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小米文化,農業部與原民會今(25)宣佈,國產小米正式納入營養午餐食材,亦即,未來校園團膳可採購小米放入菜單。兩會並專案補助 320萬,讓北北基、桃竹、南高屏及花蓮9 縣市 30 所學校,可於 2025 年第一學期,每月吃一次小米料理。
日前中央宣佈,將不再補助國產食材入校園,未來小米是否能常態出現在校園營養午餐?農糧署並未正面回應,但表示將輔導農民取得產銷履歷等標章,確保農民有進入校園午餐的資格。

小米與原民文化高度連結,但栽種面積下滑
小米與原住民文化高度連結,原民會副主委杜張梅莊表示,小米是連結族人與祖靈的媒介,在他的童年裡,每天至少會吃一次小米,鍋底的小米鍋巴更是族人的最愛,但隨著小米面積下滑,現在只剩慶典時可以吃到小米。
在立法委員伍麗華要求下,今(2025)年 5 月,小米進入校園午餐的專案計劃,先於屏東縣試辦獲得好評,進一步擴大至全國。
伍麗華強調,小米雖是原住民重要傳統作物,但並非原住民專屬,在漢人及日本人帶來米食文化前,小米曾遍佈全台,而隨著高經濟作物的發展,小米面積逐漸下滑,推動小米進入校園午餐,能讓飲食成為教育的一環,未來《營養午餐專法》也應納入民族飲食。

小米可作為調味料,料理受到學童好評
小米富含膳食纖維、蛋白質、鐵質、鎂及維生素 B,記者會現場則展示 5 道料理,包含小米雞汁拌麵、小米肉醬咖哩、小米焗烤蔬菜、小米高纖玉米濃湯及原鄉小米飯。
小米料理的設計者為團膳廚師委員會主委周維民,他表示,要讓學童願意吃小米,必須從學童熟悉的料理著手,小米打成泥後,可作為調味料,直接取代勾芡,無縫加入現有的咖喱飯、玉米濃湯,更增添風味層次。
新北市樟樹國小 4 年 2 班學童今(25)日品嚐小米料理。《上下游》隨機詢問,數名學童表示,從未吃過小米,營養午餐的小米飯非常好吃,主要原因為「口感Q彈」。更有學童透露,小米飯比平常吃的白米飯更美味。當聽聞每月吃一次時,學童滿臉期待地反問《上下游》:「可以吃更多次嗎?」

營養午餐成為小米復興的起點,以需求帶動生產
假若小米全面進入校園午餐,目前生產量是否足夠因應?農糧署副署長黃昭興說明,各部落的小米種類、滋味都不同,農業部目前留有 100 多個種原,可供農民種植。此外,種植小米需要有效的防鳥、防蟲方法,以及肥料、農機等資材,農糧署也將給予協助,讓生產更加穩定。
對生產者來說,有銷售才能讓耕作永續,黃昭興表示,進入校園營養午餐是復興小米的最快捷徑,有了團膳採購,農民無需煩惱銷售、能得到穩定的經濟收入,而食農教育也能與原民的文化結合。

小米僅有 Q ,章Q食材獎勵金政策不明,經費從何來?
本次採購小米來自台東、約 2.4 公噸,目前小米僅有可溯源QR code、尚無產銷履歷,農糧署承諾會輔導國產小米取得標章、長期穩定供應給營養午餐。
但日前行政院表示,明(2026)年不編列章Q食材補助,將由地方政府自行編列預算,在沒有獎勵金的前景下,未來國產小米真能穩定、長期出現在校園午餐嗎?黃昭興未正面答覆,僅強調,接下來將盡力輔導農民取得產銷履歷等標章,確保農民先有進入校園午餐的資格。
延伸閱讀:
孩子的餐盤不是戰場,國產食材入校園補助喊卡,各界呼籲:專款專用,讓政策延續
台灣首例,100%本土大豆豆腐進營養午餐,若普及全國,將帶動一千公頃大豆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