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南屯區黎明國小的校門旁,有一片菜園,還沒走進學校,就可以看見一大片油菜。下課時間常有三兩學生來菜園澆水或拔菜,記者來訪的這天,幾位小學六年級男生女生正在菜園裡辛勤拔菜,每個學生手上的袋子都鼓了起來,一位小男生忘情喊著:「拔菜回家煮呦!省菜錢呦!」
這片菜園約一分地,也就是將近三百坪的面積。上頭有「蔬果區」、「入園方向→」等標誌,一旁還有兩大包粗糠,志工爸爸鄭益田站在「蔬果區」標誌旁,自稱「區長」:「我們現在要養地,但不是土地放在那,等一百萬變成兩百萬的那種養地,我們是要有養分的土地,油菜、粗糠都是要讓土地有養分的啦!」
有一分地的菜園,還有這麼有趣的學生與家長,台中市黎明國小到底是所什麼樣的學校呀?

綠繪本讓小二學生認識食品成分標示

從今年三月開始,黎明國小與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合作,在校內進行一系列綠食育課程,包括了繪本、話劇、演講、煮飯和種菜,從課堂到菜園,再從土地到餐桌,這樣的食農教育新嘗試,在台中的小學可說是創舉,連台中市長胡志強都大為驚豔,要求教育局研擬推廣這套綠食育課程。
這套綠食育課程由主婦聯盟台中分會規劃,但一開始卻苦無合作學校,接洽的幾所學校都因故未能合作,直到遇到黎明國小,才讓這套綠食育課程有實作、深化的機會。
談起合作的開端,黎明國小校長陳華誕笑說:「好的理念,當然值得嘗試呀!」主婦聯盟台中分會重視從小扎根,但考量到剛入小學的新生還在適應環境,因此希望以小二學生為主,而黎明國小二年級六個班的導師都很認同這樣的理念,雙方一拍即合。
小二班導們利用生活課程、彈性課程等時段,挪出四節空堂課來上綠食育課程,主婦聯盟的講師為學生介紹《阿平的菜單》、《班級愛漢堡》、《爺爺的有機麵包》與《好一個瓜啊!》這四本綠繪本,透過繪本的情境,讓學生接觸零食中的食品添加物內容、有機食材等知識。
另外還規劃四節課看話劇,這些話劇也是根據綠繪本改編,由主婦聯盟的志工們擔綱演出,以故事來鋪陳食物與人的關係。
參加過繪本、話劇等靜態課程後,導師們發現小二學生有一些小小的轉變。例如有次有個學生帶零食到班上,一旁的同學拿起零食翻了翻,看了成份標示後說:「這個有色素你還吃喔?」
來去參加「煮飯營」
在靜態課程後,主婦聯盟利用週末舉辦兩梯次的「綠食育小廚師體驗營」,讓小孩有實作的機會。由於營隊名字太長,後來學生們紛紛以「煮飯營」來稱呼這個活動。
在營隊裡,學生要認識食材,動手煮午餐,以及學種菜。主婦聯盟的講師帶學生從外觀、氣味到料理後的口感等面向,分辨有機蔬菜與慣行農法蔬菜的差別。
由於小學生鮮少有下廚的機會,因此講師仔細地從洗菜、切菜慢慢教起。學生將地瓜葉剝絲、切菜,都不成問題,也沒有學生因為切菜而受傷。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副主任張明純認為,其實只要信任孩子,加上仔細的教導,「他們都可以做的很好的」。營隊中的午餐,便是由學生自己簡單料理的三菜一湯,結果飯菜全部吃光光。
午餐後的甜點,也由小孩自己料理。講師準備蔴薏粉、糖和水,帶小孩做蔴薏果凍的同時,也介紹蔴薏這種在地食材。早期台中南屯一帶許多農民種植大量的黃蔴,黃蔴皮可做成繩子、布袋,黃蔴尾端嫩芽就是蔴薏,農民發展出許多跟蔴薏有關的小吃,例如把蔴薏跟地瓜加在一起做成甜湯。當學生吃著蔴薏果凍、聽著蔴薏的故事,彷彿也有了歷史感,對台中的農村文化多了一份認識。

一分地菜園,親師生一起來種菜
在靜態課程、煮飯營隊之外,黎明國小推動綠食育的特色就是那片近三百坪的菜園,種過地瓜葉、草莓、A菜、大蒜、日本茄子、茶樹、番茄、南瓜、辣椒等作物。這片菜園由班級認養,就連幼兒園的小孩也認養一小塊地,每天輪流澆水,另外還有志工家長來協助維護菜園。
蔬果區「區長」鄭益田,就是一位熱心的志工家長,他被校長稱為菜園的「顧問阿伯」。鄭區長也是台中南屯農家子弟出身,對學校這片菜園投入甚多,對農事嫻熟的他,最近在幫這片農地養地。每年十月到隔年一月是農地的休耕期,農家會在農地上種油菜作為綠肥,鄭區長幫學校菜園種油菜時,還吸引老師一起加入。有位六年級導師一直想學種菜,遇到鄭區長這位農事達人,索性帶著全班學生到菜園一起學種菜。
自己種自己吃的「小農夫社」
黎明國小校長陳華誕認為,去年與主婦聯盟合作,比較是主婦聯盟規劃課程,經過一年的學習後,下個學期學校將規劃成立「小農夫社」,以生產期較短的兩、三種作物為主,實際走一趟從土地到餐桌的過程,例如種蘿蔔,收成後帶學生做菜頭粿,種茼蒿等蔬菜,收成後煮一餐青菜火鍋。
而在作物生長期間,就邀請講師來為學生上課,最後都要煮來吃,很符合陳華誕心目中的綠食育理念,「要讓孩子體會食物從地上到桌上的過程,他們更認識這流程,就更有可能感恩的吃、安全的吃。」
「小農夫社可能學期初要種菜很辛苦,期中要上課很知性,但是,學期末一定就是煮來吃啦!」 陳華誕校長精簡說明了小農夫社的整個流程。
訪談的最後,陳華誕帶著一抹自信的微笑說:「很多人常說退休後要買塊地來種菜,但是在黎明國小的親師生,不用等到退休,現在就可以去種了!」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