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止少數大地主荒廢農地,坐領補助款,今年農委會休耕地補助有新變革,增加申請面積上限,單一地主每年最多只可申請3公頃補助,初估影響354個地主,可省下國庫2200萬元,而且未來將使用新科技空拍查驗,確保農民有按照實際申請行為,休耕或種植其他作物。
台灣平均耕地面積是1公頃,但是4年前農委會取消連續兩期休耕補助時,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接受上下游專訪時曾表示,連續5年都休耕、領取補貼的前十名大戶,掌握的農地面積都在5公頃以上,其中最大休耕農地主掌握29公頃土地,兩期休耕補助9萬元,一年就坐領261萬,5年超過1300萬元,「這不是土地正義。」
-660x349.jpg)
少數大地主不耕作也不租地 坐領補助
2013年農委會取消連續兩期休耕補助,每公頃9萬元,改為一年只能申請一期休耕,最高4.5萬元,雖活化了10萬公頃土地,但農委會發現,仍有一些大戶地主不願耕作,也不將土地租給其他農民。
農糧署副署長陳俊言表示,資源必須好好運用,若將資源用在大地主身上不太公平,「如果一人有50公頃,一年就能領200多萬了」,因此今年特別設3公頃補助上限,鼓勵這些地主將土地出租。
農委會統計,目前全台共有354個地主,每年申請休耕補助的面積超過3公頃,這些地主加起來的農地總面積是1552公頃,平均每人擁有4.38公頃,今年新政實施後,預計減少國庫支出2200萬元;不過若這些地主將土地出租,則不受3公頃休耕限制。
投資客恐已分割土地
許多承租土地的農民聽到這個政策都叫好,花蓮玉里農民「小劍劍」謝銘鍵直言,其實一般農民土地很少超過3公頃,自己家裡也才1公頃多,且大多數農民不會看著土地荒廢,「這個政策打擊到的是坐吃山空、領休耕補助的投資客。」
台南善化青年農民蘇建鈞,先前曾為了找不到土地耕種煩惱,他說取消連續兩期休耕補助後,情況有所改善,若再增加3公頃補助上限,應有更多地主願意釋出土地,對有心耕作的農民是正面消息。
不過也有農民認為,許多大地主可能會將農地分割,過戶給自己的小孩、親戚或朋友,規避3公頃限制。桃園農民徐同權就說,有投資客集資購買20多公頃土地,去年就已經開始分割,登記在不同人名下,農委會政策雖好,但對這些投資客影響有限。
不得連續休耕
除了3公頃限制,今年農委會也將嚴加稽查休耕土地使用狀況,農糧署糧食生產科科長莊岳峰表示,統計資料發現,雖然取消連續兩期休耕補助,農民只申報一期休耕,但另一期其實也沒活化,只是放著荒廢,有違當初農委會目標,因此今年起嚴格把關,欲申請休耕的農民,前兩個期作,必須有一期實際耕作。
換句話說,未來不能再連續休耕,農委會將出動空拍機,輔助現勘調查。
身兼桃園水利會小組長的徐同權認為,此項政策立意良善,不過需有相關配套措施,桃園有些地方用埤塘灌溉,這幾年休耕地陸續活化,靠近下游的農地卻沒水可耕,地主即使有心出租也沒人要,被迫連續休耕,但這些農地沒被農委會列為耕作困難區,未來恐怕領不到補助,新政公告後,已有許多農民上門求助。
目前農委會認定的耕作困難區,大多是地層下限、鹽分地,陳俊言表示,的確有一些農民反映水源不足被迫休耕,但大多數農民都是自尋水源,若真的水源有困難,可向農會登記出租土地,由農委會的「農地銀行」媒合,農糧署將針對出租有問題的土地加強輔導,鼓勵當地大佃農承租。
今年轉(契)作休耕申請日期,1月4日已經開跑,2月5日截止,農民要把握時間向戶籍所在地公所申報。
附錄:農委會休耕地新變革三要點
一、對於連續兩個期作未配合政策復耕之農地,不給予休耕給付。該等農地須於休耕當期作之「前兩個期作」至少要有一個期作復耕,經勘查合格或判釋有案者,始得申報休耕。
二、承租公有地應自任耕作並依租約內容實際從事農作生產,規範承租公有地不得申辦休耕,惟維持其辦理種稻、轉(契)作資格,以合理利用農地資源。
三、為合理妥善運用國家財政資源,以避免政府補貼集中於擁有大面積休耕地之農戶,每戶每年申報自有農地休耕面積上限為3公頃;至於承租農地,倘需一個期作辦理休耕,不受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