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訂5月開放農業外勞喊卡 農委會:先進行國內培力計畫

勞動部先前曾透露,4月底5月初擬開放100到200位農業外勞來台,引發各界討論,但台灣農業異質性高,農產品種類也多,季節性和長期性缺工程度不同。農委會輔導處科長郭坤峯今表示,引進農業外勞是最後手段,現階段已先進行國內培力計畫,若都不可行才會評估開放外勞。

臺灣農村經濟學會和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今舉辦「台灣農業外勞政策」座談會,邀請產官學專家討論引進外勞的利弊得失。

根據國立高雄大學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許聖章研究,台灣農業就業人數大幅減少,從1978年約160萬人縮減至2012年54萬人,且農業從業人員老化,部分產業面臨缺工,包含長期性的畜牧和屠宰業,短期性以茶葉、花卉、果樹和菌菇業為主。

「農業缺工並非獨立發生的事情,而是長期農業沒有達到很好的狀態。」台灣農村陣線研究員陳平軒指出,缺工追根究柢是所得與付出勞動力和條件不成正比,因此年輕人在比較利益下不傾向從農;建議政府先從調整農業結構根本解決,最急迫的是擬定方法提高農業從業人員所得,才有可能產生誘因,提升整體環境品質。

與會專家意見不一,農委會與勞動部現階段暫不開放

10565131_722857914501961_7195690743437304631_n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反對引進農業外勞,因可能陷入低廉勞力迴圈,降低整體工資。(攝影/趙敏)

不過與會專家意見不一。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副教授王俊豪認為,現階段結構調整緩不濟急,未來人力短缺會愈來愈嚴峻,除非有突破的作法,不然應該先嘗試引進外勞,「一定要有試驗才有結果,才會知道未來要怎麼做。」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則反對引進農業外勞。「各行各業都缺工,難道都用一樣的方法解決問題嗎?」而且根據過去外勞政策經驗,「引進外勞是飲鴆止渴的政策,」一旦開放,廉價邏輯政策將永不回頭,「台灣的工資一再敗退,年輕人就不會回到該領域了。」

陳平軒也說,政府應思考台灣農業要發展成什麼樣的經營主體,給予支持和相符的產業條件,「我們要發展成農企業還是小農為主?如果是以小農為主,現階段不適合引進外勞。」

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特聘教授陳吉仲認為,不應全面開放農業外勞,還需考量引進外勞後的成本效益,像是農家所得到底是增加還減少。例如季節性、短期缺工的茶葉不應靠引進外勞解決,「會違反補充性原則,讓已經在幫忙的本地農民收益減少。」政府應將外勞政策聚焦在全年性缺工產業,例如菇類、畜牧業、屠宰場等,也比較好管理。

另外,專家也提及引進外勞可能帶來的眾多影響,包含排擠本地小農臨時工作機會、管理問題,以及本地農村文化流失等。

農委會:引進農業外勞是最後手段

11046414_722858584501894_4589398393776251117_n
農委會輔導處科長郭坤峯表示,引進農業外勞是最後手段。(攝影/趙敏)

雖然先前傳出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有意開放農業外勞,但郭坤峯說:「引進農業外勞是最後一個手段。」

農委會目前已針對國內情況進行多樣計畫,包含調整產業結構,例如推廣自動化、機械化,各縣農會也辦理「省工競賽」,農民之間互相學習,還有調度國內農村婦女、新住民等勞動力,以及推動學生農場實習、試辦農村打工計畫等,郭坤峯說,如果上述方式都無法解決現況,才會評估是否引進農業外勞。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簡任侯松延也回應,曾與農委會開過諮詢會議,但從目前的數據很難得知準確的缺工人數,而且產業競爭力為何、勞動條件是否合理,以及引進後的管理問題都需要更明確的資訊,之後會持續與農委會合作,現今希望先促進本國國民就業,「外勞是盡所有努力後,才有討論的必要性跟價值。」

被問及近兩個月是否開放農業外勞,農委會輔導處長張致盛說還未確定時間。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