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小小種子學問大:有自家種子的種子行

在網路上找到了一家在台南的種子行,有在進行留種的工作。資料上寫了是東市場裡的種子行,也寫了方姓老闆的名字,於是,帶著這僅有的兩條線索前往過去台南市區最大的傳統市場。

繞了一圈市場,吃得用的葷的素的真的琳瑯滿目,只是就是沒有看到我們想要發現的種子行。於是問了旁邊一位賣雜貨的大姐:「請問,這附近有賣種子的嗎?」她指向我們站立的那條路,說:「走到底就是了。」

走到底,果然有一家看來舊舊的種子行,因為不知道我們要找得種子行店名,所以也有點戰戰兢兢,深怕找錯了。先假裝到處張望了一下。

擺放的貨架有點古老,有一些包裝好的種子,還有大玻璃罐散裝的種子,牆上掛了幾幅寫日文字有點年紀的海報,最後往上方的匾額一看,是給方某某的,恩,姓方,這樣應該是了吧! 於是開始跟看起來有點年輕的老闆搭訕詢問了一下,當老闆說出那些玻璃瓶內的種子是自己的種子時,內心就大叫著:對!就是你啦!!

東市場是台南從日據時代就發展至今的傳統市場,過去也曾經是種子行聚集的一個市場,但是經過時代的演變、都市化的發展,目前就只剩下功農一家。除了販賣一些種子公司的種子(如農友)外,功農也有生產自己的種子。老闆指著牆上的大玻璃瓶內的種子,說:如果這些是農友的種子就好幾千塊了!! 他們一包20元的蔬菜種子量,如果是種子公司(農友)的種子,相同的量大概就得賣50元。

開始和老闆聊了起來,老闆分享了很多經驗。

蔬菜種子的保存,以台灣的濕度來看,放一年就不太行了,因為濕度高;較乾燥的地區放四、五年都還可以了,所以在台灣一般都要放在冰箱。至於以前沒有冰箱的年代,種子行每年都需要把保存的種子翻出來在太陽底下曝曬,利用太陽光來做殺菌乾燥的工作,以前幾乎每天都在曬種子,然後種子採收後必需要一兩年內賣完用完。以前用量比較大,現在因為都會事先育苗培苗再種植到土地上,還會使用設施,不像過去都是直接灑播,現在是比較精緻化耕種,所以種子用量都少了。

收回來的種子要用培養皿試發芽率,除了保證品質之外,也是給消費者做對照,避免田間發芽狀況不好時,消費者都怪到種子行來,田裡的變因太多,溫度、濕度、陽光都不一樣,種下去會怎樣很難說,但是培養皿的種子發芽率可以證明種子是沒有問題的,只能保證發芽不能保證收成,「不能做媒人,還要包生兒子」!

功農種子行也跟中部幾家種子行合作,由中部的種子行提供他們需要的蔬菜種子,然後由功農這邊來負責生產提供種子給這些種子行。中部是蔬菜大產區,根本不可能找到一塊地專門來做種子的生產。

一般蔬菜快的話一個月至一個半月就可以輪替一次,而蔬菜種子留種的話,那塊地得佔用近半年的時間呢! 蔬菜生長一個多月,等到開花結果就是一個多月,再等到種子熟成又是另外一個多月。以台灣中部的迅速的蔬菜生產模式,根本不可能把土地用來做留種。

雜糧的部分功農比較少契作生產,老闆覺得目前黃豆、黑豆國外進口一公斤十幾塊,台灣若留種成本會遠高出許多。至於芝麻、紅豆、綠豆、花生等都還有人專門在留。

還有一件令我訝異的是,原來不少蔬菜種子並不都是在台灣種植的,大公司如此,而這些自己留種的小種子行亦是。目前功農在台南嘉義雖然有契作農民在協助疏菜種子的種植,但是有一些蔬菜種在國外,除了我們想像人力成本低的東南亞外,在歐洲義大利、澳洲(如:菜頭、青花菜、高麗菜)、紐西蘭等地都有生產基地,主要是產量與價格上的差異。老闆說明某些蔬菜更適合在那些地方種,而且成本真的比較低。

在台灣,跟農民契作一斤的種子要付120元,但是跟國外契作的只要6、70元,而且一種蔬菜可以一種就是五分地(一分地可產200~250斤),一運回來就是一噸,但是缺點就是用乾燥機乾燥,乾度不夠,常常運回來之後發芽率都不太好。

蔬菜留種相較於雜糧穀類來說,需要更多的技術條件。台灣目前看來蔬菜種類繁多,大家選擇性很高,但是這樣一了解下來,發現其實我們有一大半的蔬菜種子根本是不自給的啊!而留種條件也不是每個地方都一樣,牽涉到作物特性、地方的氣候等許多關鍵的要素,有些地方操作的困難度的確會比較高,所以必定會有一些更在地的知識需要學習,比如說要怎麼抓時間點或是如何保存等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物種都包含了很多的學問在裡面。

今年入秋後,台灣各地下起了詭異的秋冬雨水,把許多作物給搞慘了,蔬菜當然也不例外。老闆說採種也要因應氣候變遷,以前都是要找耐寒的品種,之後可能要往耐熱的品種找了。目前種子行也要開始最忙碌的時候了,除了是種菜的季節很多人來買種子外,留種的部分也開始要到田間去巡,如果產生變異、長得不對了都是要去除的。

方小老闆勉勵,要做採種留種保種的工作其實不難,只是需要投入金錢跟時間,尤其是需要很久的時間,要有一個人就被定在那裡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