞也達 1.1 億元,反映此次颱風不僅影響作物,更重創生產基礎與後續經營。

魚塭斷電如定時炸彈 虱目魚命懸一線
南市區漁會總幹事林鈺昕表示,台南市各地電線桿倒塌嚴重,大片區域停電仍未恢復,若今晚魚塭再無法打氣,虱目魚可能整池暴斃,「魚塭現在像一顆定時炸彈。」
她提到自己能理解台電需優先搶修民生用電,但漁民現階段最缺的就是發電機,只能四處借調應急,同時還得緊急搶修破損的機具與屋舍,手機訊號不穩更讓聯繫困難重重,大家猶如熱鍋上的螞蟻。
除了供電危機,硬體災損也不容小覷,林鈺昕指出,許多養殖用的小魚屋、餌料倉庫都被吹翻,四草漁港內更是慘況一片,漁船被強風吹上岸,一艘艘疊在一起,宛如混亂的「登陸艦」場景,光是清理就得花上數天時間。
牡蠣棚慘遭風浪吞噬 嘉義估逾億損失
嘉義沿海牡蠣產區慘遭丹娜絲颱風重創,海上養殖設施嚴重毀損,損失金額恐逾 1 億 8千萬元。嘉義縣政府農業處漁業科科長張建成指出,這次颱風風力強勁、海象惡劣,初估有約 9,500 棚浮筏式蚵棚、350 公頃平掛蚵棚受損,另有超過 50 艘漁筏被打翻或衝上海岸,災情明顯比往年颱風更為慘烈。
張建成說明,由於目前海象仍未穩定,上述數字係縣府與漁會依據養殖規模、採收期程、最大風速(16 級)與浪高(5 至 6 公尺)等條件,加上過去經驗進行初步推估,實際勘查將待風浪稍歇後進行,屆時會再更新災損數字。
由於東石蚵農正值夏季採收旺季,颱風直擊影響慘重,張建成直言,「這次恐怕只剩兩成牡蠣撈得起來」。為減輕災後壓力,他強調縣府將儘速彙整報告送交漁業署,建議啟動現金救助與低利貸款,盼儘快協助漁民復養或修復漁筏、棚架,讓養殖作業能早日重回正軌。

冷藏庫斷電、農損壓力沉重 農場焦急待援
嘉義沿海農場在丹娜絲颱風過後,陷入停電、斷水、無網路的三重打擊。東石「看天田農場」的冷藏庫已停電超過 22 小時(至記者截稿前),場主郭明賢苦惱地表示,庫內仍存放著十多噸胡蘿蔔,「如果明天還沒來電,就得設法租用外部冷藏空間,否則只能全數打入加工」。
此外,他上月與半月前分別種下的兩批玉米、共約兩公頃,也因強風豪雨全軍覆沒。他坦言,雖已習慣天災風險,但仍對無法如期供貨給有機通路感到歉疚。
同樣受災的義竹雜糧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翁育群表示,當地電線桿倒塌逾百支,村落宛如遭炸彈襲擊,「滿目瘡痍」是最貼切的形容。合作社的穀倉屋頂與鐵捲門被颱風吹毀,更棘手的是無電可用,連高壓電線都垂落在廠房前,冷藏設備全面癱瘓。所幸當地雜糧播種期在下月,農作損失暫時可免。
另外,花生策略聯盟總召余仁聖指出,雲嘉地區已有約八成花生完成收成,只要接下來不再降雨,剩下的應能「安然過關」。元長鄉落花生產銷班第 19 班班長陳秋米也表示,班員約有半數已經收成,只要泡水的田區積水快速退去,花生損失應不會太大。

颱風頻頻來 青農嘆收入無法反映氣候風險
雲林水林的微醺農場終年種植小黃瓜,面積超過 2 公頃,這次丹娜絲颱風帶來強風,不只掀走溫室屋頂農膜,連室內的小黃瓜葉片、花朵與側芽也被颳光,「再一個星期就能收成的小黃瓜啊!」弟弟黃衍景語帶無奈。
他指出,溫室的錏管若長期暴露於風吹日曬中,結構壽命會大幅縮短,必須儘快覆蓋農膜,但若未等縣府勘災就動工,日後恐無法認定損失,讓人進退兩難。
哥哥黃衍勳補充,去年歷經三個颱風,他們咬牙貸款重建,「因為我們是專業團隊,該修就修、該花錢就去貸款」,但每次損失都是百萬元起跳,「現在才 7 月,丹娜絲還只是第一個颱風!」他直言,若農產品價格無法反映成本、無法讓農民有足夠的韌性去承擔這些氣候風險,「我們大概也會放棄。」
黃衍景也觀察到,水林一帶所有溫室幾乎無一倖免,許多倒塌溫室根本無力重建,「離農的人應該會不少。」目前簡易型溫網室每分地建置費用已上漲至 130 萬元,倒塌後還得先拆除、再重建,光拆除費就得數十萬元。他們這次屋頂被掀六分地、作物損失三分地,粗估損失約 100 萬元。

酪農災後忙搶修 停電停水、通訊交通皆中斷
嘉南地區的酪農也是此次受災戶。郭老師牧場位於台南六甲,經營者楊梅貴坦言,丹娜絲颱風風力前所未見,整晚房子都在晃動,牛舍屋頂正中間被掀翻,牧草、工具散落一地,且因停電無法擠奶,直到剛剛復電才恢復正常;但仍有酪農戶還未復電,現在更頭痛的是維修牛舍屋頂,「根本叫不到人!」
嘉義縣綠盈牧場靠近阿里山,同樣被吹得亂七八糟。經營者顏志輝以「災難片」形容,牧場雖未停電,卻遭遇停水,他只能帶著女婿化身水電工趕緊維修。
育昇畜牧場位於台南柳營,酪農黃燕良表示,颱風過後牛舍屋頂嚴重漏水、倉庫整片被掀開,牧場至今仍停電,只能依靠柴油發電機維持基本運作。因為訊號微弱,連接外界的道路還被倒塌的電線桿阻斷,通訊與交通全斷,外出求援困難重重。

連年受災無保險 白河竹筍恐報銷整季
去年台南白河的竹筍已是颱風重災戶,今年情況更為嚴重。白河果菜生產合作社監事特助張令騰說明,丹娜絲颱風帶來猛烈強風,竹筍不是被整株吹倒、就是從竹頭處直接斷裂,大片「趴地」,損傷無可挽回,筍農只能將地上部「斷尾」截去,等待重新發筍。
張令騰估計,他的 2 公頃筍田恐需至少 2 個月才能復原,屆時已是 9 月下旬,早已錯過主要採收期,形同整個產季報銷,「今年恐怕沒筍可收了」。
張令騰表示,今年丹娜絲損害「恐怕 100 多萬元放水流」,這還不包含植株無法挽救的補植成本、以及廠房毀損後的重建費用,能夠打平收支就算僥倖。他並提及,其餘筍農也都有相同處境,甚至要全部更新植株,代表不僅今年竹筍飆價,明年的價格可能也不會太親民。
張令騰表示,比起天災救助,更希望竹筍能有農業保險制度,無奈之前與農政單位交流,回應泰半是「栽種面積不大」、「預估投保率不高」等,令他相當失落。他認為政府將救助款轉為開辦保險、筍農投保的獎勵,對筍產業永續才更有效益。
他也提到,台灣筍極具國際競爭力,政府應挹注研究人力、資源在面積不大但有市場發展潛力的農作物,若都只聚焦大宗作物,「感覺有點大小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