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阿嬤的草仔粿

上個禮拜,同事靜茹帶了草仔粿來辦公室和大家分享,說這是她自己做的。靜茹的手藝一向很好,比起鮮少下廚,又常常煮不熟的我,她的便當菜色總是有自己做的酸豆、咖哩、麵疙瘩……,讓年齡相仿的我非常讚嘆。

只是,草仔粿!這麼傳統又「厚工」,又總是讓人念念不忘的美食,竟然也做得出來,還是讓人非常之驚奇!於是大家放下工作,爭著問她是怎麼做的。以下就是她的說明:(以下由靜茹口述,雅云整理)

阿嬤教我的草仔粿 

客家人掃墓會做粿祭拜祖先。粿有紅的跟綠的,紅的是甜的,包芝麻或是花生,綠的是鹹的,包菜圃米。

今年因為我外婆身體不舒服,所以祭祖的粿由我來做,外婆把整套作法都教給我。做這個粿很講究細節,我做的時候外婆也在旁邊看,要是不小心漏掉哪個步驟,她就會立刻糾正我。做這個工序真的很多,不過就是要照這樣做出來的粿才會好吃。

8

糯米先加水磨,水量會決定粿的Q度,這個水量是我外婆決定的。磨完的米漿流到一個很大的桶子裡,過濾後包起來,放在長板凳上,兩邊用石頭捆起來,壓一個晚上。所以我們的粿放久了會硬掉,不過吃起來很Q,當然吃的時候要先蒸過。

壓完水之後,隔天早上才開始做。先把已經壓得很乾很乾的糯米團,弄成很小的圓形,這叫做「粿婆」。然後切一小塊起來,放進水裡煮,煮好倒回大的糯米團裡,趁熱用手把麵團揉勻。這個步驟需要很能耐熱,因為煮熟的糯米團一旦冷掉,就沒有辦法跟乾的糯米團黏在一起,所以一邊揉,手會很燙很痛。像我外婆非常厲害,完全不怕燙,所以這個步驟是給她做的。

外婆揉的時候,我就進去廚房裡面煮草水。用我外婆種在荔枝樹下的那一棵草,我也不知道它是什麼名字,總之每年都會去採來用,除了外婆以外,我家只有我跟我舅媽會認那棵草。草用滾水煮熟之後瀝乾,然後加糖水煮,這個步驟要一直不停的攪拌,讓糖跟草融在一起,煮到很黏稠之後才倒到麵團裡去。加一點糖跟油,攪拌到整個軟趴趴的很光滑為止。

15-1 19

接著把混好的麵團蒸熟,之後才把料包進去。我們用大蒸籠,要先抹油,再把麵團一個一個舖平,蒸的過程要一直開大火,蒸出來才會均勻。我媽不知道,結果她的粿蒸出來就一粒一粒的。

料是用香菇、花生、菜圃米(蘿蔔絲)等,加一些油用大火炒到很乾,再跟麵團組合起來。用手把麵團掰成一塊一塊,放在模子中間,闔上模子就好了。掰這個的人手要很耐熱,所以也是我外婆弄,而且她掰的每一塊都一樣大,她還嫌我們弄的不夠「大扮」(台語)。我外婆今年八十五歲,她說這個模子差不多已經有一百年了,不過上面的刻痕竟然到現在都還好好的。

模子有兩種,一個是壽,一個是龜,要分清楚,龜是拿來拜神明,代表有頭有尾;壽是拜祖先的。清明拜拜還要做粿條,也是有紅有綠,我外婆很愛漂亮,拜的時候一定要紅綠相間的排。粿條的數量也有學問,以前是親人過世之後的每一年多加一條,後來我外婆說這樣子會沒完沒了,改成一律十二條,閏年的時候是十三條。

這次做草仔粿,我心裡滿有感觸的。因為內孫那邊沒有人要學,才輪得到我。客家人的習俗裡,內外分得很清楚,像是外孫不可以拜祖先。我還記得小時候有一年我跟著去拜,結果擲筊的時候都「沒杯」,我才一走開,立刻就有了。這件事我印象很深刻,後來都不太敢再去拜。所以這一次可以跟著外婆,把做粿的技藝一點一點學起來,對我的意義很大。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