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248農學市集
誰的初衷?什麼初衷?回應上下游新聞評論報導
針對上下游新聞10/30「農民市集進駐百貨成風潮 初衷不再?拓展市場?」報導一文對248農學市集所產生的諸多誤解與疑問,在此回應說明。
辦農夫市集初衷本在推動生產者(農夫)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溝通,推廣台灣在地、安全無毒、友善環境的農產品,希望能開創出友善小農的另類產銷平台。
早在2008年248農學市集創立之初,即便有人批評每週將農夫帶到都會區展售推廣是勞民傷財、徒增農民負擔辛苦之舉,我們堅持要讓小農走出來與消費者認識和相互理解,進而信任與購買支持。走過五個年頭,我們仍堅信在這條道路上兢兢業業的尋求更多生產與消費的直接互動的方式。
目前248團隊所負責的7個農夫市集,位於雙北與新竹,與太平洋建設、中子文化、環球購物中心及新北市政府合作設置,在此也一併感謝這些單位的長期支持。市集絕大多數均是生產者到市集推廣,亦有符合市集理念的協會組織專屬工作人員,當然也有工讀兼職人員的協助,至於比例多寡,均可供調查檢視。我們相信並未有背離原初讓生產者現身溝通的理念。
第二,在2010年,我們即開設第一家直營店鋪─天母農學園,因為體認到每週一天至兩天的農夫市集,雖然銷售狀況穩定成長,但對於農夫的實質幫助仍然有限,根據當時與市集農民的實際訪談,每週在農夫市集的銷售僅佔個別農戶當月生產量的5%-10%,換言之,農夫們仍然面臨著通路銷售的壓力,兼顧生產同時亦不可能再增加參與市集的時間,於是我們尋找門市店面,希望以直販所的精神,訓練正職工作人員,固定而常態地銷售農夫市集及更多友善耕植農夫所生產的農產品,並將銷售金額的7成做為農夫的生產運銷利潤,其餘3成作為市集團隊分擔管銷成本、人事、租金等費用。以這樣的想法和理念,我們期許能協助農夫更穩定、更多廣的通路銷售,因此2011年進入百貨商場,目前4個直營店鋪專櫃均是持此理念發展,我們亦未違開創另類產銷通路,實際協助友善農夫銷售的想法。
而上下游新聞報導刊載後,產生許多誤解與疑惑。我們依舊舉辦每週固定時段的農夫市集,同時每日營業的門市店鋪與百貨專櫃提供消費者方便選購的據點。報導提到農夫市集進入百貨商場而有初衷喪失的質疑,我們並不同意,並認為是將農夫市集與門市專櫃混淆的誤解,甚而致使有朋友誤以為不辦市集,我們感到無奈因而據此澄清。
其次,報導提導:
248農學市集:同時讓慣行農友獲利有何不可
「如果可以讓慣行的農友同時獲利,為什麼不賣?」李建誠表示,雖然市集以鼓勵友善農法為主,但「一般做慣行的農友,也值得幫助,如果是我遇到竹蜻蜓市集這樣的狀況,不會覺得被利用,還是會去設櫃。」
讓消費者及朋友們誤以為248農學市集同時販售慣行農法(施用農藥、化學肥料等)的農產。我們亦在此說明。還原當天記者的詢問是:若是百貨商場同時有其他櫃位販售慣行農產,你們會反對而不設櫃嗎?李建誠的回應原意是:不會受影響,因為追求的是共榮的市場,我們推廣友善的農作,而其他的銷售慣行農產的攤位也要生存,沒有利不利用的問題。
248農學市集的定位規格是讓符合安全、無毒、友善環境理念的農夫加入,經團隊實地拜訪檢核認可,無農藥殘留檢驗或有機認證的農戶。因此在市集和門市據點並無推廣或銷售慣行農產之情事。
以上的說明澄清,仍希望大家站在為台灣農業更好、農村更活絡、農民更幸福的立場來理解和支持。而上下游新聞作為眾所期待的新興媒體,有別於一般主流媒體,希望能更深入、更用心、更脈絡地去調查與報導,一同為更好的明天打拼。
我們也在學習摸索,如何做出農業的另一條路、另一種可能。歡迎朋友們提出批評與指教,一同來溝通集思,至於無謂的流言蜚語,我們也無心力一一回應了。
248農學市集
上下游新聞報導連結: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41302/#comment-8771
248農學市集部落格:www.248.com.tw
相關早期文章:
http://www.248.com.tw/?p=977 天母農學園的成立
http://www.248.com.tw/?p=498 市集成立週年反思系列一至五
更多文章在部落格上可以搜尋,我們逐步會將網站文章重新整理發佈











日前我們刊出了「農民市集進駐百貨成風潮 初衷不再?拓展市場?」,儒門來信提到上下游的記者在採訪過程中,有幾個疏失令人不滿,包含:
(1)騷擾工作人員
(2)採訪沒有先跟新光三越百貨申請,造成市集困擾
(3)以既有立場講述農業,搞小動作寫黑函,對市集負面評價。
這幾天編輯部詳細瞭解,也打電話詢問當事人(因被拒絕來訪未能親自見到面)後,以下是上下游新聞市集,提出的說明:
(1)記者當日至新光三越採訪248市集,先向店員表明身份、打聲招呼,後來店員撥通電話接給楊儒門先生,前後兩分鐘交談後,就沒有再打擾現場人員,主要是另外約訪248市集經理李建誠先生,因此,並沒有騷擾工作人員,這點核先說明。
(2)我們認為,進行這個題目的採訪,是針對248農學市集,並非針對新光三越百貨,要求先向百貨公司提出申請才能採訪,實在窒礙難行,這點要請248市集的朋友見諒。
(3)這篇文章是在探討台灣農學市集蓬勃發展的脈絡下進行,從系列文章以降,記者採訪各方看法,包含消費者、農友與各個不同市集人員,實已盡到多方採訪與求證,觀點多元呈現,相關報導也都可受公評,相關採訪行為也可受公鑒。對於所指搞小動作、寫黑函的指責,我們無法接受,但也尊重每個人發言權利。誠信與負責,是上下游核心價值。
我們新聞報導儘管內容完整力求多方意見呈現,但標題因為字數有限,濃縮語意後或許引起不同解讀,這點我們尊重每位讀者的心證與感受,但本報導初衷絕非要挑起對立或寫黑函。相關內容報導也可受公評,也抱著開放態度接受各方指教。
上下游新聞市集編輯部
我沒感覺欣潔的報導有中傷誰,反而是肯定小農到百貨公司設櫃的好處,不懂這些紛擾從何而來。我讀完覺得這樣的轉化很好,增加客群,讓平常習於百貨公司消費的人,吃到健康友善環境的農作物,或許透過這個媒介,有機會將消費者拉到產地。一點回饋。
可惜的是沒有談到內部勞資壓迫案例。
個人看完整篇原始報導後並不覺得是在抹黑248, 但覺得標題不是很妥當. 好像先下了結論, 雖然是用疑問句表示.
負面的標題,我們的既定印象通常代表媒體的立場,
加個問號似乎就可以不負責任、暢所欲言的批判。
如果有耐心閱讀完那篇文章,會發現標跟內容完全不符。
犀利的質疑,內容反倒幫襯釋疑,完全看不出有何負面報導的評價。
篇幅較長的文章,若是讀者匆匆閱覽,
只能說被平常辛煽色媒體的下標手法給汙染了,
ㄧ個不查很容易以為是負面的報導。
這點我認為上下游滿冤枉的。
同樣的,楊儒門的發言我認為他很吃虧。
第一個大虧是誤解這是負面的報導。
其次是誤解之下的發言:
「還沒遇過用負面的觀感去看待農業」……
如果他是個文字工作者,那我們完全可以把這句話讀成字面上的樣貌。
老實說,我看到的是ㄧ個農人的直白。
他的某些回應,反倒讓人更能閱讀到這些年來的堅持、
苦心經營害怕心血被抹煞,那種急著跳腳的心情。
我想我可以理解他的情緒,換做是我,
當留言的鄉民ㄧ再對這篇報導只出現負面評價,
我想我也會很著急的開始罵報導的人吧!
慶幸的是,我認為,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雙方都在各自的崗位,
朝著同樣的方向邁進,努力的想讓台灣的農業變得更好。
ㄧ切只是誤會ㄧ場,請繼續努力,謝謝你們,加油!!
只有我自己覺得「農民市集進駐百貨成風潮 初衷不再?拓展市場?」標題其實並沒有下得很聳動嗎?(搔頭)
初衷不再vs拓展市場本就是一正一反的陳述,問號的存在是表示記者本身也在這個問題的思考脈絡下才進行這篇報導的。這是我自己閱讀之後的感覺啦~ 正如上下游編輯的回應「標題所帶來的不同詮釋是一定會有,而他們也尊重每位每位讀者的心證與感受」。
總之非常贊同土豆的留言,雙方在同樣的方向上,都有各自的努力,謝謝你們。(尤其詮釋農人著急跳腳的部分我覺得滿生動的,讓我想起了自己務農了一輩子的阿公在緊張面對誤解時那種漲紅了臉不知所措的樣子)
同樣引用土豆的話,一切只是誤會一場,請大家繼續努力,謝謝你們。
vicky以及大家:
標題的部分我們以後會更加的謹慎,雖然不是惡意,但卻可能引起誤會,這樣引起大家的煩惱,反而不能夠好好思考文章,其實很可惜,這篇文章讓我們自己也思考很多,謝謝大家的指正或陪伴!
小弟我也是農夫,我也不認同標題很聳動,這是為了以後不會帶給作者困擾,該給作者鼓勵的,若未堅持,醬對作者不公.
而讀者本應7分用心,3分用眼,卻無法進步,如此也不盡妥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