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黃王杰二十七歲,辭去半導體廠的工作,決心回宜蘭壯圍老家務農。他苦心專研生物防治的種植技術,想種出讓消費者安心買單的有機蔬菜,他隻身沿街叫賣、擺攤宣傳,甚至自創品牌,一步步建立銷售通路。如今,他改打團體戰,與十多位有機農友合作,共同供菜給宜蘭縣的中小學,讓宜蘭的小朋友每兩週能吃一道有機蔬菜。
宜蘭校園午餐 採用在地食材
去年十月,宜蘭縣政府推動中小學午餐食用在地有機蔬菜,第一學期每週一天吃有機米,這學期則是每兩週吃一次有機蔬菜。宜蘭縣內共有一○一所國中小、四萬六千名學生,每週一餐的有機米的供給量穩定,但是有機蔬菜的供應量不太夠,若要每週一道有機蔬菜,需要四千七百公斤的供應量,但目前提供有機蔬菜的農友每週只能提供兩千四百公斤左右,因此改為每兩週吃一次有機蔬菜。
宜蘭縣的校園營養午餐強調「在地食材」,是全國唯一要求採用在地食材的縣市。宜蘭縣農業處農務科科長楊槐駒說,宜蘭縣的有機耕作面積,八年來增加近五倍,從80.73 公頃增加到現今的433公頃,「為了鼓勵農友投入或擴張有機耕作面積,我們農業處研擬了一些輔導措施,校園營養午餐使用在地有機蔬菜,就是其中一個方案。」
校園營養午餐吃有機 提供穩定的需求量
宜蘭中小學營養午餐使用有機蔬菜,每兩週一次約需兩千四百多公斤,但是這並非有機蔬菜農友的總產量,而是有機菜農在既定的銷售通路下,能夠調配出的供應量。
楊槐駒說:「中小學的營養午餐若使用有機蔬菜,就等於增加了長期、穩定的需求量,希望透過這方式鼓勵農友投入有機蔬菜種植。」宜蘭縣農業處也規劃每年三百萬元的補助,只要有機小農有供應學校營養午餐,縣府就補助農家耕作設備。
投身有機農業二十年的黃王杰,則是宜蘭縣境內學校營養午餐的有機蔬菜調配組長,與十多位有機小農合作,提供中小學穩定的有機蔬菜量。黃王杰認為,一般農友若要投入有機蔬菜耕作,必定會考量生產成本、產量與市場需求等問題,「現在宜蘭縣推動營養午餐吃有機蔬菜,不論是兩週一次或一週一次,需求量都很穩定,可以讓農友提高有機耕作的意願。」
吃有機蔬菜 小孩、家長與農友都受惠
黃王杰說,營養午餐吃有機蔬菜的計畫,若能穩定、長期推動,對大家都很好,「小朋友吃的健康,家長也安心,又能確保有機小農的銷售通路。」
至於有機蔬菜的種植技術,黃王杰認為,有機蔬菜其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困難,運用生物防治的方式,以益蟲抑制害蟲,只要花時間專研就能有成果,一開始先從簡單的開始種,例如地瓜葉、紅鳳菜。久而久之,就能培養出自家農場的蟲蟲大軍,把害蟲的損害降到最低。
黃王杰說:「安心、健康的有機蔬菜,是未來的趨勢,宜蘭的營養午餐有機蔬菜,不是農友的供菜量不夠,而是投身有機農業的農友太少呀!」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奇怪耶~就是不可能有這麼多”有機”,怎麼還是一定要有機呢? 安全不行嗎?
網站出問題囉,沒辦法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