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是許多人的最愛,但你知道台灣也有種巧克力嗎?
最近屏東內埔許多檳榔樹,都出現了小鳥依人的「伴侶」,原來這幾年內埔陸續復耕了可可樹,檳榔恰如其分的身高和枝葉,正好為可可樹撐起一把傘,濾掉南台灣過於熱情的陽光,全台幾乎只有屏東適合種可可,去年起屏東縣內埔文化促進協會和屏科大陸續開設可可加工課程,開發出100% made in Taiwan的巧克力和可可茶、可可粒等等,希望將屏東打造成可可故鄉。
可可公主挑地點 全台只愛屏東
可可是一種熱帶果樹,原產於南美洲,對環境要求嚴苛,屏東農人都開玩笑稱它有「公主病」,因為可可喜歡陽光,卻不愛曬太陽,生長在18到28度C的半遮蔭環境中,吹到風就像吃了搖頭丸,影響授粉開花,需要適當修剪枝葉,大部份的可可產地都在赤道附近、南北緯20度左右的西非、南美洲、東南亞。全台灣只有國境之南的屏東,討得到可可公主的歡心,而且還特別指定在內埔、萬巒一帶。
屏東縣內埔文化促進協會總幹事黃琬倫說,內埔在屏東北邊山腳下,不像屏南風大,且內埔日夜溫差不大,很適合種可可。
其實早在日治時期,日本的明治、森永公司,就曾在屏東長治和南洲一帶引進可可,只是後來因無人推廣,漸漸沒落;15年前,屏東曾興起第一波可可復耕熱潮,希望取代收益越來越差的檳榔樹,但因沒有加工技術,種出來不知賣給誰,農民陸續砍掉可可樹,去年開始,屏東縣內埔文化促進協會和地方政府、屏科大積極建立系統性的加工技術,這個被遺忘許久的作物,才重新躍上檯面。
復興可可,加工技術是關鍵
雖然可可有公主病,但只要找到合適的地點,栽培起來並不困難,黃琬倫說,可可在台灣還沒有病蟲害,而且是蟲媒授粉,噴農藥反而長不好,平常只需要下一些有機肥即可,大約2~3年結果,之後終年都可採收,一公頃產量約一噸,壽命長達20幾年,果子成熟後,在樹上掛2週都不是問題,農民不需要每天巡果園,很省人力,許多可可農都身兼其他工作。
對農民來說,最困難的是加工技術。可可樹結出來的果實,不是一顆一顆咖啡色的可可豆,而是比巴掌還要大的長條形果莢,剖開後,裡頭有一顆一顆白色小果,甜甜酸酸,味道就像山竹,必須經過5天發酵、陽光曝曬才會成為咖啡色的可可豆,經過烘烤、磨碎成可可膏後,才是我們吃到的巧克力。
550公斤的果實,發酵後剩40公斤,曬乾後只有28公斤可可豆,過程至少要一週,整套加工器具更高達上千萬。
就跟烘咖啡豆一樣,可可豆加工技術十分精細,「多個30秒就烤焦了,整個倒掉重來。」一開始失敗作品不計其數,發酵發到有「臭舖味」(國語「霉味」),農民也對台灣可可市場半信半疑,黃琬倫特地到菲律賓學習栽培、加工技術,用家庭式的烘烤、研磨機器,克難地實驗,耗費一年多,終於找到台灣可可的黃金比例。
台灣的可可吃起來十分特別,帶有烏梅的香酸味,卻有些微嗆辣,許多外國專家試吃後都留下深刻印象,黃琬倫說,因為栽培環境、烘烤技術差異,每個國家的可可味道都是獨一無二,不過許多可可產地大多是交給歐洲國家收購加工,台灣有機會成為少數有栽培能力,又能自行加工、銷售的國家。
檳榔農二代轉作,每個月多2、3萬零用金
可可儼然成了另類「黑金」,內埔可可農民成立內埔特用作物第五班,連果莢帶肉,每公斤收購價30元,已經有將近20人加入,栽培面積達30公頃,而且大多是檳榔農第二代,吳獻章就是其中之一。
3年前,他向附近農民買了可可苗,希望為家中檳榔園增加一點收益,他說,家中有6點多分檳榔園,以前價格好時,檳榔以顆計價,一年收益有3、40萬,現在只能用公斤計價,一年收不到10萬元,栽種可可,「一個月至少多了2、3萬零用金」,而且只需要六日去採收,去年底開始,很多檳榔農二代,都告訴老人家說要改種可可。
可可除了食用,還有很高的觀光潛力,一年一度的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在年節開跑,最受歡迎的莫過於「可可主題區」,許多民眾第一次看到凹凸不平、長條形的可可果莢,都驚訝地說:「這是苦瓜吧?」許多農民都對開設可可觀光果園躍躍欲試。
去年屏東縣政府、內埔文化促進協會和屏東科技大學正式展開產官學合作,開設可可加工課程,原預計招收20人,卻來了100多人。
不過,黃琬倫對於這波可可熱十分謹慎,他說,目前台灣的可可基因定序、栽培技術還待系統化整理,什麼樣的果子適合榨油、做巧克力,都還在建立資料庫,最重要的是,可可是個需要加工的作物,農民投入前,必須先確定有人收購,不要一窩蜂投入。
繼續閱讀「可可製作過程」請點選這裡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樓上說的真好!在國外每一個莊園都有其獨特的祕方發酵,這是決定巧克力味道的大關鍵!屏東的可可有品種問題,產量問題,颱風問題,發酵問題,製作美味巧克力的技術問題,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所以給你們加加油,目前味道和穩定性還是差國外太遠了!所以吃健康就好!
另外要推廣請不要用短淺賣苗的方式,假設一顆可可果莢裡面有30顆種子,種子成苗後一棵賣200,馬上就有6000元進口袋,賺太大了吧!?如果沒有低成本的苗,這種事情大農作就好,小農還是觀望比較好!
利字當頭 很難阻擋農民。但目前都向新農戶曉以大義不要買實生苗,也要找到願收果的合作夥伴才種
小農經營,資本足夠可朝向莊園觀光(已有幾間在做),資本不足可回到農村模式以物易物,像我家種咖啡烘豆十年來沒賣過,但是換過無數農產品。相信投資農友都有自己經營模式。收購的那檔事,我想農友心裡有譜了就不多說。
真的~土壤菌種多樣性,才是可可豆風味的關鍵,基本就是別用化學藥劑;病蟲害問題的話,農改場在長治很近啊。
有地就能種,有十來萬就能買機器設備,有一坪冷氣房就能做精品巧克力….都不難。難就難在養水養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