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午餐剩食驚人 北市百所學校一日丟10噸廚餘

營養午餐剩食有多嚴重?根據台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統計,光是他們負責的100所台北市的公私立學校,一日就能產出10公噸的廚餘,換算下來「年產值」高達1.87億元。

曾任家長委員、亦是餐飲業者的鍾坤志認為,團膳仰賴大量生產來攤提生產成本,料理本身就難以要求精緻、多元;加上配送時間至少1、2小時,即便安全但不新鮮的食物讓營養午餐注定要淪為廚餘,甚至寧願挨餓等放學吃雞排。

團膳業者陳明信認為,在健康、少油膩的要求下又要色香味俱全「的確困難」,但業者已在菜色變化上盡可能滿足學生要求;若餐費能實質調漲5元,能讓業者有更多空間增加食材品質和料理的精緻度。

家長繳的便當費,一年共1.87億元成廚餘

12點半鐘聲響起,只見三三兩兩的國中生正陸續將飯盒抬回穿堂,裡面裝著的是吃不完的木耳伴青江菜和海帶絲,就等食佳安的工作人員搬上車,運回內湖總部統一回收。

掀開鐵蓋,食家安總經理陳明信兩眼掃視盒中剩菜說,「這盆菜可能今天都沒動過。」雖然這類情況已是稀鬆平常,但話語中仍感覺得出他對食材浪費的感嘆,不只蔬菜,麵、飯、豆干也是常見的團膳剩食。

很明顯即便是吃多少、打多少的盒菜,主食肉食數量較少,青江菜和海帶則幾乎沒動過。(圖/陳明信提供)
即便是吃多少、打多少的盒菜,主食肉食數量較少,青江菜和海帶則幾乎沒動過。(圖/陳明信提供)

隨著餐車回到食家安的總部,他拿出台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的統計數據,公會成員每日供應台北市100間公私立學校7萬份餐,但每日可回收10公噸的廚餘,相當1.7萬盒營養午餐。若再乘以家長平均繳交一餐55元的費用換算,一日將有93.5萬元被用作生產「廚餘」,一年更是消耗1.87億元,浪費程度相當驚人。

陳明信拿出公會統計數據,平均一日台北市營養午餐廚餘高達10公噸,一年有1.87萬「產值」。(圖/潘子祁攝)
陳明信拿出公會統計數據,平均一日台北市營養午餐廚餘高達10公噸,一年有1.87萬「產值」。(圖/潘子祁攝)

炸物外食吸引人,健康營養午餐難比拚

北市府的學校會讓學生對營養午餐進行滿意度調查,評分標的包括用餐溫度、飯量、口味、衛生、油膩度、湯品、水果等,業者必須在營養、健康、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豐富孩童菜色,避免因滿意度不足而遭記點,影響下次得標機會。

陳明信說,即便有些評分具有主觀性,但多數學校都已將它納為指標,因此業者們都盡可能豐富菜色來拉高滿意度。只是在校方、家長要求健康、清淡的前提下,不只調味劑、味精不能恣意添加,能增進孩子口感、食欲的炸物及甜不辣、魚丸類等加工食品,一週也被限定只能供應2次,「想色香味俱全真的很難。」

不過他強調,「我們絕對支持健康,」但這也造就孩子不喜歡吃營養午餐,進而產生過多剩食;另一方面學童偏好外食多過於學校團膳,以台北市來說,訂餐率僅6成,剩下的孩子除家長自備外,其餘都任由孩子選擇,只要飽餐就好。

陳明信說,他聽過更誇張的案例是有學童被父母強迫訂盒餐,但寧願把食物倒掉、挨餓到傍晚,再買鹹酥雞、炸雞排充飢。長期關注校園營養午餐的鍾坤志說,這類情況其實很常見,不只造成食物浪費,更是學童健康隱憂。

蔬菜量占廚餘量的1/4,且是普遍各校各年級均存在的情形。(圖/陳明信提供)

蔬菜量占廚餘量的1-4,且是普遍各校各年級均存在的情形。(圖/陳明信提供)

大鍋煮、後送時間長 食物口感無法太好

擔任過4年國小營養午餐的家長委員,本身也經營便當業的「原味廚房」老闆鍾坤志直言,「要降低團膳剩食,就要讓孩子愛吃,但愛吃又要均衡,以團膳來說是做不到的。」

以最簡單的燙青菜為例,若以每份50公克計算,一間較大規模的學校需求是3000份,代表著業者必須一口氣川燙150公斤的青菜後,伴油、盛裝、保溫、配送,送達孩子口中已超過1、2小時,雖仍有餘溫但口感不佳。

「我必須強調,這樣的食物一定衛生、安全、營養,但就是『不夠新鮮』。」鍾坤志說,但這還只是最簡單的燙青菜,更別提例如咖哩雞塊,「冷掉又勾芡的濃稠感,孩子能接受嗎?」

業者:每餐食材加5元、提升團膳精緻度

既然供應量大導致食物不鮮、產生剩食,業者能透過縮小製餐規模來升級餐點精緻度嗎?陳明信坦言很難。

不只目前工資、食材費用高漲,團膳業者還得撐起HACCP認證、設備折舊、維護及寒暑假的淡季,利潤至多2%,「要攤提設備和人事,公司營業額必須要上千萬才能順利運作,因此薄利多銷是團膳業者的典型策略,所以業者只能擴大、不能縮小。」

bento-55-780

陳明信說,以台北市的蘭雅國中為例,校方自去年10月起同意調漲到一餐60元,且家長願意減少業者供應1配菜,讓食家安有預算增加宮保雞丁的肉量,剩食大幅降低。他認為,若想降低團膳的剩食,需要增加5元的預算用於食材,提升團膳精緻度,才能提高學生食用意願。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