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稅談判,消基會呼籲,勿犧牲食安,應維持萊豬內臟容殘值、強化肉品產地標示

上週台美貿易談判階段性結果出爐,暫時性關稅稅率為 20%,總統賴清德強調,談判時堅守四大原則,分別為「保障國家利益、產業利益、糧食安全,以及國人健康」。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消基會」)今(6)日重申,不反對與美方進行貿易談判,但堅決反對以犧牲消費者權益作為談判代價,要求政府堅守肉品和基改食品的標示,且不可放寬進口豬內臟的萊克多巴胺殘留容許值,也不應准入美牛內臟和絞肉,此外,消基會也呼籲國人以民意作為政府談判的後盾。

消基會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切莫以食安交換關稅。(攝影/林怡均)

美牛、美豬、標示、基改都被美國視為貿易障礙

今年美國發布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中,台灣的基改原物料獨立稅號、禁止牛絞肉輸入、萊豬內臟容殘標準嚴於國際,且要求標示產地,均被視為貿易障礙。

消基會董事長鄧惟中認為,「保障國人健康」很可能與美國認定「非關稅貿易障礙」有關。今(2025)年 3 月,美國發布《2025 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NTE) 中,點名台灣僅准入 30 個月齡以上美國牛肉,但禁止牛絞肉輸入,並嚴格檢驗牛內臟;豬肉的萊克多巴胺容許殘留量則高於國際標準,且要求標示產地。此外,美方也將台灣的基改原物料獨立稅號視為貿易障礙。

鄧惟中表示,消基會收到訊息,談判過程中提及美豬美牛的標示、美豬內臟的萊劑殘留量放寬,以及美國牛絞肉的開放,消基會非常擔心萊劑標準再度被上調。他重申,消基會不反對台灣與美方進行貿易談判,但堅決反對以犧牲消費者權益作為談判代價。

消基會執行董事吳榮達也曾以利害關係人的身份,參與台美貿易談判,他推測。此次台美關稅談判,與去年台美貿易倡議談判的內容高度重疊,美方不斷抱怨台灣的邊境及境內食品檢驗太過頻繁且嚴格,也認為台灣進口豬肉的萊劑殘留容許標準太嚴,更希望取消肉品的產地標示、取消基改食品的標示。

消基會董事長鄧惟中認為,「保障國人健康」很可能與美國認定「非關稅貿易障礙」有關。(攝影/林怡均)

台灣管理基於國情、溯源需求

美國牛絞肉之所以禁止輸入,法源依據為《食安法》第 15 條,近十年內發生狂牛症國家、地區之牛頭骨、腦、眼睛、脊髓、絞肉、內臟及其他相關產製品禁止輸台。但美國已超過十年未發生狂牛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2013 年便已認定,美國牛肉狂牛症風險為「可忽略」。

萊豬的容殘標準訂定,則始於 2020 年,台灣基於台美貿易與國際情勢,准入萊豬,衛福部公布殘留容許量標準,肌肉及脂(含皮)、心、肺、舌、肚、腦、血等其他可供食用部位,比照國際標準Codex,訂為 10 ppb;但進口豬肝及豬腎則為 40ppb,之所以嚴於國際標準90ppb,主要考量產婦坐月子會食用豬腎,於是經學者專家們共識後訂定。

標示部分,目前國際上要求包裝食品標示原產地,美國也有「產地標示」(Country of Origin Labeling, COOL) ,且法規涵蓋蔬菜、水果、肉類、水產等。台灣衛福部則針對牛肉豬肉產品的標示,分別訂定規範,不論包裝、散裝食品或餐飲場所供應的食品,含有牛豬肉、牛豬可食部位原料的食品,均應標示原產地(國)。

而台灣將基改及非基改原物料做稅號區隔,目的為溯源管理,並未限制基改黃豆、玉米進口,年年進口的黃豆、玉米中超過九成為基改。我國法規要求,食品中的基改原料含量超過 3 % 便是基改食品,無論是包裝、散裝,基改食品必須立牌說明或標示,若基改及非基改原物料的稅號再次合併,將不利於後續溯源管理。

台灣的標示法規是基於國人飲食習慣、兼顧溯源需求。(攝影/林怡均)

消基會:應讓國人充分知情、自由選擇

美方希望取消的貿易障礙中,涉及食安的部分,消基會希望政府堅守立場,也呼籲國人一同作為政府談判的後盾。消基會秘書長陳雅萍認為,我國不願放寬美牛內臟及絞肉准入,是考量到該部位容易有普利昂蛋白,普利昂蛋白的潛伏期長,一旦准入、常存於國內,恐影響食安、國內牛產業

陳雅萍表示,美國主張其肉品符合Codex(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應享有自由貿易待遇,但卻忽略了 Codex 標準的高度爭議性。2012年,Codex 委員會以極小票差(69 比67)通過豬肉的萊克多巴胺殘留容許量(MRL),等於是「非常勉強通過」,許多國家批評該標準為政治妥協而非科學共識。

消基會去(2024)年調查,發現市場上仍有6.5%(39件)商品未依規定標示豬肉產地。吳榮達認為,國產豬、牛都不允許使用萊劑,但台灣既然放寬萊豬進口,那民眾應充分知情、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政府一定要守住產地標示,國人也應全力支持政府,以民意作為談判的最大後盾。

基改食品的標示,吳榮達表示,美方屢屢強調基改食品對健康沒有影響,但民眾應享有選擇權,標示清楚讓國人可以自由選擇,

消基會認為,政府絕不可退守標示,保障國人知情權及選擇權。(攝影/林怡均)

最壞狀況的建議:強化非美國肉品標示稽查

若美方一再施壓、我方必須妥協,吳榮達認為,當市場上其他國家肉品標示清楚,僅美豬、美牛未標示來源時,消費者即可反向判斷未標示者可能來自美國,進而迴避風險。

吳榮達建議,政府應強化非美國肉品標示稽查,並嚴格要求來自其他國家的肉品揭露產地、進行定期查察與公告;開發肉品追溯查詢平台,例如:網站、APP,供民眾掃描包裝條碼,查詢來源國、進口商、配送通路與檢驗紀錄。

此外,吳榮達呼籲,政府應修《食品衛生管理法》,將產地未標示者為「高風險品」,提高邊境檢驗比率並限制通路販售。

消基會呼籲應強化產地標示與揭露(攝影/林怡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