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ㄚ筍,阿聰種出農民的自信

文。攝影/廖靜蕙

7、8 月在一年當中,算是最燠熱的一個月份,此時還是綠竹筍的產季。

觀音山腳下的筍園,幾位來自台北市區打算嘗鮮的夥伴,不畏高溫,穿梭在高低起伏的竹叢中,為了尋找冒出頭的竹筍。

筍園主人阿聰(籃聰仁)熟練地挖出筍頭,教導隨行的夥伴,順利地挖出筍子的形狀,再一刀切出完整無裂縫的筍子。他小學四年級的兒子籃奕翔也在一旁,不顧一旁講解的爸爸,已經找出竹叢周遭的筍頭,等著同行的夥伴來挖筍。

鷹ㄚ筍與自然共生

「阿聰的鷹ㄚ筍」成長在這片約4分地(1000多坪)的筍園,阿聰是第三代筍農,1997年他從老爸的手中接手筍園的經營管理,專心做起筍農。直到兩年前,孩子逐漸長大,花費增加,他才到景觀設計公司上班,而筍園的工作一點都沒荒廢。

強調自然農法,又因地處觀音山,正是聚集最多猛禽之處,熱愛猛禽的阿聰將筍園所產的筍子命名為鷹ㄚ筍。每到產季,阿聰也開放筍園給一些環保團體的會員體驗採筍的樂趣,這一天來的是猛禽研究會的會員,阿聰也是會員之一。

綠竹筍的產期約100天,集中在端午到中秋這段期間,這段期間內,筍園隨時都可能有筍子冒出頭,必須把握時機挖出來,否則可能就會過老。夥伴們隨著阿聰的指示,陸陸續續挖出鮮筍,並且品嘗了一顆剛挖出來的「上筍」,生吃的滋味,被其中一位夥伴形容為「甜得像水梨。」
阿聰為自己種出來的綠竹筍建立品牌形象,這是對自己行業的肯定

從農藥化肥中解脫

這般鮮甜滋味,要歸功於阿聰致力於自然農法的成果。

1997年阿聰剛接下筍園時,土地像石頭一樣的堅硬。以前為了悶死蚜蟲,會在每叢竹子塗兩棵竹子的各一節塗巴拉松,加上使用化肥,都造成土地的傷害。

阿聰決定改變對待土地的方式,寧可多花時間體力,整地鬆土,不再使用農藥;肥料也改用有機肥。阿聰的太太麗花,便從家裡將整理竹筍剩下的筍皮以及家中剩下的菜渣、果皮裝了滿滿一桶,提到筍園來,當竹叢的大餐。

春天一到,椿象、蚜蟲以及捲葉蟲造訪筍園,收成比往年減少約一成,然而,種出來的品質卻逐漸建立口碑,經濟效益並不低於過去。這幾年來,阿聰的鷹ㄚ筍已經建立客群,幾乎只需處理訂單。

阿聰的筍園也開放給環團的夥伴體驗,採筍之前,阿聰會先講解綠竹筍的結構與原理

生生不息

阿聰在筍園挖了7個小水池,沒有水池之前,大雨總會沖刷出好幾條水溝,把筍園的地切成好幾塊。為了整理容易,也為了保水,阿聰乾脆順勢挖了幾個水池,把溝填平。有些水池還有地下湧泉,讓水池生生不息。

水池裡滿滿的水鱉、台灣蓮蓬草,水裡則有台灣原生種蓋斑鬥魚;池面上不時飛來的蜻蜓,阿聰都能朗朗上口;靠近筍園溝槽邊,有個水池上面搭了棚架,讓絲瓜的藤蔓得以攀爬,水面上也架著棧道是「給人走的」,為未來摘絲瓜準備。

園子裡種滿植栽,蜜蜂常來盤旋。前不久,阿聰不小心還撞到虎頭蜂的蜂巢,還好跑得快,沒有被咬。事後他回去乾脆把蜂窩拿下來,免得虎頭蜂回來。

即使如此,這天當一群人來到虎頭蜂窩的位置時,仍發現虎頭蜂重新做巢的跡象。虎頭蜂是打算留在這裡了,有夥伴笑著說,不曉得東方蜂鷹會不會來飽食一頓。在筍園觀察猛禽並不困難,不要說東方蜂鷹了,大冠鷲、鳳頭蒼鷹、松雀蒼鷹在筍園也觀察得到。

園中的小工寮上面,爬滿百香果果實,再過一個月,應該就熟透,可以採收了。香蕉已經可以採收了,芭樂套袋防蟲,在果樹周圍的植栽上,阿聰嘗試使用生物防治,在寶特瓶上塗抹吸引蟲子靠近的黏膠,減少果樹蟲害。

筍園裡的水池,兼具蓄水滯洪的功用。地下湧泉讓水質清澈,造就好吃的綠竹筍及農作物

有機農業靠社會共識

大家對於自然農法的印象,只簡略地歸為有機,但阿聰卻說,要達到有機的標準並不容易,有機包括水源、空氣以及土壤都必須無污染,台灣現在無法達到這個條件。

「我只能把握我能控制的條件,不使用農藥和化肥,但空氣、雨水以及土壤的條件,要看全民的決心。」阿聰說,台灣是海島型國家,不受其他地區影響,在有機農法上是項優勢,農業條件優於其他國家,卻自甘污染。

「汽機車、冷氣廢氣排放,以及工業汙染,是無法種出有機健康的農產品。」阿聰認為在科技無法解決這些污染問題之前,需靠所有人一起努力讓環境變好,才能達到有機農業的標準,絕非只靠農民的共識。

阿聰說,政府若有心,是可以先以區塊性的方式,一步一步架構有機農業。例如苗栗、雲林的一些區域用比較自然的方式耕作,大家一起做;慢慢地,一塊土地一塊土地的改變,種出稻米、蔬菜、水果等健康的糧食。

有自信的農人

阿聰認為台灣農民長期被社會邊緣化,不被重視,長期以來,地位卑微、經濟力也不夠。各方面條件都不看好下,當然不希望子孫繼續務農。反觀日本的農民在社會上是被尊敬、有地位的,農夫這個行業被視為是高尚的,種出來的東西是被尊重的。

即使如此,阿聰認為心態上的改變很重要,對土地的認同,勇於改變,讓他對自己的作物有信心,能與別人侃侃而談自己的工作以及信念。

阿聰說,一整天窩在筍園都不覺得膩。眼見這塊肥沃健康的土地,種出好吃的筍以及農產品,阿聰十分引以為榮。

阿聰說,長輩留下來的土地,要妥善且永續利用。他的兒子在一旁自在地用台語交談,對竹筍的了解不輸給其他人。對阿聰而言,這麼值得驕傲的行業,一定得交到兒子手上!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