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鯖鰺魚類」過度捕撈,造成海洋生態失衡,漁業署欲限漁,卻遭立委關切

「鯖鰺魚類」高效捕撈,造成海洋生態失衡

「鯖鰺魚類」對於大部分民眾來說,可能不太清楚,但提到茄汁鯖魚,應該比較熟悉,再不明白,鹹魚總知道了吧!因為數量多,所以多被加工後作為罐頭或是醃製的鹹魚,以利長期的保存。鯖魚俗稱「花飛」或「青飛」,台灣海域有2種,為白腹鯖及花腹鯖,兩者體型差不多,惟花腹鯖在背部至側線一帶有細碎的藍色花紋,白腹鯖的腹側較銀白乾淨。

台灣鯖鰺的利用,自日據時期引進,以「一支釣」及「延繩釣」為主,捕撈量有限;自1977年經日本引進「鯖鰺圍網」技術後,鯖魚之漁獲量大幅提升,1996年最高達7.8萬公噸(產值約14億元)。2001年後,以「巾著網」改良而成的「扒網」(火誘網)漁船逐漸取代老舊的圍網漁船,成為鯖魚捕撈的主力。扒網船構造簡單、操作敏捷且省人力,加上其兼具燈火、拖網及巾著網之漁法特性,因此漁獲效率很高,短時間可大量捕撈。

1978~2011 年鯖鰺漁業(圍網、扒網)漁獲量及總產值分布圖-引自漁業署委託研究報告

高效捕撈的結果,是一網打盡,大小通吃。根據漁業署委託的鯖鰺漁業資源調查報告指出,台灣近海花腹鯖的最大體長,從2004年的43公分,降為目前的37公分,原因就出在2-3歲成魚被過度捕撈,加上環境壓力下,鯖魚被迫提早性成熟,從接近2歲性成熟提前到1歲就當媽媽,近2年甚至開始捕捉到不及25公分的幼魚(零歲魚)。

鯖魚在海洋中扮演食物鏈中的營養傳遞角色,若鯖魚族群發生危機,將造成整個海洋生態系的失衡,全面性的影響漁業資源。

漁業署本欲限漁,卻遭立委關切

依據海洋大學研究報告提出,若要維持鯖魚的穩定族群,台灣鯖魚每年的總容許捕獲量(TAC)是4萬噸,但近幾年每年捕獲皆在5萬噸之上,超過總容許捕獲量。魚越來越小的情況,其實討海人最有感覺。以鯖魚為主要漁獲來源的蘇澳漁民,眼看漁業資源即將枯竭,自動提出禁魚的想法,希望讓海洋休養生息一段時間,漁業署也從善如流,於去年起開始著手規劃相關辦法。

經過多場的溝通協調會議制訂出的 「鯖鰺漁業管理辦法」中,限制未滿五十噸的鯖鰺漁船,不得在距岸6海浬內從事鯖鰺漁業、以及五十噸以上的鯖鰺漁船,不得在台灣本島距岸12浬內作業;另外規定6/1-6/30為禁漁期,限制在東北角海域(北緯24度以北之海域)進行捕撈作業。另鯖鰺漁業作業船須配備VMS(船舶監測系統),並定時繳交漁撈日誌。

「鯖鰺漁業管理辦法」於上(2)月27日公告後,即將通過一個月的公告期正式實施,但新北市貢寮、澳底、深澳等漁會,透過立委李慶華向漁業署陳情,希望能夠針對捕撈區域的限制範圍進行調整。協商會預計在3/25(下周一)召開。

李慶華辦公室黃姓員工表示,目前新北市漁民的訴求是:將五十噸以上的鯖鰺漁船限制開放到6-12海浬。但全省鯖魚捕獲量最高(佔7-8成)­的蘇澳區漁會推廣課黃課長表示,沒有耳聞這樣的反應。他說,12海浬的限制起源於過去大型圍網船在沿岸與小型漁船競爭,時有摩差與衝突發生;且在3年前開始就逐漸感到鯖魚越抓越小,因此蘇澳區漁民本身也有管制捕撈的想法。

由於幾年前圍網漁船的漁獲效率相當高,對其他漁船產生排擠效應,引起以延繩釣、曳繩釣為主要漁法的小型船家的不滿;加上後來加入的扒網(俗稱三腳虎)漁船規模越來越大,由原先的單船作業提升至3-4艘船組成的船組作業,高效率捕撈的結果,造成鯖鰺魚類資源的崩壞。面對漁業資源衰竭的現況,蘇澳區漁會表示,即使他們大部分的船都在100噸以上,新規定將禁止他們進入12海浬內作業,但為了維護漁業資源的目的下,他們願意配合。

漁業署表示,原本擬訂於3月份鯖魚產卵期進行休漁,但考量對岸的休漁期為5-7月,因此將台灣的休漁期訂在6月,同步進行鯖魚的保護;而限制12海域的捕撈管制,亦是在經過多次溝通整體考量下制訂出來的方案。對漁民來說,捕得少並不代表賺得少:以東港櫻花蝦為例,在過去一窩蜂的捕撈之下,櫻花蝦價格偏低,一直到地區漁會的自覺,落實單船捕撈量的管制,才讓櫻花蝦價格數倍提升,漁民、魚蝦都獲得喘息的機會。

漁業署此次制訂的鯖鰺漁業的管理辦法,為跨縣市、以單一魚類種群為考量的整體性保護措施,應為解決長期以來,各縣市漁業策不同調造成漁民間糾紛的起頭性示範作用,對於長遠性的永續漁業來說是有利的。至於應該是6海浬、還是12海浬?相信漁業署會站在漁民生計及漁業資源的全盤考量下,堅持應走的方向。

在基隆福隆挖子港的花飛(白腹鯖),因為捕獲量多價格很低,被漁民當作雜魚來處理。如果能夠減少捕撈,以量制價,才是漁民、魚兒雙贏的局面。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