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家鄉味 南洋台灣姊妹會以食物介紹文化

為東南亞新移民姊妹爭取權益的南洋台灣姊妹會最近推出「餐桌上的家鄉」計畫,教台灣民眾做南洋料理,透過食物介紹東南亞文化,也分享彼此關於食物與家鄉的故事。這項計畫日前成功募得五萬元,今年暑假預計出版南洋料理食譜文化書。

食物的香味 蘊含家鄉的氣味

1939441_1023363297679440_1714867686450032061_n
南洋姊妹會最近推出「餐桌上的家鄉」計畫,教台灣民眾做南洋料理 提供/南洋台灣姊妹會

曾有位國小代課教師在課堂上出了一道作文題目「美味的____ 」,一位小學四年級的女生寫著:

「雖然我常常吃到街上買的越南河粉,但永遠比不上外婆煮的,因為那河粉代表了家鄉的味道。我每三年回去一次,如果要再見到外公、外婆還必須再等三年。所以我將自己做過的事、學會的越南話、所有在越南的家人、吃過的東西,全都一字不漏的紀錄下來。」

這個女孩的母親來自越南,在台灣有近十四萬名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和這位母親一樣飄洋過海來台成為新移民。

南洋台灣姊妹會執行秘書梁組盈說,近幾年不少單位開設南洋料理烹飪課程,但是對於食物背後的文化意涵著墨較少,因此南洋姊妹會從去年十一月起,每月開一堂南洋料理課,由新移民姊妹擔任大廚,每次分享兩道他們的家鄉菜,讓台灣民眾品嚐道地的南洋美食,也更認識東南亞的文化。

梁組盈說,同樣的食材有很不同的文化意涵,例如越南與台灣都有苦瓜這道食材,但越南人把苦瓜當成新年菜之一,這是因為苦瓜的越南語發音與閩南語相似,類似「苦過」,代表這一年的苦都過去了,要迎接新的一年。

棕糖樹與環餅 有柬埔寨人的情感記憶

10574496_1023365857679184_997080184923190158_n
來自柬埔寨的南洋姊妹會執行秘書李佩香 提供/南洋台灣姊妹會

每位分享南洋料理的講師,也有他們關於食材、家鄉的豐厚故事。來自柬埔寨的南洋姊妹會執行秘書李佩香說,棕糖樹是柬埔寨的國寶樹,用途非常多,樹幹能製成家具、葉子可以做屋頂、母樹的果實可以吃、花蜜枝可以喝,還可以做成棕櫚糖。

李佩香說,棕糖樹的花蜜枝是柬埔寨當地常見的飲料,母樹的花汁有水果的香甜味,公樹的花汁帶微酸,喝起來像啤酒。花蜜汁的採集頗費工,必須先爬到約五公尺以上的棕糖樹頂端,用棍子夾住花,再把竹筒放在花蕾的下方,接住一滴滴的花蜜汁,隔一段時間後再爬上樹拿這些竹筒。

棕糖樹母樹的花蜜汁經過熬煮後便成了棕櫚糖。李佩香笑說,在柬埔寨的重要節日都需要用到糖,不少母親為了預防小孩偷吃,把放置棕櫚糖的籃子懸在房樑上或家中高處,她們家也不例外,但是她小時候一逮到機會,就偷舀一些棕櫚糖拿來拌飯吃。

李佩香也是「餐桌上的家鄉」計畫的大廚之一,她要教的其中一道料理是「環餅」,裡頭也會運用到棕櫚糖。環餅是柬埔寨常見的甜點,把糯米揉成條狀,再圈成圓形加以油炸,最後淋上褐色的棕櫚糖。在柬埔寨的市集中,常有小販喊著:「Nom Kong dol chhnganh mokheoy」意思就是,「好吃的環餅來囉!」

「我小時候和姊姊也想學做環餅,但是我不小心給熱油燙傷,手上留下一片疤痕,小時候只覺得痛,但是現在回想,腦中浮現的是陽光下棕櫚糖的光澤,還有環餅小販的叫賣聲。」李佩香說。

10897081_1023365684345868_4859419306337326109_n10355856_1023365491012554_1062800263908810623_n
(左)棕糖樹是柬埔寨國寶樹,用途多元(右)糖樹的花蜜枝是柬埔寨當地常見飲料。提供/南洋台灣姊妹會

談食物說故事 未來預計出版食譜文化書

10155863_1023366691012434_9145591487659034818_n
越南的酸辣魚湯的食材 提供/南洋台灣姊妹會

南洋台灣姊妹會策劃的「餐桌上的家鄉」計畫,不論是越南的酸辣魚湯、生春捲、泰國的米線、三層粿,或者是印尼的巴東牛肉、黃金飯,都有著類似李佩香那般對家鄉的濃厚情感與生命故事。

除了近期規劃的五堂南洋料理課、十道菜,南洋姊妹會也打算主動出擊,若有意願的團體或機構提供廚房與講堂,新移民姊妹將到場當大廚,教做菜也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讓台灣民眾更認識東南亞文化。

今年暑假南洋台灣姊妹會將出版南洋料理食譜文化書,梁組盈說,這本書不但有食譜介紹,還有菜色的文化意涵、料理者的生命故事,「我們不只是推廣異國的料理文化,也希望讓新移民姊妹透過食物,將她們的家鄉帶入這座島嶼,為曾經的異鄉注入溫情。」

10897835_1023367327679037_1927896885606399577_n
南洋姊妹會盼以南洋料理為媒介,讓更多台灣民眾認識東南亞文化。 提供/南洋台灣姊妹會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