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口豬肉 他們付出血淚代價

台灣人喜好溫體肉,但傳統市場的豬肉通常是當天凌晨1、2點屠宰,歷經5到6小時運輸,成為早市販賣的肉品,過程未經冷藏,衛生問題堪憂,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調查發現,屠宰前從豬場運輸到活體拍賣的過程,近乎虐待,運輸車通常只有欄杆區隔、沒有其他遮蔽,豬隻進入拍賣市場還是用電擊棒或尖刺棍棒趕豬,造成上萬隻豬受傷甚至暴斃。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無論從肉品衛生或動物福利角度來看,豬隻活體拍賣應盡快走入歷史,改以歐美等國實施多年的「屠體評級交易」,還能同時提升台灣養豬產業。農委會表示,早已計畫讓拍賣市場轉型走向屠體評級和冷藏展示,目前以高雄最有意願,希望先從高雄做示範點,有望明年先上路。

圖12 拍賣過程中豬隻緊張趴在欄杆上並遭受電擊
拍賣過程中豬隻緊張趴在欄杆上並遭受電擊(圖片提供/動社)

活體拍賣豬受苦

正當立法院為了含萊克多巴胺美豬進不進口,爭論不休,動保團體關心的是實施近50年的豬隻活體拍賣制度如何落日,提升台灣養豬產業,好抵禦進口豬肉的競爭。

全台肉豬經活體拍賣的約占8成5,每年約有700萬頭,攤開「103年台灣區肉品市場年報」可見,肉品消費市場主要集中在台北、桃園、台中等都會地區,為此,南部養豬重鎮彰化、雲林、屏東等地常需將活豬運到北部市場拍賣,因此形成「南豬北運」的現象。

陳玉敏說,長時間運輸為防嘔吐,業者會禁止豬進食長達24小時,而他們實際跟車發現,很多運豬車只用欄杆區隔,沒有遮蔽物,因此豬隻會出現中暑、緊迫、打鬥等現象,更嚴重的是豬隻進入拍賣市場後,多數市場人員還是用電擊棒、尖刺棍棒趕豬,甚至戳豬的眼睛。

圖1 運豬車
運豬車空間擁擠,再以電擊棒趕豬下車(圖片提供/動社)
圖8 驅趕造成豬隻緊張堆疊
驅趕造成豬隻緊張堆疊(圖片提供/動社)

不僅如此,每隻豬「走秀」的通道過於狹窄,常會擠在一起,再加上拍賣市場設有打印、秤重、刺印等關卡,豬隻一關關前進會因一道道閘門突然關閉而受到驚嚇、後退,此時工作人員又使用電擊或戳刺驅趕,「豬隻走完這一輪通常都遍體鱗傷,嚴重違反動物福利。」

陳玉敏表示,台灣豬隻活體拍賣制度已到了需改善的時候,這不僅是養豬產業的問題,消費者也要破除「溫體肉好吃」的迷思,因為現有制度導致豬肉長時間運輸卻沒冷藏,成為細菌孳生的溫床,使得溫體肉既不新鮮也不衛生。

圖18 刺印豬隻
刺印豬隻(圖片提供/動社)
圖23 豬被用保定器拖行
豬被用保定器拖行(圖片提供/動社)
圖28 繫留欄中的豬隻 體表傷痕
繫留欄中的豬隻 體表傷痕(圖片提供/動社)
圖27 繫留欄外死亡母子
繫留欄外死亡豬母子(圖片提供/動社)

取消活體拍賣衝擊大 農委會:逐步轉型

此外,傳統拍賣制度只看豬的體態,不重視肉的品質,這讓有意提升養豬品質的豬農退卻,因為即便把豬養得再好,透過飼養改善油花分布,進入拍賣市場還是看外表、秤斤論兩,飼養成本無法反映在拍賣價格上,當然成為阻礙。

不過一下子取消實施近半世紀的活體拍賣制度,改以屠體評級交易,不僅衝擊豬農、肉品市場工作人員,還會影響販售溫體肉的攤商。

立委蔡培慧認為,這當中轉型得確保最後不是全由大廠掌握,農委會應按照現在的養豬生產基地,建立區域型的合作社通路,讓豬農、屠宰業者、攤商等都能加入該供應鏈,一同面對轉型。

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王忠恕則說,農委會多年來一直希望能逐步讓現行拍賣市場轉型,但轉型需整體硬體設備進行改善,包含運輸設備、冷藏肉展示和販賣等,工程花費高,困難度也很高,經過溝通目前以高雄的拍賣市場最有意願,農委會希望從區域性示範點開始,逐步輔導轉型,高雄拍賣市場轉型有望在明年就上路。

不過王忠恕表示,比起拍賣市場轉型,現行運輸、驅趕豬隻不符合人道規範更讓他憂心,「這些農委會早就有制定規則,還有進行輔導和訓練,但從動保團體的調查來看,螺絲還是鬆了。」

專家:拍賣市場無傳承 人道驅趕不落實

長年輔導拍賣市場進行人道驅趕的台灣農業標準學會秘書長廖震元說,這幾年輔導市場做人道驅趕,常常是好不容易教好,過幾年又惡化,原因就在拍賣市場沒有傳承制度,沒有專人負責這一塊,導致學會的員工一走,制度就不見了,因此拍賣市場需有專人甚至種子教官的角色負責,並定期請專家來輔導。

此外,廖震元還說,拍賣市場設備過於老舊也是一大問題,豬隻是群體移動的動物,要豬一隻隻前進需要有良善的設計,走道寬度過窄、分流設計不當、轉彎角度不對,有些甚至用水泥建造走道導致透視度不足,都是過程中造成豬隻緊迫、甚至休克的主要原因。

對此,王忠恕表示,農委會不僅會輔導高雄拍賣市場轉型,草擬漸進式取消豬隻活體拍賣制度,改以屠體評級交易的進程,未來也會加強稽查運輸業者、拍賣市場,讓現況更符合人道規範,減少過程造成豬隻緊迫、死亡的可能。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