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中市養雞運銷合作社理事主席陳佑澈
這兩天,豬肉又重新出現在國人餐桌上。10 月 22 日,台中梧棲傳出非洲豬瘟疫情,農業部宣布全國肉豬禁運禁宰,並暫停廚餘養豬,讓全台養豬產業按下 15 天暫停鍵。我養的是白肉雞,非洲豬瘟理應與我無關,但暫停廚餘養豬的政策,肉雞產業也遭受池魚之殃,大量的雞肉下腳料無處去,讓業界非常困擾。
很慶幸這次非洲豬瘟達到清零,而從本次防疫,國人也看到畜牧業裡很多不足,除了第一線獸醫人手不足外,畜牧裡從生產到運輸,有諸多環節可再精進。除了廚餘蒸煮系統的監管令人失望,還有牧場清潔消毒至今未落實。我想指出,從產業到政策,所有人都不應該再持僥倖心態、當「差不多先生」。
廚餘養豬禁令,導致白肉雞下腳料無處
白肉雞生長週期短、飼料換肉率高,且價格親民,可說是國人餐桌上非常普遍的美食,例如:雞胸肉可為健身者補充蛋白質,亦或成為夜市裡的炸雞排,雞腿則出現在炸雞店、便當店裡。
白肉雞被送出農場、登上餐桌前,必須經過電宰廠,屠宰分切成部位肉才可運用。每隻白肉雞平均重約 2.1 公斤,其中 70% 重量是可用的肉,但其餘 30% 重量,例如:腸子等組織,則為報廢品。換算下來,每宰一頭白肉雞,會產生約 630 公克需報廢的下腳料。
以台中其中一間電宰廠為例,每日屠宰量能約8萬隻雞,一天產生的報廢品約 50.4 公噸。過往肉雞屠宰的下腳料,會透過廚餘養豬戶消化掉。廚餘養豬禁令一發,各禽肉電宰廠的下腳料瞬間成了燙手山芋,有的業者只好拜託養殖魚塭協助,更多業者則選擇暫時減少屠宰量。
農業部於 11 月 7 日解除禁運禁宰令,廚餘養豬禁令則持續,令電宰廠們(含上市公司)苦不堪言。
畜牧從業人員應自律,從司機到工作人員都需清潔消毒
作為雞農,我也怕禽流感,因此非常認同防疫視同作戰,也理解非洲豬瘟病毒對養豬產業的威脅性。而身為畜牧產業的一員,我認為,此次守住非洲豬瘟,第一線防疫人員功不可沒,但也體現了畜牧業的防疫韌性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政策面也有諸多需要調整之處。
從產業面來看,從畜牧場、運輸司機,再到肉品市場、屠宰線,所有畜牧業從業人員的防疫觀念是參差不齊的。例如:我的牧場常有飼料車、運雞車進出,門口總備有消毒水,卻不是每位司機每次進出都乖乖消毒,有時司機為了搶快,未落實消毒就開進場,牧場人員必須立刻制止,我則要回頭提醒飼料廠。
防疫面對的是看不見的病毒,但畜牧業現場處處有看得見的風險。以此次非洲豬瘟病毒來說,疫情多是接觸傳染,農業部在解禁前的直播中,不斷強調防疫工作要持續,陳駿季部長於 11 月 6 日,還說衣物也可能是傳播病毒的媒介,但昨(7)日開市,電視畫面裡看到,各縣市運豬車司機仍著便服工作,如要持續高強度防疫,應穿防護衣才能降低風險。
即便沒有非洲豬瘟,養豬產業依然要面對 PED、PRRS、PCVS 等疫病,養雞產業則要防範禽流感、馬立克病、ND & IB 等。產業鏈所有人應從最基本清潔、消毒做起,以人來說,進牧場前要先自我清潔,小至清指甲縫、大至洗漱;進出牧場則要戴口罩、換衣服、鞋底消毒,牧場定期清除糞尿及消毒,種種基礎都是日常工作,不只防疫,也是提升產業形象。

應廣設快篩站、以工具輔助防疫人員傳承經驗
此次非洲豬瘟病毒檢驗中,全國 7 處檢驗單位發揮了作用。不過,台灣發展畜牧業以來,高密度飼養已成常態,畜牧業面對的疫病狀態則越來越複雜,我認為,這次非洲豬瘟在疫調、採檢過程中,需要核對化製數量、靠 7 處檢驗單位協助,等待結果又需要時間,回到承平時期,若想即時掌握牧場疾病狀況,應在各縣市防疫機關,或請飼料廠,建立起動物疾病的快篩站。
此外,農業部陳駿季部長也提到,各地防疫機關可能因人員異動、工作交流時經驗難以傳承。這一次非洲豬瘟的症狀確認、檢體運輸,被外界批評慢半拍、不謹慎,在我看來,第一線獸醫只在書本裡看過非洲豬瘟,並未親眼目睹臨床症狀,判斷只能憑過往經驗。
我認為,如要幫助第一線防疫人員,未來可建立起核對表,例如:有無出血、斑塊等,有明確的症狀核對表,能加速確認、區別非洲豬瘟、放線桿菌胸膜肺炎,再以疾病判定嚴重程度,決定送檢體的運輸方式。
高風險家戶廚餘不宜養豬,事業性廚餘可溯源管理
再回頭談廚餘,全國暫停廚餘養豬,目前僅風險較低的植物性殘渣仍可使用。全球畜牧業對於使用動物性殘渣,有非常多討論與做法,最知名案例便是狂牛症,狂牛症的起因便是牛食用的飼糧中添加牛的肉骨粉,因此全球先進國家並不建議畜牧業採「同類相食」,意即,牛不該吃牛、豬不該吃豬、雞不應吃雞。
廚餘的處理涉及畜牧、環保等問題,站在畜牧的角度,豬本就是雜食性,食用雞的分切下腳料並無問題,再考慮環保,對比堆肥、焚燒、掩埋的做法,餵豬是最快、經濟實惠的解決之道。此次非洲豬瘟裡,疫調指出,「未落實高溫蒸煮」的廚餘是最可能的疾病傳播來源,那很明顯,錯不在廚餘,而是來源、蒸煮的管理。
廚餘可粗分為一般家戶廚餘和事業性廚餘,我認為,家戶廚餘來源複雜,且許多民眾沒有公德心,未經拆封的過期包裝食品也會丟廚餘桶,如果要再利用,便需要手動整理。整體來看,家戶廚餘的風險太高,不宜再用於投餵豬隻,對比之下,來自食品廠、電宰廠的事業性廚餘,成分較爲純粹,也可溯源,比較有利於管理。
.jpg)
牧場想要即時監控,需要更多硬體建設
管理層面,則看到環境部明顯失職,特別是「廚餘陳報系統」無法即時回應、警示,也不能監控高溫蒸煮的溫度和狀況。2018 年以來,台灣防疫非洲豬瘟已有 7 年,農業部陳駿季部長日前說明,防範非洲豬瘟有三條防線,廚餘高溫蒸煮是最後一道關卡,但若有豬農因防備鬆懈、沒有落實高溫蒸煮,環境部無法有效監管、稽查,每一環「差不多就好」,便可能會成為破口。
畜牧業所有人都需要自重、審慎看待生物安全,而台灣作為先進國家,政策管理也不該便宜行事。尤其台灣作為科技之島,卻連廚餘蒸煮陳報系統都無法搞定,而畜牧現場需即時監測的項目非常多,目前的牧場多坐落在訊號不佳的偏遠農村裡,數據、資訊的傳遞需要更完備的硬體建設。
過往台灣以農業為基礎,扶植工業、科技業所需的土地、水及人力,也才有了現在的半導體產業。台灣仍要靠農業來維持糧食安全,此時的農業則需要更多的工具、建設支援,作為一名雞農,我希望國家能更審慎、細緻對待農業所需、牽動的所有環節。
延伸閱讀:
非洲豬瘟與獸醫01》一位獸醫師佐顧 34 萬頭動物,牧場簽約一年3千元徒具形式
非洲豬瘟與獸醫02》獸醫佐賣命工作,卻成制度下的犧牲者,台中市開罰讓業界心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