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建為的有機菇 為過去和未來而種

今年三十出頭的鍾建為,桃園新屋鄉鄉民,種有機菇兩年。早年新屋經歷一段洋菇產業從興到衰的過程,他父親當年也是洋菇農戶,他記得很清楚,到他小學四年級時,他們家就不種洋菇了。

兜兜轉轉 返鄉從農

我拜訪他的這天,寒流來襲,陰雨綿綿。走進他一手搭造的溫室,他正在烤地瓜取暖,隨手遞來一大顆地瓜,要我邊吃邊聊。

他高中讀桃園農工農場經營科,大學讀嘉義大學農藝系,算是科班出身,但是大學畢業後,他離開農業,也離開家鄉,在外發展十多年。

他待過台南、新竹,在外兜了一大圈,還是選擇返鄉。他做過服飾業、金融業、營造業,還是選擇從農。他選了他父親早年種的菇類為種植項目。只不過,他兩年前決定從農之初,就選擇走有機之路。

「有機菇的優勢是,消費者吃的安心,而且風味更好。我栽培有機菇產量,不會輸給慣行菇,而且慣行菇用殺蟲劑用得很兇。在產量跟品質上,我很有信心。」

1798867_818462928169479_208850987_n
鍾建為讓玉米菇感受一下燈照,少點水份,有助保存( 拍攝/楊鎮宇)

與菇為友 有機潮流

鍾建為的農場面積一分多,栽培八種菇類,柳松菇、秀珍菇、玉米菇、洋菇、草菇、雪耳、鮑魚菇、黑木耳。談到他的菇,他轉身拿了一卷紫色標章貼紙,撕下一張貼在我的筆記本上,上頭寫著:「有機轉型期」、「驗證機構:財團法人和諧有機農業基金會」。

「我覺得我越來越了解菇,他們對冷熱的反應、生長週期、放置空間的密度等,這都是跟菇相處而來的心得。」 鍾建為談起菇,就像是在聊好朋友的個性:「柳松菇曾有三個月沒長半支,後來我才知道,他們不喜歡太擠的環境」、「 玉米菇不怕熱,不過有一點怕冷」「秀珍菇不會亂長,只要冷一點就長,產量好控制」。

他在外發展多年,返鄉從農才兩年,就在有機菇的種植上頗有成績。「從開始種到現在,我的有機菇還沒有賣不出去過」,鍾建為說,大部分的通路商都直接到他的農場載貨,只有一家大通路商需要他自己送貨過去。

「我種的柳松菇,品質怎麼樣我說不算數,舉例來說好了,好多次我的柳松菇只剩下一包,通路商也願意來收購。」鍾建為說,不是他的種植技術多好,而是目前市場對有機菇的需求很高。

1901156_818462384836200_841531270_n
鍾建為說,秀珍菇不會亂長,只要冷一點就長,產量好控制。 拍攝/楊鎮宇

拚勁十足 專家輔導

1625547_818463521502753_698157361_n
拍照時,鍾建為一直說:拍菇就好,幹嘛拍我?! 拍攝/楊鎮宇

有機菇的種植技術瓶頸與困難,鍾建為淡淡帶過。不過桃園農業改良場的研究員吳麗春對我說,鍾建為透過一次次的困難,日漸掌握有機菇的生長週期、不同菇種的特性,他的拚勁讓桃改場注意到他,更鼓勵他參加農委會的青年農民專案輔導計畫。

去年六月,鍾建為入選農委會這項輔導計畫,桃改場居中牽線,找了菇類專家宋細福當他的陪伴師。宋細福今年八十多,退休前是農試所研究員,長期參與台灣洋菇、金針菇的發展研究,如今台灣幾間大型菇業農場都是宋細福當年一手輔導的。

宋細福也是新屋人,他懷著回饋鄉里的心情,加上看到鍾建為的拚勁,因此願意每月至少兩次來新屋,當農青鍾建為的陪伴師。

鍾建為說:「兩年前我決定回鄉種有機菇,沒有大資本,沒有厲害的技術,就是靠著一次次的嘗試往下走。桃改場建議我參加農委會的青年農民輔導計畫,我想說去參加看能不能找到專家來解決我的技術、經營問題,結果一找就找到大咖的宋老師。」

1505638_818464564835982_2095443807_n
鍾建為的有機菇農場面積大約一分多,最近打算擴大生產面積。 拍攝/楊鎮宇

分享經驗 團結力量

1920433_818468134835625_1629805306_n

有了師父指引,鍾建為漸入佳境。若以每包兩百克的包裝來算,去年下半年,他的有機菇農場平均每個月可以出四千到六千包,也有了穩定的通路商。

最近鍾建為打算擴大生產面積,另外還有五位農友跟進,在各自的農場栽培有機菇,為成立有機菇產銷班做準備。鍾建為說:「我遇過的技術、銷售瓶頸,都比較有經驗能克服了,其他農友加入種植有機菇,我樂意分享經驗,而且團結力量大麻。」

關於未來有機菇產銷班的運作,鍾建為說,其他農友會以雪耳、木耳為主力項目,「而我則是想以洋菇為主要品項,因為我們的通路是重複的,主力品項錯開會比較好。」

這兩年鍾建為的有機菇,單價高的是洋菇、柳松菇、雪耳,產量大的是玉米菇,之所以打算以洋菇作為未來經營主力,他說:「宋細福老師的專長是洋菇,然後新屋早期洋菇種很多,我爸爸也有豐富的栽培經驗,加上現在洋菇價錢好,所以我才會想把發展主力放在洋菇。」

訪談最後,我收拾筆記本時發現,鍾建為貼在我筆記本上的有機轉型期標章,上頭還寫著:「農產品經營業者:鍾義火(一鮮菇農場)。」

鍾義火是鍾建為的父親。當年鍾建為讀小學四年級時,他們家停種洋菇,這兩年,他們家又開始種菇了。

1601377_818465511502554_218974510_n
訪談結束後,鍾建為領著幾包玉米菇,到他農場附近的餐廳,要老闆料理一道玉米菇蛤蜊湯。 拍攝/楊鎮宇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