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遇到危險就會「捲」起來的可愛「萌」樣,是穿山甲最擄獲人心的招牌動作。不過南投縣農業局統計,近6個月來已接獲3起民眾通報拾獲穿山甲的案例,現已移送集集的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救治。由於穿山甲是《野生動物保護法》中的「珍貴稀有動物」,因此民眾若拾獲穿山甲,應通報地方政府處理,不可擅自飼養、販賣。
野外的穿山甲。(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劉佩珊提供)
負責救治野生動物的特生中心獸醫師詹芳澤說,拾獲的穿山甲多有被犬隻、獸夾弄受傷,或遭網子纏繞的情形,因此特生中心須先穩定牠們的生命跡象,並視情況施打麻醉藥劑、進行手術。
詹芳澤說,由於穿山甲以前爪掘土、攝食螞蟻、白蟻,因此前爪受傷,甚至截肢都將無法在野外存活,也就不會進行野放,而會移送台北市立動物園人工飼養、研究。「其實要野放並不容易,」台北市立動物園發言人曹先紹說,除了健康評估外,還要確認穿山甲的「拾獲地點」,不能隨意野放來歷不明的穿山甲。
而穿山甲遇到危險,或是待在陌生環境就有捲起身軀以自我防衛,加上食性特別,因此相當不容易人工飼養。不過在動物園的努力下,現已成功哺育4代直系的穿山甲,更是全球首例。
去年11月剛在台北市立動物園出生的穿山甲「芎梧」,是人工飼育的第4代。(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飼育員第一次讓芎梧攝食蟻窩。(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由於穿山甲的主要棲息於淺山地區,和人類活動領域多有重疊,因此部分都市地帶也偶爾能看見牠們的蹤影。像去年6月就有政治大學的學生,在校內拾獲蜷曲的穿山甲寶寶,而台中南屯區也有民眾拾獲穿山甲的案例。
去年6月政治大學學生曾在校內拾獲穿山甲寶寶。(王昱仁提供)
南屯區里長林秋潭說,「以前人說我們底下是個『鯪鯉穴』,」由於當地人認為穿山甲會在地下挖土,有助於農作生長,因此舊時村民會在端午節這天「在老街上跑來跑去,要吵醒『鯪鯉』,祈求豐收。」而里長口中的「鯪鯉」就是穿山甲的俗名,近年社區更在老街彩繪「鯪鯉」,並和區公所合辦「穿木屐躦鯪鯉」的活動,今年還成功號召5008人創下最多人同時穿木屐的金氏世界紀錄。
儘管在人們眼中多以「可愛」形象呈現的穿山甲,在人類頻繁的開墾活動下,棲地已大幅縮減,加上傳統「入藥」的市場須求,穿山甲已淪為《野生動物保護法》定義的「珍貴稀有野生動物」,因此民眾是不能隨意買賣、陳列、輸入、飼養、繁殖牠們。
如果民眾拾獲穿山甲,曹紹先說應盡速通知各地縣市政府的農政單位,如林務科、自然保育科、生態保育科等,並且可用手機、相機紀錄拾獲地點,供後續人員參考。
(上)野外的穿山甲遇到危險時,會「捲成一球」自我防衛,模樣相當討喜(下)野外穿山甲以穴居的方式在野外活動(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劉佩珊提供)
穿山甲小檔案
英名:Chinese Pangolin
學名: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中國穿山甲亞種之一臺灣穿山甲)
俗名:鯪鯉
分類:鱗甲目鱗鯉科
保育等級:珍貴稀有保育類
食性:食蟲性,以白蟻、螞蟻為主。台北市立動物園會餵食麵包蟲、蜂蛹、蘋果、蛋黃、蠶蛹粉、酵母粉、椰子粉、保益兒、蟻窩。
分佈:尼泊爾、錫金、緬甸、泰國、中南半島、中國大陸南方、臺灣、海南島。
形態:頭呈圓錐狀,吻端尖,眼小,眼瞼厚。除了吻部、臉頰、下顎、喉部、腹部及四肢內側外,全身都覆蓋著灰褐色的鱗片。四肢短,具五爪,前肢發達。口腔中沒有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