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車的逆襲 本土小麥野台遶境

2015年最後一天,有人選擇看101煙火,也有人擠沙丁魚聽演唱會,雲林西螺廣福宮的廟口在12月31日晚上也聚集了一群人,不是社區跨年晚會,沒有勁歌熱舞,只有板凳、麥克風和一台麵包車,演出者是「梅納反應烘焙工作室」麵包師傅周志浩和台中麥農馬聿安,以及在寒風中緊抓圍巾的50多位民眾,這是「台灣小麥野台之麵包車環島旅行」2015年最終站。

GDC-151231210753-6738
(左)烘焙者周志浩(右)本土小麥種植者馬聿安(攝影/周志欣)

一人烘焙坊,堅持用台灣小麥

喜歡做麵包的周志浩,2012年在自家成立烘焙工作室,用機車載著麵包打游擊販售,後來買了一台廂型車,改裝成行動麵包車,東南西北叫賣去,由於拒絕使用化學添加物和香精,加上另類、親切的販售方式,很快建立一批死忠粉絲。

雖然做出了受歡迎的好吃麵包,但他心裡總有個疙瘩:為什麼我只能用進口小麥,做別人土地的味道?台灣小麥種植成本高,99%仰賴進口,他找不到本土麵粉,「當時一邊做一邊不開心」,直到一年前,偶然認識「十八麥」品牌創辦人馬聿安,兩人一拍即合,周志浩才開始大規模使用台灣小麥。

很多人質疑台灣小麥筋性不夠高,製成麵包不好吃,不過周志浩親自使用後卻驚為天人,因為台灣小麥的香氣比進口高很多,雖然比較無法使用100%原料做軟麵包,但非常適合做歐式麵包。

沒錢辦活動?那就開著車凸全台灣吧

台灣小麥這麼厲害,怎能被埋沒?抱著這樣的心情,兩人開始思考,怎麼讓更多人知道台灣小麥的好。一般大型品牌推廣麵粉時,大多會邀請知名烘焙師傅教學、試吃,但他們兩人口袋都不夠深,而且希望和更多消費者交流,這條路不可行。

年輕人沒有新台幣,但有無窮創意,兩人靈機一動,效法汽車廣告「凸全台灣」(台語「跑遍全台」),開著麵包車,東南西北找10個點開講,辦起野台開講。

GDC-151231204141-6665
攝影/周志欣
GDC-151231195138-6617
攝影/周志欣

從做麵包問到感情生活,野台開講零距離

12月31日晚上,麵包車開到300年歷史的廣福宮廟口,氣溫不到20度,開講前十分鐘,廟口只有小貓兩三隻,地主周志浩一度焦慮地要朋友趕快打電話「烙人」,沒想到隨著開講時間逼近,現場越聚越多人,情侶挽著手,媽媽穿著羽絨大衣牽小孩,就著廟宇燈光,坐在板凳,目不轉睛看著車邊的移動式投影幕。

雖然寒風陣陣,但周志浩和馬聿安使出渾身解數說學逗唱,一下子放鳥吃小麥影片,一下子挑戰用不太輪轉的台語演講,現場氣氛熱烈不輸演唱會,許多阿公阿嬤騎機車經過都忍不住多看兩眼。

24020481241_f02b4fff36_k
圖片提供/周志浩  攝影/D Chen

現場提問更是五花八門,「麥子會不會怕熱?」、「稻米、小麥連作會不會有輪作障礙?」由於周志浩明年即將放下手邊烘焙事業,到德國打工進修學做麵包,熟客半開玩笑問:「啊你會不會到德國做麵包,娶了外國老婆就不回來了?」愛台灣的他直保證,雖然不知道何時,但一定會回來,「我還怕我熬不下去三個月就回來了!」直率又可愛的回應讓民眾笑彎了腰。

馬聿安說,野台的精神就是不按常理出牌,野台開講雖然需要花人力時間,但這樣才能突破重圍,持續接觸消費者,而且巡迴過程可以發現城鄉間的差距,例如都市的消費者大多注重食安,關心添加物問題,鄉下則會問小麥怎麼種、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周志浩透露,這次特地選在廟前或街頭開講,講一般民眾聽得懂的話,不管什麼人都可以來,呼應「野台」概念,預計1月開始遶北部和東部,和當地使用十八麥的麵包店合作,提供麵包購買。

24020541891_ad7d048c30_k
圖片提供/周志浩  攝影/D Chen

這天也是周志浩去德國前,最後一次做麵包,90分鐘的短講結束後,麵包車排起長長人龍,300個麵包瞬間搶購一空,一個小男孩沒買到心愛的拖鞋麵包忍不住眼眶泛紅,周志浩見狀送他一個可頌,馬上止住了男孩快掉下來的眼淚。

「我覺得這種感覺很好,我做麵包,也賣麵包,客人可以知道是誰種的、誰加工,只要消費者持續買,我持續做,農民持續種田,我們三者的連結就可以一直下去。」

GDC-151231210157-6717
攝影/周志欣

未來台灣小麥野台開講時間地點,詳見梅納反應烘焙工作室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maillard.tw
或十八麥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十八麥-1588461128051663/?fref=ts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