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農業外勞 恐只治標不治本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日前在立法院備詢時,首度鬆口將引進農業外勞,初步以茶葉、花卉、酪農業為主,此舉引發兩極看法。大型農場、酪農業鼓掌叫好;但農會人員表示,在農村,請工人要注意到彼此互動、情感聯結,跟工業生產不一樣,引進前有待詳細評估。農青則指出,根本問題在提升農業價值,年輕人在農村看不到希望,引進外勞只是治標不治本。

養豬業:薪資高卻找不到人

農委會統計,目前農牧從業人員平均年齡高達63歲,「三個農民200歲」,在農村屢見不鮮。2005年,農委會就曾和勞委會研擬開放農業外勞,遭產業團體抗議後不了了之,目前只有漁業、領有工廠登記證的屠宰場可以聘僱外勞。陳保基日前鬆口,表示將在兩個月內提出引進農業外勞評估,送勞委會、行政院審議。

對此,產業看法十分兩極。台灣養豬協會副理事長林秋桂十分贊成,她表示,她家大約養2千多頭豬,聘了3個工人,平均日薪1千元,但養豬環境較髒亂,許多工人受不了,時常無故消失,她希望儘快引進農業外勞。

國內最大的地瓜供應商、瓜瓜園園長邱木城也表示,地瓜下苗、採收都需要人工,地瓜採收後期,適逢梅雨季,若來不及採收,整年度就血本無歸。目前雇工採收,每天至少千元起跳,搬運地瓜工的日薪1500元,無奈許多人嫌工作太累,還是缺工。

邱木城強調,引進外勞不會擠壓本國勞工的工作機會,技術工作還是會交給台灣人,政府可要求聘雇一定比例的本勞才可申請外勞,或是透過人力仲介商,調度不同產期的農業外勞人力。

STH_121225_TWN_5402

農會、青農:提升品質才是根本之道

茶葉被點名是第一波可引進外勞產業。瑞穗鄉農會農事指導員謝茗遠表示,瑞穗約有100多公頃茶園,總共有4個採茶班、60名採茶員,多數來自鄰近鄉鎮的原住民婦女,目前人力還算充足,但40歲以下的不到10位,未來可能有人力短缺問題。

不過謝茗遠強調,在農村雇工,除了考量技術、成本,情感聯結更重要。採茶需要兩兩相對,若人際關係不好,效率和工作氣氛也受到影響,「有次採茶人力不夠,我們找5個外地人來補充,本來的班員就生氣了!」採茶班多由親友互相介紹,貿然引進外勞,恐怕衝擊農村文化。

謝茗遠表示,近年農會積極開發品牌,已有年輕人願意返鄉種茶,「打出在地特色、提升產業價值,讓農民覺得穩定、賺得到錢,青年自然願意回流農村。」

去年返鄉種鳳梨的青年農民楊宇帆也認為,開放外勞對部分農業領域,短期內可能有幫助;但年輕人不願種田的主因,除了薪資問題,根本原因在於看不到希望,「就算領同樣的薪水,但在營造業做粗工,和在大太陽底下種田,兩者的社會觀感差很多。」

楊宇帆認為,台灣的教育,灌輸年輕人讀書至上,政府對青年從農,也沒有整體規劃,農產品價格被壓縮,台灣人整體薪資又跟不上物價水準,政府應解決結構性問題,引進農業外勞,只是治標不治本。

1355641606-2437063197

隨口說出才評估 學者批:沒有農業政策

農委會輔導處則表示,引進外勞必須全年有工作,針對農業短期、密集性的產季需求,農委會會先成立調度平台,輔導本國人力。

目前農委會打算以聘雇本勞的比例換算外勞人數,輔導處坦承,如此一來,開放外勞可能以大型農企業為主。如此是否有圖利財團之疑?輔導處表示,外勞的工作效率、勞健保等成本,換算起來,不一定比本國勞工便宜,開放的產業別仍須評估。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批評,農業和工業的思維不同,而且農企業已經不是純農業,農委會提出政策前,應先充分評估對產業影響、哪個領域缺工、如何管理外勞;但從今年禁宰活禽,到限制保價收購米種、取消糧商執照,農委會主委似乎事先都沒跟主管業務官員討論,就隨便丟出議題,對農業政策根本沒有全盤規劃。

針對前述質疑,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嚴正反駁:「講這種話,是以偏概全。」他強調,農業引進外勞議題,已經講了十多年,農委會必須正視業界需求,「引進農業外勞,可以刺激年輕人返鄉,很多國家都是如此。」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