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三芝農村今昔轉變系列報導(2)三芝產業轉型 旱田種植山藥嶄露頭角

傅碧霞阿姨與他的山藥田園。
傅碧霞阿姨與他的山藥田園。

文字/陳律君 攝影/黃厚誠

也許大家都吃過山藥,然而你想像中的山藥,是種在土裡的?還是長在樹上的?這一天,採訪團隊來到三芝大坑溪、三生步道沿岸,一位有機農夫的農田裡,來看看山藥如何從設施搭建、種植、灌溉到收成的過程,並同時深入分析三芝山藥產業的現況。 

從搭棚到灌溉 山藥種植大學問

山藥田園實景──山藥搭棚與灌溉處理。
山藥田園實景──山藥搭棚與灌溉處理。

來到山藥農田,映入眼簾的,是如同一條筆直隧道的棚子。別看搭棚好像很簡單,這可是粗重的體力活,在三芝種植有機山藥的楊叔叔說,山藥棚架的作用,是為了提供山藥生長的空間,有利於枝葉和藤蔓的生長與拓展,而不至糾結成一團。

楊叔叔說,葉子是植物生長養分的來源,一旦葉子有大片面積行光合作用,才能製造養分,山藥也才會長的好。因此,棚架搭的好與壞,會直接影響到產量。除此之外,茂盛的葉子在棚架上形成一片陰影,剛好覆蓋在土地之上,也可讓土地不容易長出雜草,自然也就不會分掉山藥的養分,可說是一舉兩得。

然而,山藥的棚架,並不如其他作物一般,可以直接購買。通常楊叔叔都是自己手工搭設棚架,一圈圈整齊排列半圓鐵箍,將其綿延近一百公尺。

搭設棚架時,需要兩人各執一側,一個接一個緊密纏繞,形成堅固的支架,最後再蓋上尼龍繩網,才能完成,楊叔叔笑著說,搭棚架真是非常「厚工」。

等待收成時,則需一一從鐵圈底部將網子剪斷,第二年週而復始,再重新一輪耗時費工的工作。

至於為什麼要這麼耗費心神,搭棚架又把尼龍繩網燒掉呢?楊叔叔說,因為山藥纏上尼龍繩網之後,一大片一大片糾結纏繞的枝葉,根本無法清除掉。所以把繩網和葉片一起燒掉,是最簡單的選擇。

不過,楊叔叔的友人陳大哥,卻有突發奇想的靈感:「講實在,尼龍繩網燒掉既浪費又不環保。我也曾想過,應該用棉繩來架,就不用燒掉,還可以當堆肥。但是人家機器要大量生產,當然是塑膠的、尼龍的好做,綿繩的成本高又沒人用,只好繼續用尼龍繩網了。」

IMG_1173-1
棚架上須覆蓋尼龍繩網以防山藥纏繞鐵架。

陳大哥說,他並非專業農戶,只有偶爾假日時,才會到楊叔叔的田裡幫忙。他開玩笑道:「也只有我這種不懂農業的,才會這麼異想天開啦!」

然而,搭棚埋管的方法,雖然在種植前期勞心又勞力,初始成本也較高,但卻能體會農人「先苦後甘」的精神。待這些前置作業完成後,後期就不太需要特別照料,山藥自然而然,就能長得又大又美麗。

讓山藥乖乖成長的好幫手 農民利用塑膠管改變山藥外型

市面上看到的原生種長型山藥,不僅筆直,粗細又均勻,原來秘密就藏在農夫們的小智慧中——塑膠管!棚子底下,塑膠管一根根橫躺其中,山藥就在裡頭安然茁壯,上面再鋪上十公分左右的土壤。塑膠管呈半圓狀,開口朝上,直徑約八公分,長約一米多。

埋管的好處,除了將山藥定型,讓它順著管子爬,賣相好看外,山藥的鬚根也較不容易蔓延,方便採收。此外,山藥的表皮脆弱易碎,一不小心就會裂開,塑膠管能發揮補強的作用。陳大哥形容:「山藥的表皮就像嬰兒嫩嫩的皮膚一樣,很脆弱,要很小心顧。」

收成時,將山藥拖出塑膠管也比較方便,能保持山藥的完整性。楊叔叔的園子裡,種過最長的山藥就達八十公分,將整條塑膠管塞得滿滿的,採收時就需要很小心處理,避免「破相」。

而在兩排山藥棚間,則會牽一條水管,穩定供應作物水源。但農人的智慧並不僅止於此,從水管前端望過去,你會發現,地勢漸漸往水管兩旁低斜下去,形成約五度的緩坡。

這樣的灌溉方式,讓種植山藥的塑膠管內,不會產生積水的問題,山藥也能順著往下長,這也是農友們的小「眉角」呢!

山藥種植後期病蟲害少 田間管理方便

雖然山藥屬於旱田作物,不過氣候對於山藥的成長仍扮演關鍵角色。山藥約二、三月時播種,在偏濕冷的環境下生長,若是太過乾旱,山藥就只有小小的一、二十公分,因此,水源和濕度的調控,更顯得相當重要。

也在大坑溪梯田附近種植山藥的農人傅阿姨就說,山藥一星期只要澆兩、三次水就好了,其他時間,水管就開著,讓它自動灑水即可。

到了種植後期,山藥的病蟲害防治,也不會太困難,病蟲害問題不大。傅阿姨提到,山藥小小一欉時,就要先噴藥,否則三、四月一降雨,憂心感染菌病,葉子會乾枯死亡。不過直至收成前一到兩個月,因為山藥大多都已接近成熟,幾乎已不必噴藥,九月採收時,早就沒有農藥殘留了。

三芝山藥產業的成長與隱憂

在夏乾、冬濕的三芝,山藥可說是一個相當適合發展的作物,不僅可以在旱地種植,夏天乾燥的氣候也讓山藥成長得宜。

不過,這樣的氣候條件,讓田地在缺乏水源的梯田高處之農民,無法改做水田之用,因此農民必須很固著地種植山藥,而其他作物較難以適應該地氣候。作物的單一化,對於土地面積狹小的三芝來說,一旦遭遇市場價格的變動,影響層面也會較廣。

傅阿姨就感嘆:「以前山藥利潤不錯,現在行情大不如前了,我種的量少,又不好賣,就算想種其他作物,我這種山坡地也不見得種的起來。加上三芝這邊夏天乾、冬天濕,要試種其他作物也沒有辦法。」

傅阿姨認為,雖然山藥越來越多人投入種植,然而凡是越多人加入,市場行情自然會下降,這樣的情形,在產業發展上相當兩難。如果一個產業無法撐起家庭生計,那麼農業就無法吸引更多人回鄉耕作。

傅阿姨也說,種山藥頂多只能算是貼補家用,或者是退休後在家的休閒活動,家中真正的經濟支柱,還是必須依靠丈夫在外從事水電工的生意。只有假日或下班後的閒暇時間,她的先生才能幫忙播種、翻土等等粗重的工作。

阿姨頗有些沉重道:「現在種田養不活自己啦!我的小孩現在大了,也都出去外面上班,不願意回來種,沒得賺又辛苦。」

因應土地零碎 三芝有機山藥具潛力

楊叔叔的有機農田,緊鄰三芝大坑溪和三生步道。這裡水流清新、環境生態豐富。
楊叔叔的有機農田,緊鄰三芝大坑溪和三生步道。這裡水流清新、環境生態豐富。

種植有機山藥的楊叔叔,就更加辛苦了,他必須趕在九月底前,將山藥採收完畢。因為等到十月過後,紅蜘蛛在田間肆虐,若不趕緊收成,一年的心血將毀於一旦。

而他的山藥,固定都會交給國內綠色消費合作社收購,雖然行情其實與外面菜市場相差無幾,不過楊叔叔仍然對有機種植相當堅持。

他認為,三芝是一塊最適合種植有機作物的土地,由於北海岸地形崎嶇,農耕地破碎、狹小,雖不如中南部的大片田地擁有機械化生產之利,但就是因為土地零碎,正好可以避免農藥交互污染鄰近農地的問題。

三芝的水源大多也從大屯山系流下,上游並無工廠污染,環境清新,若能順利發展,未來一定能成為有機山藥發展的潛力地區。

楊叔叔對於有機農法的堅持,其實不是希冀賺到比較多錢;他反而是希望,在三芝這片好山好水的地方,盡力保護這塊土地的價值,維護環境和生態的平衡,是他世代居住在此,對土地所能盡的一些貢獻。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News&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