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三項米其林星殊榮,「好嶼」以料理致敬台灣風土,展露生態廚師技藝

今年的《臺灣米其林指南2025》公布,以生態廚房聞名的「好嶼」,榮獲米其林一星、米其林綠星跟米其林侍酒師三座大獎,被譽為今年最大得主。好嶼主廚與侍酒師皆非餐飲專科,也沒有出國深造,料理的養分全源自台灣,例如以濕地赤嘴蛤燉飯作燉飯,台灣地酒做 pairing ,讓世界看見島嶼食材的無窮可能。

李易晏用「好嶼」證明,從原料到靈感都源自台灣的餐廳也能榮獲米其林肯定。(攝影/孫維揚)

台灣料理入西餐,麻油雞燉飯成經典

化工系出身的李易晏,對料理情有獨鍾,退伍後先到餐廳學習,並大量閱覽食譜、旅遊節目,甚至購買國外名廚原文料理書練功,蓄積料理與經營餐廳的養分。他開玩笑表示,當年相信擔任餐廳老闆帥氣又有趣,又可成為上承產地、下接消費者的溝通樞紐,於是在 2012 年,與同事合開了「一號島廚房」。

李易晏在業界以「新台灣菜」聞名,靈感其實是想來自兒時飲食記憶。他回憶,有次料理使用乾燥蒔蘿,驚覺香氣跟以前阿嬤在農田水圳旁摘回家的野草類似,因而思考台灣有很多食材能入菜,何必用進口?從此開啟以台灣傳統料理為藍本,融入西式料理邏輯的作法。

以一號島廚房知名的麻油雞燉飯為例,一般燉飯多用橄欖油炒香蒜頭、洋菇等再加上高湯,讓香氣透過油脂、湯汁深入米粒,他則把蒜頭換成薑、洋菇變柳松菇、麻油取代起司,讓燉飯有麻油雞風味,而不會只是「有麻油雞的飯」。

李易晏將熟悉的台灣食材與料理方式作為菜單藍圖,深受饕客喜愛。(圖片提供/顧客 Kevin)

成為生態廚師,赤嘴蛤燉飯展現台灣味

深入鑽研台灣食材,李易晏也曾經對「什麼是台灣味?」迷惘,此時他決定加入「台灣生態廚師計畫」,跟著計畫環島,替偏鄉孩童供餐時也走訪產區,重尋對台灣味的定義:「遇到大風大浪,還根留台灣土地的人、物產、文化。」

生態廚師計畫讓李易晏更勤於走訪產地,向土地取經。例如在芳苑農民洪新䒴帶領下,探究漁民用赤嘴蛤等海鮮,在海邊就地取材熬粥作午餐的飲食文化,於是他把赤嘴蛤、海馬齒等作成「芳苑海濱燉飯」,除了表現食材特色,更以此凸顯農漁民身處外界認定的風頭水尾地,仍能跟土地相依共好。

探訪產地,也成爲李易晏訓練團隊成員的養分,他帶著餐廳團隊再訪芳苑,直接跟漁民現挖赤嘴蛤、熬煮海鮮粥,讓來自現場的身體記憶,精準傳承料理。

芳苑海濱燉飯是李易晏向芳苑汲取靈感,用當地海鮮與漁民飲食特色創作的佳餚。(圖片提供/好嶼)

倒店危機催生好嶼,用精緻套餐說台灣故事

一號島廚房雖表現亮眼,但新冠疫情重創餐飲,加上小孩出生,李易晏本準備放棄經營,但幸好由生態廚師計畫主職人吳秀娟等給予支持,出現極度支持的投資人,團隊才得以延續,並誕生「好嶼」,以台灣辦桌為核心設計菜單、以國產食材為主要食材,展現完整料理概念與技藝。

例如近期推出的「后土」,以代表大地的神祇,選用米、小米、佛手瓜、水果等食材,呈現對台灣土地孕育豐富物產的謝意。李易晏認為,台灣海納多方族群,套餐料理風格更可以囊括閩客、原住民、新住民等,客人可在套餐中找到熟悉滋味,又能認識不同族群菜餚。

某次春季菜單中的前菜,以泰雅族常食用的鱒魚為創作起源,改成用苦花魚為主體,先透過小米醱酵,碳烤後再搭配筍子、啤酒泡沫,呈現原住民醱酵料理特色,以及苦花魚鮮中帶苦的滋味。

除了料理,好嶼的空間設計也加入更多在地元素,藤椅來自台南關廟傳統技藝,重新創作台灣藤椅、桌子取材自花蓮深綠蛇紋大理石和國產相思木、牆面塗料含牡蠣殼粉末、用餐播放台灣作曲家音樂等,所見所聞都可以感受到滿溢台灣味,跟台灣新一代工藝匠人藝技。

李易晏把「好嶼」餐廳打造成料理、擺設、用餐體驗都富含台灣意象。(圖片提供/好嶼)

鑽研地酒搭餐,侍酒師:希望帶台灣酒發光

好嶼的餐酒搭配在料理中亦有重要份量,侍酒師陳琪蓉今年更獲得米其林侍酒師大獎。與李易晏背景類似,陳琪蓉非專業科班出身,也不曾出國深造,加入好嶼後跟著團隊學習,發覺台灣擁有很多製酒業者,於是大膽向李易晏提議,將台灣地酒加入好嶼餐酒佐搭。

不過台灣地酒產業仍在萌芽,未有系統性供應,不如歐洲葡萄酒、日本清酒等容易搜尋侍酒教學資源,陳琪蓉頻繁參觀大小酒展,挖掘多家業者特色,以此構築成「台灣地酒資料庫」,在團隊設計菜單時即可派上用場。

陳琪蓉強調,得獎殊榮歸功於好嶼團隊以及台灣地酒業者,也期許日後侍酒生涯,可以帶動更多台灣地酒發光。

陳琪蓉鑽研台灣地酒並佐搭料理的專業與努力被肯定,獲得米其林侍酒師大獎。(攝影/孫維揚)

客人評價:展現台灣飲食特色,美味又有價值

Howard 跟 Kevin 早從一號島廚房時期至今都是李易晏的忠實客戶,Howard 認為,很多精緻餐飲主食以麵包為主,但好嶼選擇以米為根基,除了展現不同米品種,也表現乾飯、粥、碗粿甚至小米等,展現台灣飲食獨特性,是他感覺好嶼最迷人之處。

Kevin 強調,李易晏在餐廳呈現的在地、永續等價值,從早期的麻油雞燉飯,到好嶼近期的起家宴、后土套餐,皆能感受閩客、新住民等料理特色,並重新感受辦桌文化。Kevin 對陳琪蓉餐酒佐搭特別給予好評,他指出,陳琪蓉以恆器製酒等搭餐,在地感非常獨特。

用餐區可直接看到李易晏(左三)與團隊備餐,提升用餐體驗。(攝影/孫維揚)

榮耀歸功台灣土地,繼續展現風華

被譽為今年米其林最大得主,李易晏回想時仍眼眶泛紅,因為獲獎不僅是對他個人的肯定,也是對團隊、台灣土地食材、台灣農業生產者等認同,更給予他跟後輩莫大鼓勵,縱使不是餐飲專業,且以台灣食材與料理為主體,仍有機會在國際獎項被看見。

當鎂光燈照向好嶼,李易晏認為,團隊也應背負更多責任,把台灣飲食議題推廣給大眾,包含將還沒被發揮潛力的在地食材轉換為商業食品;或是透過料理,讓外界感受農漁民生計被土地開發限縮等議題,他期許好嶼繼續成為農畜產業的一片齒輪,一同轉動台灣料理的百年風華。

延伸閱讀:

生態國宴01》一群廚師支撐一群農夫!走出廚房到產地,生態廚師回歸料理初心

生態國宴02》芳苑濕地燉飯、濁水溪媽媽粥、賽德克巴萊雞,澎湃生態年菜吃起來!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