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罐頭99%仰賴進口 農民本季開始栽植新品種

方便快速的玉米罐頭,是許多家庭主婦的小幫手。生鮮食用的甜玉米,台灣雖可自給自足,但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朴子分場長游添榮表示,台灣機械化不夠,生產甜玉米的成本太高,市售99%玉米罐頭,都仰賴進口。台南改良場歷時八年研發,今年培育出「台南育27號」黃白雙色甜玉米,耐高溫、耐病蟲害,可望推廣無毒栽培。

玉米罐頭九成以上國外進口

台灣甜玉米栽培面積約1萬公頃,年產量約8萬噸,每年秋冬種植採收後,大部份流入蔬菜市場或做成三色豆,甚少拿來做罐頭。根據財政部海關統計,台灣每年要進口2萬5千公噸玉米罐頭,7成來自泰國,其餘各大進口國分別是美國、法國、越南。

長期研究玉米的游添榮指出,台灣的甜玉米生產成本很高,每分地約8千元,是泰國2倍,主因是人力成本太高,雖然目前從播種到中耕、培土,都有機械代勞,但因栽培面積小又零散,游添榮說:「美國是2、3百公頃在種,我們是2、3分地。(1公頃約等於10分地)」一台玉米採收機,要價近50萬美金,根本不符成本效益,後續的採收、加工,只能仰賴人力,可是台灣人力成本遠比泰國高,而且「3個農民(年紀加起來)200歲」,勞動力不足、年紀偏高,自然無法與泰國、美國競爭。

但台灣市售生鮮玉米多為本地栽培,為何罐頭玉米高達99%都仰賴進口?游添榮說,泰國的甜玉米,採收後處理較不細緻,品質差,國人無法接受,不過做成罐頭後,因為添加了其他調味料,口感差異就沒那麼大。

國內的青葉食品工廠玉米罐頭生產線,今田取得有機農產加工認證。有機栽種玉米的福智麻園農場米,每天早上採收玉米後,當天就送進工廠,剝葉、殺青、封罐都在當日內完成,台灣民眾如今也可以嚐到台灣原產有機玉米粒罐頭。國內最早開發本土玉米罐頭的里仁商品部經理韓敬白表示,本土玉米罐頭產量小,很少有廠商願意生產玉米罐頭。

IMG_7057-100IMG_7020-1000
里仁委託青葉食品工廠製作的有機玉米粒

農改場育新種甜玉米 可望推廣無毒栽種

除了罐頭和生鮮玉米,市面上還有號稱可以直接生吃的「水果玉米」。游添榮說,其實水果玉米就是黃白雙色甜玉米,是商人為了行銷才稱水果玉米;但黃白雙色甜玉米種子,主要從美國、日本等溫帶國家輸入,無法在台灣夏季種植;農改場歷時八年,終於在今年培育出「台南育27號」黃白雙色品種,在雲林虎尾和土庫試種,獲得農民高度評價,台北果菜市場喊價到每公斤17元,遠高於一般黃玉米的6到8元。

游添榮說,「台南育27號」黃白雙色玉米品種,不僅耐高溫、病蟲害,一般甜玉米施肥量高,且至少需噴2到3次農藥;新品種只要噴2次生物農藥、蘇力菌,連肥料都不需太多,只要遵照合理化施肥就好,適合推廣無毒、有機栽培。他笑說:「有些農會不相信我說的話,我直接當場剝開玉米,生吃給他們看。」

今年秋天有50位農民來要種子,但農改場的種子數量有限,僅能給每位農民0.02公頃的種子量,預計明年才會有充足的種子。不過游添榮坦言,人力成本仍是最大關鍵,農委會雖推動休耕地活化,鼓勵農民栽種包括玉米在內等雜糧,但農民仍以種植作為飼料和加工用的硬質玉米為主,因為硬質玉米已能機械化生產,短時間內,甜玉米種植面積,恐難大幅增加。

甜玉米台南育27號1甜玉米台南育27號2
「台南育27號」黃白雙色玉米品種,不僅耐高溫、病蟲害(圖片提供/農委會)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