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下雨人不來,為核心會員打造精準服務,興大市集18年,數據管理維持競爭力

農夫市集是小農與消費者互動橋樑,但電商興起、天氣及人口結構變化等,讓市集發展受挫,目前全台常態性農民市集約僅剩 20 處。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經營 18年,持續以數據分析來客樣貌與需求,設計精準服務,讓營業額逆勢成長。市集經理楊文仁認為,不同市集若能累積客群數據,更有利於橫向連結、資源共享。

興大農夫市集已經營運18年(攝影/林怡均)

農夫市集遍佈全球,但台灣農夫市集缺乏數據

全球各地都有農夫市集,以美國為例,美國農業部國家農業統計局曾調查48 個州、共計 8140 農夫市集,勾勒農夫市集經營樣態。

許多農夫市集未必全年運作,有些會避開冬天下雪期,6 月至 9 月是最多市集營運的月份。水果和蔬菜是農夫市集最常見的產品,且多為在地生產;平均每個市集營運日會有 916 個家庭購物、各農夫市集的營業額為 1 萬 547 美元;多數農夫市集的營運團隊為志工,但能支付薪資、聘僱正式員工的農夫市集,通常營業天數較長。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多年市調,掌握核心客群

台灣目前並無農夫市集的官方統計數據,僅個別農夫市集自行統計,興大有機農夫市集便是其中之一。多年來持續進行客群調查,發現「一般會員」資料雖累積破萬筆,但不見得能轉換為實際銷售額,於是改變調查方向,確認「核心消費者」有 1169 人,每週客群穩定維持在 2000 人左右,並微幅成長,去(2024)年來到 2577 人;消費主要考量依序為健康、與農民的連結、食安及生態。

根據市集營業額統計,除了 2019、2021 年較低,其餘年份則明顯成長。楊文仁分析,2021 年因疫情讓營業額明顯下滑,為了不被擊垮,市集開始提供預購、得來速以及送菜,減少實體接觸的同時,又能滿足消費者買菜需求。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經理楊文仁(攝影/林怡均)

預購提高營業額,也不再為天氣所苦

疫情結束後,預購、現場取菜以及送菜依然存在。楊文仁說明,原本市集的主力消費族群為中高齡長者,而40 多歲的年輕客群多選擇預購取菜,能在週末享有更多休息時間;選擇貨到付款者也微幅增加,幾乎是週週買菜,受眾涵蓋不同年齡層,年輕一輩習慣外食、外送,所以願意額外支付運費,長輩則視身體狀況而定,會用電話、LINE 來訊,由市集整合訂單。

楊文仁調查發現,約 80% 消費者在市集逗留時間落在 1 小時內,且以往約 57.9 % 消費者會於 7 點半至 8 點半前來市集,預購制度出現後,8 點半後的來客比例微幅增加,意味著來客時間分散,消費者與農民互動時更有餘裕。

增加預購制後,也讓市集不再為天氣所苦。楊文仁表示,過往市集每逢雨天,營業額會驟減 30% 至 40%,預購制出現後,來客仍會為了取菜而出門,雨天的營業額可維持平均值 85% 至 90%。

市集調查消費者的家庭組成發現,家庭人口數 5 人以上者比例持續降低,2023 年 51.9% 降至 2025 年 37.9%;家中無兒童人口的比例則微幅提升。楊文仁透露,這意味著客群外食比例可能提高,農夫市集下一步可能是發展「便當」,並在平日於校內販售。

興大市集配合疫後消費者買菜習慣,維持預購系統,至今銷售營收不減反增。(圖片提供/楊文仁)

食農教育培養新客群,多樣性高較能吸引人

市集整體營業額上揚,但不見得每個農民都能受惠。楊文仁表示,營業額增長的同時,攤位數也增加,每個農夫反而感受到「營業額下滑」,另外,2022 年至 2024 年,興大有機農夫市集模仿微風市集,提供蕈菇代售服務,主要是降低菇場的人事成本、滿足消費者需求。

為維持、拉抬農夫市集的營業額,興大有機農夫市集也針對半徑三公里內的幼兒園,進行食農教育。楊文仁表示,食農教育其中一個環節便是帶幼兒來逛農夫市集,執行結果發現,客群明顯增加。

調查結果也顯示,「農產品新鮮度不佳」是拉低消費者逛市集意願的主因,市集會與農民討論,改變採收時間、冷藏方式,此外,消費者普遍希望提高農產品多樣性,例如:有機水果、畜產品,但有機水果栽種難度較高、有機肉品則較稀少,所幸中興大學有試驗牧場,因此市集售有興大牛奶。

此外,參與市集的農場越多,更有助於提高農夫市集的韌性,目前市集農友北至新竹尖石鄉、南至高雄市湖內區農友約 44 戶,假若不幸風災重創南部,中北部的農戶仍能擺攤、維持市集營運。

合樸、三小市集專注於企業合作

各地農夫市集的強項不同,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專注於實體經營,合樸農學市集、雲林三小市集則專注於與企業接軌。合樸農學市集創辦人陳孟凱表示,合樸農學市集頻率為每月一次,地點並無交通便利性,因此市集轉型為提供有機農產品的平台,與企業接單、滿足 ESG 需求,並舉辦農村走讀。

雲林三小市集目前每週日上午仍有實體市集,也經營店面、線上平台。三小市集創辦人李宜倩說明,單靠實體農夫市集,難以養活經營團隊,因此必須多管齊下,實體市集強項在於生鮮蔬果,店面、電商則以加工居多。三小市集主力銷售來自於禮贈品,實體市集則穩定提供消費者採購。

合樸農學市集創辦人陳孟凱透露,市集轉為農有機農產品供應平台,與企業對接。(攝影/林怡均)

協會組織經營市集面臨瓶頸

其它實體市集有些是以協會組織經營,例如:高雄微風市集、新竹的竹蜻蜓綠市集。微風市集現任監事古文錦說明,市集原本就面臨家庭結構改變、戶外炎熱、年輕消費者養成不易的問題。但市集是農民主導,但若農民領導能力不足,加上工作人員流動性高,市集狀況便難以好轉。

微風市集的農產品銷售與綠色餐廳連結,仍有一定基本盤,竹蜻蜓綠市集面臨的瓶頸更大。綠市集協會理事長蘇志弘說明,竹蜻蜓市集以協會運作,並無專職人員,且未像其他地區市集一樣有企圖心,採取順勢而為。目前市集每月虧損近萬元,正陷入農民、消費者同時流失的惡性循環,許多原本的農民轉向高科技廠展售,或是到雙北地區市集擺攤。

剛成立滿三年的宜蘭大學神農市集,同樣是農民組織經營。現任會長莊庭瑋坦言,神農市集目前面臨的瓶頸和微風市集一樣,農民幹部大多專注於經營自家農場,去(2024)年開始嘗試開放預購,預購客群明顯增長,因宜蘭大學承諾願意優先採購市集農產品,因此,今年也打算設計禮盒。

微風市集監事古文錦透露,微風市集正面臨經營瓶頸(攝影/林怡均)

農糧署盼強化農夫市集間橫向連結

2018 年《有機農業促進法》通過,農夫市集作為有機農產品的重要通路,未來該何去何從?農糧署有機農業科技正林巽智表示,今年計劃輔導的農夫市集有 13 個,未來希望強化農夫市集之間的橫向聯繫。

事實上,目前已有農夫市集正在橫向連結。公務員出身的黃仲杰經營大甲直売所,透過 line 社群提高顧客黏著度,他以預購系統販售竹蜻蜓綠市集的冰棒,獲得極佳的回響。楊文仁認為,各個農夫市集的強項不同,但可透過共同數據調查與行銷作為基礎,改善所有農夫市集的經營。

延伸閱讀:

農民市集空前挑戰,市集分享經營心法,新增預購、線上多元服務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