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目魚十年最貴的夏天,漁電共生讓養殖面積少3成,飼料連年漲推高成本

今年夏天,虱目魚價格衝上 10 年新高。除了丹娜絲颱風侵台重創嘉南魚塭外,十年來漁電共生圈地,全台虱目魚養殖面積減少三分之一,供給大幅減少,飼料成本持續上漲,導致魚價攀升。價高影響買氣,讓虱目魚銷量一直下滑。一旦虱目魚被迫退場,不僅是消費者損失,台灣養殖產業的基盤也將隨之鬆動。

虱目魚價格飆升至十年新高,供應減少與成本上漲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攝影/楊語芸)

短因:颱風停電影響,今夏魚價衝上十年新高

虱目魚雖可全年供應,但因畏寒,冬季產量少, 6 月前魚價較高,入夏後供應量增加,價格便會回落。但今年 7 月初丹娜絲颱風侵台,嘉南大規模停電,魚塭曝氣與抽水設備停擺,大量虱目魚缺氧死亡,讓魚價居高不下。

台南漁民黃國基表示,光是學甲區三慶里就死傷廿、三十萬尾虱目魚成魚,市場上瞬間少了三至五成,現在池邊價大漲,「送加工的從颱風前的 45 元漲到現在的 62 元,送魚市場的價格也從 50 元漲到 75、80 元。」產地價在 8 月更攀升至 119.7 元,創下近十年來夏季最高水準。

翊鑫虱目魚產銷班業者劉鎧郴補充,因過去兩年虱目供需波動大,當漁民增養後,供過於求價格下滑,今年多普遍「收手」,加上進口印尼魚苗品質不佳、育成率很差,「魚少」成了必然,颱風停電只是雪上加霜。

結構因素:十年減少三成魚塭,供需失衡更嚴重

但虱目魚減產並非一日之寒。攤開近十年統計,2016 年台灣虱目魚養殖面積曾達到高峰的 10,037 公頃,此後雖略有波動,但仍維持在 1 萬公頃左右,直到 2020 年才出現明顯斷層,驟降至 8,706 公頃,之後更一路下滑,2024 年已減至 6,526 公頃,等於減少三成面積。

今年的漁業年報尚未公布,但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教授秦宗顯研判,2025 年恐怕又會再縮減 200 多公頃,顯示下探趨勢尚未止步。

秦宗顯表示,虱目魚養殖面積萎縮背後,除了漁村青壯人口外流、接班斷層惡化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漁電共生的推進。近年許多大面積虱目魚塭被納入光電設置範圍,施工期間至少兩年無法養殖,施工後即便復養,也往往不是「以漁為本」,加快養殖戶離農的速度。

漁電共生劃設達全國魚塭一半,重創虱目魚大本營

2017 年起,政府研擬「漁電共生」,光電業者開始四處獵地。農委會 2021 年發布《養殖漁業白皮書》,2025 年地面型漁電設置目標為 4GW,換算約需 1 萬公頃魚塭,為全國養殖面積的四分之一。隨後,經濟部及地方政府繼續「加碼」,讓漁電共生來到 20905 公頃,高達全國養殖面積的 1/2。

在 2 萬公頃漁電區位中,嘉義、台南、高雄三地就佔了 1 萬 3,654 公頃,這裡正是台灣虱目魚養殖大本營,對虱目魚產業造成巨大影響。漁電共生政策雖強調發電、養魚兼具,但審計報告指出,全台已完成的漁電共生案場中,有七成並未實際養殖,加上施工中的案場也必需停養,讓虱目魚養殖面積大幅減少。

七股鹽山龍山一帶,原本混養虱目魚、白蝦、文蛤,現在轉為漁電共生案場。(上下游資料照)
北門海埔過去為虱目魚混養文蛤,如今因架設光電施工而停養。(攝影/林吉洋)

漁電共生失衡,虱目魚前景堪憂

阿和水產行是虱目魚產業的大盤商,綽號「一哥」的陳老闆表示,近年光電對養殖面積蠶食鯨吞,「台南養殖面積和十年前相比至少減少兩成」。

戴全慶原是嘉義東石人,40 年前來到台南七股打拚,極盛期曾掌握 70 多公頃魚塭,混養白蝦、文蛤與虱目魚,是當地赫赫有名的養殖大戶。戴全慶素以強悍聞名,1993 年,他曾在路邊攔下時任總統李登輝,為村民爭取水災補助,然而面對漁電共生,他卻顯得格外無力。

這些年來,他曾走進立法院請願,也四處奔走陳情,希望政府保障受害承租戶的養殖權益,卻只得到一句「這是經濟部的政策」的推託。如今,他被迫接受漁電案場,原本的魚塭只剩下一半,還因設計不良導致養殖困難。

談到這裡,他沉聲表示:「我們以前靠勞力拚搏,遇到風災也知道怎麼重來,但現在是整個環境逼得人無路可走,叫人怎麼不想放棄?」

漁電共生壓縮魚塭養殖空間,成本上升、產量下降,戴全慶面臨沉重壓力。(攝影/楊語芸)

光電壓力襲來:虱目魚出貨量大幅下滑

榮杰漁獲產銷班二代媳婦郭准蓁指出,公公經營虱目魚產業已逾 40 年,不僅自家養殖,還與嘉義、台南多位漁民契養。但與 15 年前相比,如今虱目魚出貨量已減少約 1/3,「你們自己來看,嘉義、台南有多少虱目魚魚塭插上光電板,已經不能再養了。」

嘉義區漁會新塭冷凍食品加工廠經理蔡陳錦盆則以一句「種電、種電、種電」,來形容這幾年的變化。她直言,光電板快速佔滿魚塭,帶來極大壓力;所幸虱目魚只是加工廠眾多魚種之一,若沒有多元魚種支撐,她的加工廠也可能難以為繼。

成本壓力大,虱目魚薄利但可保底

不過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執行長侯彥隆認為,漁電共生需要兩年施工期,養殖生產難免有空窗,但並非所有漁電共生的魚塭都養殖虱目魚。他觀察漁電共生影響虱目魚魚塭約一成,但其他漁民也會提高 5% 的放養量,因此虱目魚的總產量並未出現大幅下滑。

真正拖垮漁民信心的反而是成本壓力。侯彥隆提到,飼料價格光是 2022 年就上調五次,至今仍高居不下,「基本上,近十年養虱目魚都不賺錢」。因成本居高不下,只要市場稍有波動就會衝擊銷售,利潤空間更被壓縮。

安南區漁民蕭文通表示,虱目魚養殖穩定可靠,是漁民的重要收入保障。(攝影/楊語芸)

若虱目魚前景堪憂,是否改養其它魚種?

儘管虱目魚賺不到錢,但對台灣養殖產業仍不可或缺。牠的免疫力強、少有疫病、管理相對容易,而且台灣有非常長的養殖歷史,許多高齡漁民依然能靠牠維持生計,「對漁村來說,就是一份養得下去的『老人工』,是讓養殖產業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

安南區漁民蕭文通坦言,養虱目魚幾乎沒有利潤,但好養穩定,是養殖戶「保底」的魚種。虱目魚多與白蝦、文蛤混養,白蝦以虱目魚殘餌為食,再加上虱目魚攤提整池養殖成本,降低養蝦成本,兩者互利共生。

台南學甲的百大青農黃國基指觀察到,隨著魚電共生進入學甲,許多業者號稱要將原本專養虱目魚的魚塭改養白蝦,但當地不靠海,水源鹽度不足,專養白蝦並不切實際。「混養可以用淡化蝦苗,就算育成率低也無所謂,因為是額外收成。但若說要全面改養白蝦,我覺得是騙人的,結果反而讓虱目魚都少養了。」黃國基感嘆。

百大青農黃國基認為,虱目魚完整產業鏈養活無數家庭,是台灣養殖業的基礎。(攝影/楊語芸)

虱目魚的重要性與潛在進口壓力

黃國基指出,虱目魚養殖產業分工完整,有人專責種魚繁殖,有人培育不同尺寸的魚苗,最多的漁民則將魚苗養成成魚。產業鏈還包括捕撈工班、盤商、運輸與通路,養活無數家庭,顯示虱目魚對台灣養殖業的基礎地位。

台南市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昌澔表示,虱目魚在台灣已有悠久養殖歷史,富含高蛋白質,免疫力佳,幾乎不需藥物防治,全魚皆可利用,還能與文蛤、白蝦混養,不僅具營養價值,更兼具產業韌性,「是一尾台灣不能丟掉的魚」。

秦宗顯則補充,印尼是全球最大的虱目魚生產國,主要供應內需,魚體通常不會養到太大。由於台灣消費者偏好魚肚,小魚難以取肚,因此目前市面上幾乎沒有進口虱目魚。然而他提醒,若國內供給不足,導致魚價持續攀升,不排除會有業者在印尼專門養大魚出口台灣,一旦成真,恐對本土產業造成直接衝擊,「絕不可掉以輕心」。

作為產業鏈的一環,除魚鱗的工作支撐許多漁村家庭與台灣養殖業基礎。(攝影/楊語芸)

延伸閱讀:

虱目魚價漲不停,銷路跑不動,魚販餐廳反應,再貴只能賣其它海鮮

虱目魚現場》從魚塭晨作到暝流,國民魚串起庶民飲食與地方經濟產業鏈

一紙審計部報告,揭開漁電共生秘密,沒養魚可售電,綠能淪套利金錢遊戲

綠能風電光電進入農漁村系列報導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