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裡快沒有魚了 環團催海委會上路

近一年來台灣發生許多重大海洋事件,如擱淺油汙、海龜食用塑膠垃圾、海膽濫捕、保育類動物蘇眉魚遭捕殺,儘管去年已通過《海洋委員會組織法》應於行政院下設「海委會」專管海洋事務,但至今仍未上路。

多個民間團體和研究魚類40年的中研院士邵廣昭今日召開記者會,希望總統蔡英文明確回應海委會成立時程表,多位立委到場表示支持,其中姚文智表示,將在立院中推動《海洋部組織法》草案,讓現行海委會一步到位,將歷來無法處理的漁業署、港務局等相關部會納入。

有法卻無動作,民團憂「海委會」石沉大海

一年前《海洋委員會組織法》在立法院三讀通過,讓喊了20年「海洋國家」的政治口號終於向前邁進一步,但由於法案沒有明定組織上路的確切日期,再加上今年3月初立法委員段宜康質疑海洋委員會(簡稱海委會)下設的兩機構沒有完整配套,要求暫緩組織設立。

後來包括海龍王愛地球協會、環境資訊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媽祖魚保育聯盟、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等多方人士積極拜會下,段宜康表示,將支持政府設立專責的海洋機構。

如今朝野立委已無明確反對意見,但民團憂心在行政院沒有明確的回應下,海委會仍停留在「有法無人」的窘境,而多位藍綠現任立委,如陳曼麗、蔣萬安、賴瑞隆、姚文智等均在今(6)日記者會上表態,希望行政院加緊腳步。

13332851_1385541764796025_2269626616032625354_n
諸多民間團體期盼總統蔡英文能給予具體承諾,讓海委會正式掛牌上路之餘,更能在兩年內升格成海洋部。(圖/潘子祁攝)

一條龍王鯛涉及四單位,環團盼海委會一次搞定

《海洋委員會組織法》要求海委會下設兩個組織架構,一是制定保育政策的海洋保育署(簡稱海保署),另一則是負責執法的海巡署。

先看海保署,其目標明確,但實際人力卻「妾身未明」,僅知負責處理海洋油汙的環保署水質汙染處海洋汙染防治科會移入,但只有4名科員,該如何運作仍未可知。

以引起輿論譁然的龍王鯛(蘇眉魚)遭綠島民宿經營者殺害為例,保育類動物由農委會林務局管轄,但綠島全境是否劃設禁漁區則由漁業署決定。再加上事發地為綠島鄉,因此台東縣政府、交通部觀光局也需針對海洋觀光政策、管理檢討,導致一條魚屍,至少橫跨4個中央、地方局處部會。

但包括漁業署、林務局、觀光局、國家管理處、航港局等都沒有納入海委會或海保署,未來如何互動協調,仍然是未知數。

其他實務常見的包括商船管理的交通部航港局、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的內政部營建署等,都得一併考量。但據了解,被點名的部會對移入海委會的看法不一,林愛龍表示,「還得蔡總統拍板定案,才有可能。」

執法人員重岸輕海,整頓不明

至於海巡署,在人力背景和配額上則長期處在「重岸輕海」的情形。

當前海巡署可概略分成岸巡、洋巡,其中前者來自警備總司令部,即民眾印象中禁止人民在海邊活動、防範共諜的執法單位;雖時過境遷,但其中高層對海洋事務缺乏新觀念,業務重點多停留在緝毒、走私等,而基層人力則來自志願役、義務役等國軍,全額目前編制有1.5萬人。

而洋巡則來自警政署保七大隊(俗稱水上警察),是真正的海上執法人員,但全島編制只有3千人,比重明顯不足。

除卻編制比重調整、觀念重塑外,海龍王副理事長林于凱建議,由於岸巡屬軍方系統,長久以來有文官調度不利的隱憂,因此未來應將屬於警察權的洋巡部分整入到海保署底下,讓海保署有能量執法,守備國家海域,海巡署則維持單純的軍方系統。

長期在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執法的警察蕭再泉說,當前基層最重要的問題是人力資源不足,目前國家公園僅3人駐守,至少希望能再增加3人補足缺口,也導致有時執法時需請海巡署協力。

林愛龍更指出,接下來3、5年內洋巡部分將有一批人員退休,若政府不趕緊訓練駕駛巡邏艇、海上執法人員的專業訓練,海委會將面臨執法困境。

12983234_1017851991637725_4501471178890968041_o1
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執法的警察蕭再泉說,當前基層最重要的問題是人力資源不足

盼明年海委會掛牌上路,並在兩年內升格

林愛龍說,當前海委會的具體掛牌時間未明,「我們期望最好是明年元旦上路。」並在兩年內升格為海洋部,解決當前海委會的種種困境,這也是長期以來連署的主要訴求

立委姚文智在記者會上更表示,將會在立法院內推動《海洋部組織法》草案,將現況《海委會組織法》改成一步到位,不用再經歷組織升格;賴瑞隆則以自身曾任高雄市海洋局長的經驗表示,「高雄已經有海洋事務的單一局處,但在中央沒有對口單位,走在前面的機關反而變相被懲罰。」

邵廣昭研究員表示,他從事魚類研究40年,「如果現在不趕緊進行保育工作,未來將無魚可研究。」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