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生打頭陣,桃園休耕地種麥重拾生機

十度低溫伴隨綿綿陰雨,穿著黃綠禮服的小麥卻不畏寒冷,隨著咻咻樂聲翩翩起舞,時而撲倒,時而後仰,展現軟Q好身段,派對點歌者是老天,舞伴則是冷冽的東北季風;這是最近兩年,桃園新屋、觀音、蘆竹一群六年級生譜出的「麥田交響曲」。

桃園是北台灣重要米倉,近年卻高居台灣休耕面積榜第二名,7千公頃農地全數閒置,但六、七位桃園沿海農民不甘看到田地荒廢,接手上一代土地,還挑戰怕水的高難度小麥,克服乾旱、陰雨、東北季風,硬是在風頭水尾的休耕地上,揚起60公頃金黃麥浪,打破小麥只能生長在苗栗以南的限制,明年還打算擴大到上百公頃。

苗栗以北也能種麥?桃園青農跌破專家眼鏡

為了提高糧食自給率,喜願共和國2006年推動復耕小麥,從台中大雅開始,一波波麥浪湧現全台,但是怕水的小麥始終跨不過苗栗中港溪,直到2012年,愛嘗鮮的43歲新屋農民徐同權,因為種稻「不安於室」,加上農委會調整休耕政策,補助農民每分地2千4百元獎勵金,他於是號召桃園沿海六、七年級生,組成「敢死隊」,利用風頭水尾休耕地種小麥。

小麥是典型旱作植物,桃園濕度高、冬天陰雨綿綿,還要面臨東北季風考驗,一開始許多專家都不看好。 敢死隊果真出師不利,11月灑完種後,連續下了一週大雨,小麥還來不及長大就被淹死,小麥一公頃產量接近兩噸,他們14公頃小麥卻收成不到14噸。首次出擊結局雖不圓滿,但已經讓一些農民奠定信心:「原來桃園也可以種小麥!」

這群在東北季風摧殘下長大的農民越挫越勇,像剛入行的菜鳥,拚命向施明煌、苗栗種麥前輩請教,第二年提早一個月撒種、細心開溝排水,還擴大面積到60公頃,小麥也展現和主人一樣的韌性,力抗東北季風,加上冬季偏乾,農民笑呵呵地說,今年產量應該會比去年好。

小麥是粗放作物,但個性卻很捉摸不定,生長初期需要水灌溉,太多又會讓小麥長不高,提早熟成增加空包彈機率,參與契作的農民、68年次的林逢德說,去年撒種時遇到乾旱,放水灌溉,小麥卻又被淹死,結果沒放水的田反而長得比有水的田好,真的很難控制。

辛苦勞動的果實特別甜美,林逢德拿自己的種的小麥製成的麵條、餅乾、麵粉,分送親戚朋友,許多人大讚:「跟外面吃起來的不一樣!」麥香濃郁又新鮮,讓他得意不已,「很高興我是促成這件事的其中一份子。」

1897688_790895267604720_280300109_n
桃園易下雨,且土壤粘性強易保水,必須開溝排水(攝影/林慧貞)

風頭水尾,小麥成另類新希望

這群敢死隊有個共同特點:幾乎都是承租十甲以上土地的大佃農,陣中最年輕的農民僅28歲,但嘗鮮、敢衝、維護糧食自給率之外,桃園小麥的成功,奠基在當地特殊的耕作型態。

2012年,桃園縣在全國連續休耕農地排行榜高居第二,總面積達到7000公頃,其中新屋就佔了2700多公頃,不過在數十年前,這裡都還是桃園最大的米倉,每到收成時節,農會總是堆滿豐收的稻米,但隨著高齡化以及休耕政策的實施,米倉美名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荒煙漫草的廢棄耕地。

去年農委會取消連續兩期休耕補助後,大量農地釋出,但靠近埤塘、水源充足的農地很快就被高價租走,「像我只能撿水源灌溉不到、東北季風強勁的

『風頭水尾』。」林逢德無奈地說,在鄉間租地需要靠人脈,有些地主寧可放著長雜草,說不租就是不租。

徐同權說,新屋是靠海的鄉鎮,石門大壩流到這裡水量已經不多,一定要靠埤塘灌溉,「但我的田離最近的埤塘有6、7公里遠,有時候會取不到水。」他的田位在埤塘尾端,當整個田區同時灌溉時根本搶不贏其他人,需水性低的小麥,成為他的新希望。

此外,小麥的收割、烘乾設備和稻米幾乎一模一樣,收割機換個接頭就能割小麥,大佃農多半擁有自己的曳引機、收割機,省下不少花費,徐同權直言,如果是小面積種麥,就算加補助,可能都還虧本。

12
徐同權(前排彎腰者)去年加入喜願小麥的契作行列(攝影/林慧貞)

顛覆以稻為主的思考,將麥擺在第一位

1016207_790895797604667_296063542_n
與草共生的小麥(攝影/林慧貞)

他們不僅在休耕地種麥,還種進腦袋裡,徹底改變以稻作為主的思考邏輯。

台灣以一期稻為主,但麥田必須等到三月底才能收割,勢必耽誤一期稻作插秧時間,在蘆竹種小麥的高德繽,為了配合小麥生長,一期稻特地選種早熟品種台南13號,避免遇到颱風;桃園許多農民也和糧商配合,試種插秧時間較晚、市面上少見的台中194。

今年農委會將小麥契作奬勵金,從每分地2千4百元,提升至4千5百元,更增添了桃園農民明年續種的決心。高德繽說,種麥的收益是多出來的,若一期種稻,二期可選擇休耕或種麥,補助都是四萬五千元,麥子賣出去還有額外收入,又能增加本土雜糧自給率,何樂而不為。

徐同權更乾脆,為了配合小麥,一期作乾脆休耕,「同樣都可領到9萬元補助,老人家還省去噴藥、巡田的工夫。」他認為,大家要改變水稻優先的想法,重點是適地適種,不是每個地方都能種水稻,小麥是粗放型作物,撒完種子就讓它自身自滅,反而適合老農種植。

北區農糧署糧食產業課課長陳俊宏也表示,桃園沿海二期作東北季風強勁,影響稻子授粉、充實度,小麥或許是新解,若未來面積擴大,黃澄澄的美麗地景,可成為農村另類觀光行銷。

明年桃園小麥面積可望破百,但是與水搏鬥的漫漫長路還沒結束,仔細看桃園的小麥田,經常可以發現這裡被水淹一個凹洞,那裡被東北季風吹翻一塊,高高低低參差不齊,徐同權不諱言,至今仍在摸索如何種小麥,「但是種新品種的米都要兩年才能掌握特性,小麥才兩年而已。」他說,給自己三到五年時間,若真的窮盡所有技術,還是無法靠小麥維生,屆時再找新出路,在那之前,要全力以赴對待每一株小麥。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