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米食蓬勃發展,除了作為傳統主食外,許多廚師以台灣米食融合西式料理,製成「米布丁」,讓大人小孩都一口接著一口,享受米甜奶香的滋味。對於米布丁的原料,有人以梗米的Q彈取勝,有人則偏好短糯米黏綿的口感,更有在地小農挑戰「不可能的任務」,以台中秈10號米,熬煮米布丁,同樣甜香美味。
「台灣傳統比較像米布丁的食物,是像米糕糜,都是用糯米來做。」順寶碾米廠老闆洪皓軒指出,長糯米的口感Q彈,適合做肉粽、筒仔米糕,粒粒分明又有彈性;圓糯米的口感軟黏,可塑性也高,適合做米糕糜、鹼粽、麻糬、紅豆年糕等,與米布丁的要求類似。
糯米放越久越Q彈 老糯米最軟Q
洪皓軒表示,澱粉主要分為『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兩種。『支鏈』澱粉比例越高、越黏,譬如傳統的勾芡,就是以『支鏈』澱粉,加熱糊化後產生的反應。不同品種稻米,內含支鏈澱粉比例不同,糯米支鏈澱粉的含量接近百分之百,其次為梗米、秈米。此外,糯米放越久、口感越Q,如果想製作更Q彈的米布丁,可以考慮放了兩、三年的老糯米。
洪皓軒認為,梗米也算是適合製作米布丁,即使是糙米,只要熬煮得久一些,也會釋出黏性,但以他經驗而言,秈米較難製成米布丁,「口感偏硬,又較無黏性,可能不太適合。」
秈米口感清爽 桃園3號梗米帶芋香
不過台中秈10號米,雜交過程曾與糯米混種,宜蘭小農游麗花用以製成的米布丁,清爽別具一格。「我瞭解秈米性質與布丁不合,但我以自己種植的台中秈10號,熬煮透心,做成米布丁,口感一樣很好。」游麗花說,台中秈10號因曾與糯米混種,帶有些微黏性,只要煮得夠久,一樣可以製成米布丁,而且「秈米澱粉含量比梗米少,做成的米布丁,口感更清爽。」
帶有芋頭香味的桃園3號梗米,則是致力推廣台灣五穀雜糧的「吾穀茶糧」,用以製成米布丁的首選米種。「吾穀茶糧」副總秘書彭秋燕說,他們選擇新竹農民莊正燈的桃園3號梗米,製成米布丁,「除了取其Q彈的口感,更因為當中濃郁的芋頭香味,能與鮮奶香味融合。」吾穀茶糧除了製作西洋版米布丁,還製作「台版米布丁」米糕糜,使用銀川短糯米,「主要是希望有軟綿黏糯的口感。」
「其實以我的作法,若希望同時有梗米的顆粒分明、與糯米的黏合作用,會取梗米與糯米各半,就可以完美解決這個問題。」金牌主廚曾良泉表示,烹飪時將兩者混和,讓梗米充分吸收湯汁、維持完美形狀,糯米的黏性,又不會讓料理一切即散,同時維持賣相與口感。
彭秋燕表示,除了米布丁、米糕糜外,他們也將致力開發「米沙拉」等料理,「讓大家知道平日熟悉的『白米』,展現更多不為人知的風貌!」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