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東南亞新移民姊妹爭取權益的南洋台灣姊妹會,最近推出「餐桌上的家鄉」計畫,教台灣民眾做南洋料理,透過食物介紹東南亞文化,也分享彼此關於食物與家鄉的故事。這項計畫日前成功募得五萬元,今年暑假預計出版南洋料理食譜文化書。
食物的香味 蘊含家鄉的氣味

曾有位國小代課教師在課堂上出了一道作文題目「美味的____ 」,一位小學四年級的女生寫著:
「雖然我常常吃到街上買的越南河粉,但永遠比不上外婆煮的,因為那河粉代表了家鄉的味道。我每三年回去一次,如果要再見到外公、外婆還必須再等三年。所以我將自己做過的事、學會的越南話、所有在越南的家人、吃過的東西,全都一字不漏的紀錄下來。」
這個女孩的母親來自越南,在台灣有近十四萬名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和這位母親一樣飄洋過海來台成為新移民。
南洋台灣姊妹會執行秘書梁組盈說,近幾年不少單位開設南洋料理烹飪課程,但是對於食物背後的文化意涵著墨較少,因此南洋姊妹會從去年十一月起,每月開一堂南洋料理課,由新移民姊妹擔任大廚,每次分享兩道他們的家鄉菜,讓台灣民眾品嚐道地的南洋美食,也更認識東南亞的文化。
梁組盈說,同樣的食材有很不同的文化意涵,例如越南與台灣都有苦瓜這道食材,但越南人把苦瓜當成新年菜之一,這是因為苦瓜的越南語發音與閩南語相似,類似「苦過」,代表這一年的苦都過去了,要迎接新的一年。
棕糖樹與環餅 有柬埔寨人的情感記憶

每位分享南洋料理的講師,也有他們關於食材、家鄉的豐厚故事。來自柬埔寨的南洋姊妹會執行秘書李佩香說,棕糖樹是柬埔寨的國寶樹,用途非常多,樹幹能製成家具、葉子可以做屋頂、母樹的果實可以吃、花蜜枝可以喝,還可以做成棕櫚糖。
李佩香說,棕糖樹的花蜜枝是柬埔寨當地常見的飲料,母樹的花汁有水果的香甜味,公樹的花汁帶微酸,喝起來像啤酒。花蜜汁的採集頗費工,必須先爬到約五公尺以上的棕糖樹頂端,用棍子夾住花,再把竹筒放在花蕾的下方,接住一滴滴的花蜜汁,隔一段時間後再爬上樹拿這些竹筒。
棕糖樹母樹的花蜜汁經過熬煮後便成了棕櫚糖。李佩香笑說,在柬埔寨的重要節日都需要用到糖,不少母親為了預防小孩偷吃,把放置棕櫚糖的籃子懸在房樑上或家中高處,她們家也不例外,但是她小時候一逮到機會,就偷舀一些棕櫚糖拿來拌飯吃。
李佩香也是「餐桌上的家鄉」計畫的大廚之一,她要教的其中一道料理是「環餅」,裡頭也會運用到棕櫚糖。環餅是柬埔寨常見的甜點,把糯米揉成條狀,再圈成圓形加以油炸,最後淋上褐色的棕櫚糖。在柬埔寨的市集中,常有小販喊著:「Nom Kong dol chhnganh mokheoy」意思就是,「好吃的環餅來囉!」
「我小時候和姊姊也想學做環餅,但是我不小心給熱油燙傷,手上留下一片疤痕,小時候只覺得痛,但是現在回想,腦中浮現的是陽光下棕櫚糖的光澤,還有環餅小販的叫賣聲。」李佩香說。
(左)棕糖樹是柬埔寨國寶樹,用途多元(右)糖樹的花蜜枝是柬埔寨當地常見飲料。提供/南洋台灣姊妹會
談食物說故事 未來預計出版食譜文化書

南洋台灣姊妹會策劃的「餐桌上的家鄉」計畫,不論是越南的酸辣魚湯、生春捲、泰國的米線、三層粿,或者是印尼的巴東牛肉、黃金飯,都有著類似李佩香那般對家鄉的濃厚情感與生命故事。
除了近期規劃的五堂南洋料理課、十道菜,南洋姊妹會也打算主動出擊,若有意願的團體或機構提供廚房與講堂,新移民姊妹將到場當大廚,教做菜也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讓台灣民眾更認識東南亞文化。
今年暑假南洋台灣姊妹會將出版南洋料理食譜文化書,梁組盈說,這本書不但有食譜介紹,還有菜色的文化意涵、料理者的生命故事,「我們不只是推廣異國的料理文化,也希望讓新移民姊妹透過食物,將她們的家鄉帶入這座島嶼,為曾經的異鄉注入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