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好農壯遊(2) 從休耕地活化看到小麥復育之路

編按:本土小麥努力六年終於喚起大家的重視,為了讓全台灣小麥農友可以彼此交流,喜願小麥的施總兼連續第三年舉辦好農壯遊,今年從苑裡出發,一路向上以順時鐘繞行台灣一圈,除了見見老朋友,也向新加入的同學加油打氣。本文為推動本土小麥復育的「2013好農壯遊」系列報導,閱讀其他文章請見文末延伸閱讀。

─────────────────────────────────────────────────

貼著「好農壯遊」紙條的遊覽車緩緩駛進新屋鄉間,二、三十名農友好奇地從窗戶往外看,舉目所及盡是連綿不絕的荒廢耕地,雜草肆無忌憚地攻佔各自山頭,這群種田種了一輩子的農人,眼中流露出不捨與惋惜,喃喃說道:「攏休耕,真可惜。」、「乾脆搬來這裡作田好了!」幸好這樣的景象沒有持續太久,轉個彎,看到徐同權種植的小麥田,這群農人終於露出笑容。

搖曳在休耕地的麥浪

桃園縣在全國連續休耕農地排行榜高居第二,總面積達到7000公頃,其中新屋就佔了2700多公頃,不過在數十年前,這裡都還是桃園最大的米倉,每到收成時節,各個農會都堆滿豐收的稻米,但隨著高齡化以及休耕政策的實施,米倉美名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荒煙漫草的廢棄耕地。

「感覺種稻再怎麼樣種都是這樣,所以想嘗試新的。」40歲出頭的徐同權家中土地雖然沒有連續休耕,始終保持第一期種稻第二期休耕的習慣,不過喜好嘗試的他非常「不安於室」,總希望能種種別的作物,想起父親早年養牛時,為了供應冬天的飼料曾經種過小麥,加上去年政府開始鼓勵小麥契作,他主動找上北區農糧署協助,才開啓加入喜願共和國的契機。

去年11月才撒種的小麥還很稚嫩,高度只到膝蓋,沒看清楚還真讓人以為是雜草,雖然農友們都稱讚他的成績很不錯,但徐同權其實也和其他農友一樣面臨雨害的威脅,去年播完種就連續下了一個禮拜的雨,很多小麥還來不及長大就淹死了,來訪當日老天作美沒下雨,不過徐同權無奈地說,這大概是一周以來少數沒下雨的日子了。

儘管第一次種麥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但徐同權認為新屋很有發展小麥的潛力,他指著田區附近遠方的埤塘解釋,新屋是靠海的鄉鎮,石門大壩流到這裡水量已經不多,一定要靠埤塘灌溉,「但我的田離最近的埤塘有6、7公里遠,有時候會取不到水。」

由於他的田位在埤塘尾端,當整個田區同時灌溉時根本搶不贏其他人,他於是號召庄頭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壯年農友共同加入喜願小麥的行列,目前新屋約有10個農友,總共14公頃小麥田,但他不好意思地說,其實也死掉很多啦,「不過大家都很有共識想要試試新的東西。」

抱持這種想法的還有彰化大城農友劉基生,他的田地位在風頭水尾的彰化大城,卻因為沙地性質,去年復耕小麥後效果意外地好,縣政府和台中農改場還特地選在他的田地旁邊開起小麥種植補助說明會,希望能讓休耕面積420公頃的大城鄉揚起麥浪。

2.大城農友劉基生在說明會上分享自己成功種小麥的經驗,他說每天看著這片麥田心情都好起來了
大城農友劉基生在說明會上分享自己成功種小麥的經驗,他說每天看著這片麥田心情都好起來了
2.徐同權的麥田距離灌溉埤塘有5公里遠,他認為種麥可以和其他農友的時間錯開,才不會一天到晚搶不到水
徐同權的麥田距離灌溉埤塘有5公里遠,他認為種麥可以和其他農友的時間錯開,才不會一天到晚搶不到水

政策良善,但配套措施還沒到位

新屋和大城都是喜願共和國的新同學,喜願共和國從前一年種植面積65公頃,到今年倍增至205公頃,其中一個原因要歸功於休耕地活化政策,農委會為了鼓勵農民種植進口替代作物,小麥每公頃每期作可以領取2.4萬元補助,砸大錢就是為了提升岌岌可危的糧食自給率,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2011年從國外進口120萬公噸小麥,自己生產的量卻不到萬分之一,如此不對等的數字正是施總兼六年前推動小麥復育的重要原因。

彼時甚至有農政官員懷疑台灣真的種得出小麥嗎,喜願共和國默默耕耘了六年,總算在去年喚起政府單位重視,許多承辦人員甚至還要向施總兼登門請教呢!但官方資源的挹注卻也帶出了一些問題,為了讓農友更清楚政策,施總兼特地安排農友和台中區農改場面對面。

除了喜願農友,說明會也吸引不少大城農民前來參與,大家對種小麥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農友很踴躍地提出心中疑問,從種子、水源到病蟲害防治都有人問,不過大家最關心的還是怎麼領到補助。

台中區農改場場長張致盛表示,現行政策每年每塊田區只能領兩次補助,包括稻穀保價收購、轉(契)作獎勵以及一次的休耕補助,也就是說如果種兩期稻,兩期都繳公糧,又在二期稻結束後申請種小麥,就無法領取轉作小麥補助金;如果一期種稻繳公糧,另一期申請種小麥,而且小麥存活率在一半以上,則領得到轉作補助金;或是一期領休耕補助,另一期種小麥也領得到轉作補助金。

另外,現行的休耕計算期間或轉作期都以稻米為主,第一期休耕在3~7月,二期休耕則是8~11月,然而小麥生長期卻可能在10~4月,時間完全搭不上,導致有些農友申請休耕卻被發現還有地上物,或是申請小麥的轉作獎勵卻被要求以稻米的生長期計算,往往稽察員來到田間,卻發現田地還空無一物,許多農民平白損失補助奬勵金。

目前只有苗栗縣、台中市、台南市、台東縣池上鄉針對小麥量身打造轉契作期,聽到農民的抱怨,台中區農改場以及農糧署也從善如流,向民眾承諾會趕快和各地方政府協調,盡快制定出特定作物的轉契作期,為了因應提早播種或延後收割,時間也會盡量拉長到10月~4月。不過到1月29日止,大多數的縣市鄉鎮仍然以稻作時間為基準,顯見政府機關推動雜糧還有一些進步空間。(http://www.afa.gov.tw/Public/ActFallowLand/20131291638557055.pdf

2.台灣本土小麥不到進口量萬分之一,休耕地活化能否為復育小麥開啓新的可能?JPG
台灣本土小麥不到進口量萬分之一,休耕地活化能否為復育小麥開啓新的可能?

施總兼:復耕要一步一腳印

儘管跑在政府前面,但施總兼非常踏實,他很清楚雜糧復耕並非一蹴可幾,台灣小麥消聲匿跡數十年,光是找到足夠的種源復育就得花上好幾年,就算現在政府鼓勵休耕地活化,喜願共和國還是不會訂出遙不可及的目標,今年喊出的口號是「麥向200」,他說得坦白,現在就算有人要種也沒有足夠的種子,與其毫無頭緒亂種,他更希望能一步一腳印。

喜願今年預計收成量約500公噸,其中90噸當成留種,可以提供500公頃麥田種子,從前三年不到10公頃,到明年計劃的500公頃,喜願共和國的領土越來越有規模。但這也引起一些農友的疑慮,許多人擔心萬一種植面積擴大,銷路不夠該怎麼辦?

施總兼以一貫爽朗的語氣告訴大家免煩惱,未來的目標是要達到進口量的1%,也就是一萬噸,代表得要有5000公頃農地,還要有種子,現在還差得遠呢。和喜願合作的聯華實業也說,工廠一天可以碾製800噸麵粉,目前喜願生產的量根本是小case,農民種多少都會照單全收,「不怕你種,就怕你不種!」

其實對於企圖轉作、水源不足的農民,小麥是個吸引人的選擇,因為小麥收割的機器設備和稻子大致相同,農友不用再額外添購機具,而且若採取粗放種植,也可因應鄉村人口老化的問題,台中區農改場就很看好彰化大城復育小麥,許多種了三、四年的農友一看到大城鄉新同學劉基生的成果也忍不住讚嘆,羨慕地說「這裡要沙有沙、要水有水、要肥料旁邊還有鴨糞」,大家都很期待有更多大城同學能夠加入。

今年小麥面積擴增三倍,不但為施總兼和農友打了一劑強心針,也開啓一場小小的實驗。原來今年苑裡的種植面積從去年9公頃一下子擴大到31公頃,

一向鼓勵農友擴大種植面積分擔鳥害的施總兼,今年總算有個觀察的對象,他說每年二期稻結束後,田間除了小麥就沒有其他穀物,秉持不毒鳥、不捕鳥的原則,下場就是一半收成都送給天上嬌客,如今苑裡面積擴大,單一田區鳥害的影響可能就不會這麼大,這也是他積極呼籲休耕地轉種小麥的重要原因。至於這場實驗的結果如何,兩個月後就會揭曉。

2.好農壯遊特地安排農友到彰化參加政策說明會,希望農友能多多接觸政府資訊
好農壯遊特地安排農友到彰化參加政策說明會,希望農友能多多接觸政府資訊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