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速度追不上死亡速度!前天由高雄市農業局發現的綠蠵龜死屍,經中興大學解剖分析,發現應是腸道中的漁網、塑膠碎片通過胃腸時,造成出血、導致死亡。
日前接受上下游採訪、剛向漁民收購底刺網的共生藻協會理事長陳盡川才說希望能「拋磚引玉」、擴大友善環境的漁撈工具,現在卻發生這件「慘案」。
負責解剖的學者直言,提供保護區只是給綠蠵龜一個產卵處,但牠們要30年才有生殖能力,若海洋中充斥垃圾、漁網,保育工作的成果仍會受限。
這隻雌性綠蠵龜背甲長44公分、體重達11公斤,是由高雄市農業局在海上發現,發現時已經死亡。為了追查死因,農業局便將綠蠵龜送至中興大學獸醫系進行電腦斷層掃描和解剖。
檢測結果發現,綠蠵龜胃後方10公分處的腸道有出血現象,且腸道、食道都有好幾塊結團的漁網、塑膠碎片,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吳聲海說,應是這些人造物品通過腸道時,造成腸道流血、導致死亡。
其實這並非單獨案例,上(11)月海岸巡防署北部地區巡防局第二岸巡總隊也在基隆大武崙漁港執勤時,發現1隻載浮載沉的綠蠵龜屍體;經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初步判定,可能和誤食海洋垃圾有關。
吳聲海說除了綠蠵龜以外,過去也在赤蠵龜體內發現破碎的巧拼和藍白拖。程一駿解釋,赤蠵龜雖以螃蟹、貝殼等硬殼動物為食,但海龜會吞食沒有沒見過的物品,因此誤食人造物的例子屢見不顯。
棲地破壞、漁網垃圾成綠蠵龜殺手
綠蠵龜是海龜屬的爬蟲類動物,一生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海中生活,成長約30年後會回到原棲地沙灘產卵;然而近年棲地破壞、漁網及海洋垃圾充斥,無論產卵或生活都危險重重,使得綠蠵龜成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的瀕危物種。
目前我國的「綠蠵龜天堂」僅有澎湖縣望安鄉的產卵棲地保護區,及屏東縣小琉球鄉。
日前接受上下游採訪的共生藻協會理事長陳盡川曾說,小琉球的漁會和漁民為了保護綠蠵龜,曾在2013年自組巡守隊,確保屏東縣政府公告實施的距岸3海浬內海域禁止使用各類刺網作業規定能夠落實。時至今日,約有80到160隻的綠蠵龜在小琉球活動,已是全國最多綠蠵龜的地方。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向漁民收購底刺網的原因,」陳盡川說,底刺網一旦勾到海底珊瑚,便會殘留在海中,被海洋生物誤食,加上其捕獲量太大,已是公認的海洋生態的殺手。
垃圾減量、使用友善漁具,才能讓保育工作追上死亡速度
不過吳聲海說,劃設保育區僅是給綠蠵龜一個安全的產卵處,如果垃圾不減量、持續使用底刺網,破碎的魚網和垃圾充斥海洋,對綠蠵龜的生活並不幫助,也會降低保育工作的成效。
「其實不只綠蠵龜,全球海龜都一樣。」而台灣海域的垃圾減量也不能只繫乎台灣一己之力。
目前解剖後的綠蠵龜屍體將製成骨骼標本,內臟器官則浸泡成標本供課堂上教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