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著螢火蟲長大的兄弟,立志保護森林,黃軍皓與黃軍淇,進興大森林系追夢

在花蓮光復大豐村的夜裡,兩個孩子因為一群閃爍的微光而改變了人生。黃軍皓與黃軍淇兄弟,最初只是參加螢火蟲導覽的小學生,他們被那光芒深深吸引,進而學習生態解說,親自參與螢火蟲監測,體驗發現新物種的喜悅,也看見環境變化如何影響生態。如今兄弟倆都選擇就讀中興大學森林系,把守護森林與生態,當作未來一生的道路。

黃軍皓與黃軍淇兄弟倆在大農大富森林遊樂區擔任導覽,也開啟他們守護森林的志向。(攝影/楊語芸)

共同的起點:螢火蟲照亮的森林路

黃軍皓與黃軍淇兄弟倆成長在花蓮光復大豐村,自小便與土地緊緊相連。父親從玉里高中退休後投入務農,他們也從小幫忙田裡的事,務實的農家生活讓兩兄弟早早學會責任與承擔。

真正點燃他們對森林與生態的熱情,來自螢火蟲的微光。小學五、六年級時,兩人參與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的賞螢導覽,經過培訓與考試,開始帶領遊客走進夜間山林,與螢火蟲相遇。從一開始帶團時被質疑能否應付 20 人的隊伍,到後來游刃有餘,他們逐漸找到與自然互動以及宣揚生態理念的自信。

後來林管處展開螢火蟲監測計畫,邀請社區居民參與,黃家也認領一個區域,長達三年的時間,每兩週便要進行一次生物調查。一次次的觀察,讓兄弟倆親眼見到環境變化對螢火蟲數量的影響,甚至意外發現園區從未記錄過的水生物種——黃緣螢。那份屬於孩子的驚喜與成就,悄悄埋下他們日後投身森林與生態研究的種子。

黃軍皓與黃軍淇兄弟參與螢火蟲監測,首度發現黃緣螢。(照片提供/黃軍皓)

哥哥從國中立志進森林系,將興趣轉換為專業

黃軍皓的啟蒙很早,從國中開始就意識到,螢火蟲的消長與整個棲地息息相關,若要守護螢火蟲,必須一併保護森林與環境。於是他捨棄念一般高中,就讀花蓮高農森林科,再挑戰台大森林系,把興趣轉化為專業。

為走上夢想之路,軍皓展現了過人的毅力,高中三年一口氣拿下七張證照,並投入各項技藝競賽,如願錄取了台大森林系,但最後他決定進入中興大學森林系。相比台大強調研究與國際發展,他認為中興的課程著重通才訓練,內容涵蓋國家高考的範圍,與他規劃中的公務員之路更為貼近。加上花蓮高農許多老師皆出自中興,學脈上的熟悉感,也讓他覺得這是一條穩健的選擇。

軍皓坦言,自己的目標並非探索海外,而是紮根家鄉。「公務員才能夠真正幫助社區。」他觀察到林保署雖與社區有互動,但仍存在隔閡;他希望以專業身分加入體制、成為政府與居民之間的橋樑,才能確保林業環境與社區長久共存。

黃軍皓期許未來加入公務體系,擔任社區與政府的橋樑,一起守護家鄉。(攝影/楊語芸)

弟弟把熱愛動物化為守護家鄉的志向

和軍皓早早鎖定目標不同,弟弟黃軍淇的選擇比較迂迴,除了和哥哥一同參與螢火蟲導覽與調查,他從小便熱衷收看動物星球頻道,對野生動物的熱情在那時逐漸萌芽;同時,公視《我們的島》節目也深深影響他,讓他開始關注石虎、水雉等生態議題。

「我不是哥哥的跟屁蟲,但走著走著又常回到和他一樣的軌道。」軍淇笑說,他總是一邊嘗試、一邊摸索。進入花蓮高農後,他原本鎖定木工發展,但比賽表現不如預期,才發現自己對野生動物的熱情更強烈。尤其在家鄉,他看見許多生物面臨威脅——像是毒蛇,其實不去打擾便能與人類共存,卻常因人類的誤解而遭到捕殺,其中甚至不乏瀕危物種。這些場景,讓他更加確信要投入生態保育。

憑藉技藝競賽的佳績,他推甄進入中興大學森林系。有哥哥在前頭帶路,他坦言自己少了幾分忐忑,更能專注在興趣上。軍淇說,未來想專注於平地林業的動物研究,「我想要往這個方向去努力,把環境保護的知識落實到我的家鄉。」

黃軍淇熱愛野生動物,期許未來投入生態保育。(攝影/楊語芸)

家鄉是兄弟倆最深的養分

不到 20 歲的軍皓、軍淇,總是把「家鄉」掛在嘴邊,對家鄉生態的認識與投入遠超過同儕。軍皓回憶,他們就讀的富源國中十分重視「認識家鄉」,甚至曾被國教署推為代表學校。他有許多大學同學一生中從未踏足花蓮,對東部充滿好奇,這才讓他意識到,自己對土地的熟悉與連結,是一份難得的養分。

軍皓回憶,家人常在飯後一同到森林散步,偶爾順手採些林下資源「過貓」等加進餐桌,成為生活裡的自然恩惠。尋常的林間小徑,也常意外邂逅野生動物與昆蟲,那份驚喜至今仍歷歷在目。

軍淇則說,廣闊的平地森林是全家人休憩運動的最佳場所,常騎著腳踏車、帶著食物前往林間享用,那些溫暖的回憶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猶如黃家後花園,黃家兄弟在成長過程中累積許多甜美的森林回憶。(攝影/楊語芸)

開明而堅定的後盾,讓孩子在自然中築夢

黃家兄弟的成長背景,與同年齡孩子比較起來相當獨特,高中以前,他們沒有手機與電玩,休閒就是跟著父母走進山林,把自然當作遊樂場。擔任螢火蟲導覽時,爸媽同樣在一旁忙著帶團,甚至全家一起參與調查,這些片段成了最珍貴的童年記憶。

父親在職時取得碩士學位,退休後仍不斷追求新知;母親則以身作則,讓孩子們在紀律中學會獨立,也在開放中得到安全感。兄弟倆說:「不論我們想做什麼,父母總盡力支持,給我們嘗試的空間。」

青陽農場創辦人葉美青是兄弟倆走進螢火蟲世界的啟蒙者。她指出,環境與人始終脫不了關係,「踩在這片土地上,就要為這片土地盡一份力。」葉美青坦言,當年並未預見這些經驗會如何在他們心中生根,但如今看到兄弟倆雙雙就讀森林系,她認為這是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結果。

葉美青回憶,兩人初次擔任導覽員時,她曾擔心他們是否能應付群眾,雖然解說主題是螢火蟲,實際上必須從整體生態來呈現,兄弟倆靠著出色的記憶力與專注態度,很快掌握要點,從最初怯場,到後來能自信面對二、三十名遊客,她說:「我真的非常佩服。」

老師:敢於追求夢想,就能找到舞台

花蓮高農森林科老師留嘉豪觀察到,許多學生往往對未來充滿迷惘,但他們兩人卻能及早確立方向,十分難得。

他也坦言,學校在對外技藝競賽上常無法取得佳績,部分學生因此心生挫折,不願全力以赴。然而黃家兄弟始終不會因勝負而動搖,從不抱持「反正贏不過別人」的心態,而是專注投入、積極挑戰。「不管是什麼領域,我覺得有這種學習的精神,就一定會有了不起的成就。」

木工老師謝仁壽則指出,兩人在唸書時,就展現高度的獨立性,學校雖然提供許多資源,關鍵仍在於學生是否願意主動把握、積極投入。唯有如此,才能把資源轉化為自身的養分,「敢於追求夢想,就可以找到自己的舞台。」

留嘉豪(右一)表示,黃家兄弟凡事都專注投入、積極挑戰,未來定有成就。(攝影/楊語芸)

森林的保育與利用非對立

隨著學習深入,軍皓逐漸思考森林的多重角色。他認為保育與利用並非對立,而應在兩者間找到平衡:「主流的想法是森林不能動、不能砍,但其實是不對的。」他坦言,只有在適度經營下,森林的價值才能真正被發揮,國產材利用也應逐步走上正軌。

軍淇則認為,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若能與在地社區建立更深層的聯結,將能創造雙贏。他期盼園區在保持低度開發、減少人為干擾的同時,也能設計更多互動方式,讓社區獲得持續參與與繁榮,「而不是像現在僅在螢火蟲季節,社區才和森林產生連結。」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