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歷時三年研發,提出北蟲草的栽培新技術,可望縮短栽培時間、提高產量。目前台灣市面上的北蟲草多為中國大陸進口乾品,品質落差大,且物稀價貴。
農試所表示,歡迎台灣業者使用此項栽培技術,提高台灣北蟲草總體栽培面積與產量,讓北蟲草這項保健食品能夠普及、價格更親民。
北蟲草營養價值高 大陸進口品質落差大
北蟲草也稱蛹蟲草,與冬蟲夏草同屬但不同種,兩者像是堂兄弟的親戚關係,因為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北方,又名為「北冬蟲夏草」。冬蟲夏草是珍貴中藥材,但不易大規模人工栽培,而可人工栽培的北蟲草與冬蟲夏草藥性相似,因此被視為冬蟲夏草的替代品。北蟲草含有9種維生素、18種氨基酸、21種微量元素,具有保健功效的蟲草素(Cordycepin)含量也比冬蟲夏草高,可做為中藥藥方,也可作為食材。
北蟲草是菌菇類,人工北蟲草的菌種可寄生在稻米、蟬蛹等寄主身上。目前中國大陸的栽培技術水準參疵不齊,部分業者為了減少病蟲害、提高生產良率而使用化學藥劑,有些成品來台經過檢測後,發現北蟲草裡完全測不到蟲草素的成份。
農委會農試所植物病理組助理研究員呂昀陞表示,目前台灣北蟲草栽培業者大約十多家,每家栽培面積都在近百坪左右,但是中國的單一廠商的栽培面積就比台灣業者的總合還要多。
利用適當光源照射使北蟲草轉色更快,且增加原基形成數目(左:利用特殊光源對北蟲草刺激情形;右:日光燈照射情形) 提供/農委會農業試驗所
減少病蟲害 提高產量
「北蟲草的栽培新技術,可不是我們坐在辦公室裡研發出來的,」呂昀陞說,他們實地走訪後發現,業界生產瓶頸在於,栽培前期的病蟲害嚴重,導致產量低,使得售價居高不下。
「我們以業者的困難為研發起點」, 呂昀陞解釋,在栽培前期改善栽培環境,減少病蟲害污染,接著建立菌種活力測試與保存技術,維持北蟲草菌種活力;以稻米為寄主,方便量化栽培;並建立一套大量生產菌種的流程,符合大規模栽培的需求。在栽培後期,不同時間搭配不同強度的光源照射,並控制溫度、濕度,縮短栽培時間至六十天,生產良率達95%以上。
「我們期望透過新的栽培技術,讓台灣更多業者投入量產,促使價格下降,讓更多民眾容易接受。」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主任秘書蔡致榮說,目前已有一家業者採用此項新栽培技術,歡迎有興趣的業者與農試所洽談技術轉移,電話04-2331-7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