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自己不吃的東西,就不會賣給別人─池家大梨的無毒轉型之路

老爸的寄接梨之路

「自己不吃的東西,就不會賣給別人!」老爸劈頭一句話,在我問他為什麼想嘗試做無毒轉型之後。

爸爸今年58歲,30年前開始踏入梨農之路,雖然是承接起家業,但一開始也是跌跌撞撞多年後,才慢慢找到一套自己種梨的本事。終於在今年六月拿到SGS台灣發展研究院食品實驗室的測驗報告:368項農藥,均未檢出。

民國62年,台中縣東勢人張榕生發明寄接梨的技術,帶領東勢走向全台最大的寄接梨產區,開啟一段寄接梨的輝煌時光。其實,台灣原生種水梨為「橫山梨」也就是所謂的「粗梨」,但因口感酸澀,肉質粗,產量豐,讓水梨市場低迷不振;後來透過寄接技術,嫁接肉質細密,甜度水分均高的梨穗,大大提升了水梨的售價,吸引許多農民投入其中。

吉園圃開始的梨子栽培

寄接梨是一年一穫的水果,對消費者來說,一年只有短短的七月到十月間才吃得到;對農民來說,卻是一整個年頭的辛勞,只有一次的收成機會。這也是寄接梨用藥量長久以來被詬病的原因之一。正確的使用化肥與農藥是非常需要經驗與研究的技術,使用得當,可以在台灣濕熱多病蟲害的環境中將原屬於溫帶的梨穗種植的又大又好;反之,若不懂用藥,卻必須以一整年的收成做為賭注時,許多農民選擇相信資材商或投入劑量更重的農藥,以確保收穫品質不致太差。長期以來,就像吸毒一樣,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放不下也離不開的癮頭。

1994年農委會推出吉園圃安全蔬果認證標章(依政府規範合理使用農藥資材,農藥殘留值合乎國家標準),這在當時是一個對消費者來說有政府背書,可以信任的選購辨別方式。老爸的產銷班也申請這項標章,每年都必須填寫病蟲害防治紀錄簿,農產品抽驗,稽查人員實地查核等。

但對老爸,一個自己內心有把尺的中年大叔來說,這些不過都只是表面功夫罷了。一直以來,他的信念只有「自己不吃的東西,就不會賣給別人!」

回頭想想,這大概是為什麼每次山上採梨,口乾舌燥的老爸總是可以只用袖口擦擦,就大咬一口香脆多汁的水梨;也是為什麼我從小就愛吃帶皮的梨子,去到都市後才知道原來大家都只吃削皮梨啊?!

老實說,老爸其實是個蠻懶散的農人,有時候要他投入更多可以泡茶聊天睡午覺時間去田裡工作,還真是蠻困難的……。加上農民噴藥時,其實自己也會同時置身在農藥的環境裡,因此,老爸除了選擇低毒用藥,噴藥次數較少之外,藥量的稀釋濃度也低於包裝指示,例如:指示1:1000用水稀釋的藥,老爸1:2000的使用,只要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即可,不需要劑量高或是複雜的藥物添加。

image001
在梨樹下的老爸(攝影/池依林)

邁向不使用農藥,完全零檢出的無毒耕作

直至去年(2012),老爸開始接觸一些有機資材的研究,並透過與他人的討論,更換部分以往使用的農藥,轉以窄域油及苦練油代替,雖然都屬於較為天然的驅蟲與防治物品,但一樣使命必達。

「這樣的轉變對你而言,最大的改變是什麼?」我好奇的問老爸,他笑了笑說:「就只是多一張零檢出的認證而已啊!」他一點都不覺得更換一兩種藥有什麼困難,也不覺得換藥後工作量變大,反倒是讓他的工作變得更為單純,可能以前要使用四五種藥,現在使用兩三種就可以達到目的,而且還更安全,何樂不為?唯一的差別應該就只是,第一次嘗試換成天然資材,還在白老鼠階段,收成前內心有些些緊張吧。

老爸說:「田裡很多小鍋牛都回來啦。」本來農園裡就有很多生物,如:獨角仙、鍬形蟲、綠繡眼、白頭翁、畫眉、竹雞、烏秋……,暨五六年前螢火蟲大批出現後,對環境敏感的小蝸牛也變多了,這應該是對朝向友善環境的農民而言最大的鼓舞了!老爸還是會一直努力,也會把友善的觀念,無毒的方法推薦給更多農友。

對我來說,更是意義重大,回想兩年前跟老爸提起無毒轉作,他還說不可能,居然默默的惦記著我的話。如今,還成功種出無毒的水梨,真的好感動!

image003

謝謝老爸,還有老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