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通霄楓樹里-清明時節愛吃客家版草仔粿

今天農村小愛-阿土與阿蝦到通霄「楓樹里」作客,來到「鑫仔」和「阿辛」的家一起做「草仔粿」。「鑫仔」是這位客家爺爺的小名,他和「阿辛」奶奶在這幾乎近深山的三合院裡,栽種著沒有參雜農藥的有機稻米,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看到保存如此完整的老式建築,我不禁好奇起關於上上個世代──那個神祕的保守年代的故事。

我問奶奶「阿辛」怎麼會從坪頂嫁到這裡來,因為在坪頂大部分的人都說河洛話,語言乾A通?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阿辛奶奶告訴我:「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嫁來這,就是事大(長輩)和媒人做主,出嫁到這個家庭時時常被妯娌笑,他們知道我們語言不通(因而形成一個很奇特的婚姻,要彼此學習和包容各自的語言和生活習慣)現在,都嫁來六十幾年了,客家話『論轉』(流利)到不行!」

奶奶在日據時期上過一陣子的公學校學習「國語」,當時的國語即是「日語」,下午時我們在他們家包草仔粿,她一邊在旁看著我們幾個年輕人手腳俐落的包著,過程中,阿辛奶奶不時回憶起「あいうえお」念起那些她還依稀記的一些日語單字;鑫仔爺爺也在一旁掰著粿糰邊哼起客家山歌。

第一次嘗試客家版的粿,乍看好像與閩南人做的沒什麼太大的差異,實際上會因為居住的區域靠近山或海,而在粽葉的使用上有所不同。靠近山區的農家往往使用「箬葉」;而靠近海邊則使用「黃槿葉」,一種分布於海岸附近的民俗植物,只要有水的地方,全年均可看見黃槿的蹤影。

而草仔粿的靈魂草類是「鼠鞠草」,俗稱清明草,又名佛耳草、清明菜、寒食菜、綿菜、米菜、薺菜、地菜、香芹娘。全株有白色綿毛;葉如菊葉而小,開絮狀小黃花,一年生草木,清明時節,萌生綿綿白毛細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壓、去風功效。也是極好的野菜,可摘其嫩苗炒食或加入米粉做糕糰。《本草綱目》:「麴,言其花黃如麴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葉形如鼠身,又有白毛蒙茸似玉……」

【節氣小叮嚀】清明(國曆4月4日或4月5日) 「春分」節氣後的十五天就是「清明」。由於天氣日漸暖和,花草樹木都萌芽蓬勃生長,景象清爽明媚,所以將此節氣命名為「清明」。

【草仔粿如何做?】

粿皮:
前一天先泡好糯米,第二天送到磨米漿店磨成米漿水,裝在棉布袋裡綁緊,放在長板凳上,用扁擔壓緊,兩頭綁在凳上,再壓上石頭,隔天就成了粿糰,取一小塊先入開水煮熟,再將熟麵糰與生麵糰攪和均勻。加入糖、油之後再次揉勻。

鼠麴草:
先採洗淨,開水煮沸,燙熟,撈取擠乾或擰乾水分。放置砧板上以菜刀剁碎,剁碎之後再加入糯米糰攪拌和勻。

內餡:
一般客家方式是蘿蔔切絲以鹽醃製,榨去水分稍作日曬成蘿蔔絲乾,或是以剁碎的方式,再同樣用鹽醃製,榨去水分稍作日曬成蘿蔔乾;佐以蔥花爆香,倒入一起攪拌均勻,加糖、少許醬油、白胡椒、鹽少許(視個人喜好可以另外加減)。將揉勻糯米糰撕成手掌大小,擀平包入內餡,上蒸籠中火蒸約15~20分鐘,熄火待5分鐘後再掀蓋,即可享用。


 農村小愛-阿土與阿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