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戰南北粽 快來嚐花蓮部落艾草粽

還在戰南部粽、北部粽那個好吃?除了漢人粽子口味,東部花蓮光復太巴塱部落媽媽們推出獨一無二、屬於部落風味的艾草粽,不只將在地無農藥栽培的糯米、艾草等食材入菜,獨特艾草風味更打破一般人對粽子的傳統想像。

長年從事部落工作的Daya說,目前有15位部落媽媽加入廚房計畫,但每天媽媽們都會在不同成員家中開發新菜單,沒有固定廚房,希望發揮互助共享精神之餘,在3年後還能自主獨立經營產品開發和部落旅遊,讓國人見識阿美族人堅強的實力。

13339659_1387685341248334_6221404415988106980_n
想不到艾草也能入粽,風味獨特之餘還能享受阿美族人自種的糯米、蘿蔔乾。(圖/太巴塱ina好野味SEFI提供)

部落媽媽季節拼貼 清明艾草端午包粽

會想到用艾草入粽,靈感是來自清明節的艾草粿。參與艾草粽開發、製作的ina(部落媽媽)Sofi(李玉英)說,清明節吃艾草粿是部落裡的習慣,有天和其他ina討論時便想何不讓艾草也做成粽子?便開始進行嘗試。

部落媽媽們平日晚上便會在成員的廚房聚會,嘗試開發新料理,像是木鱉水餃、金針湯、艾草粽子等,因此也沒有固定的廚房。(圖/太巴塱ina好野味SEFI提供)
部落媽媽們平日晚上便會在成員的廚房聚會,嘗試開發新料理,像是木虌果水餃、金針湯、艾草粽子等,因此也沒有固定的廚房。(圖/太巴塱ina好野味SEFI提供)

她說,由於艾草直接入菜會有苦味,因此得先用清水燙過。燙完後再切碎、和糯米混合蒸煮,熟了再包入五花肉、香菇、蘿蔔乾、蝦米等食材就完成。除了豬肉、香菇、蝦米以外,糯米、艾草、蘿蔔乾都是ina們自己種植、醃漬的,而且「加了艾草的粿和粽子會有艾草獨特的香味,包準印象深刻!」Sofi拍胸脯保證。

不過糯米要煮到多熟、餡料比例要多少,「我們真的不知道,都靠手感去試。」同樣參與包艾草粽的Daya(鄭惠美)笑說,基本上只有基本配料是ina們的共識,但比例、大小每位ina包出來的都不同,所以風味也有些微差異,「但都一樣好吃啦!」而ina們也不吝在自己的臉書粉絲團上分享各種食材、料理的製作方法,供想自己嘗試的民眾參考。

整個部落都是我的菜園和廚房

其實Daya是善牧基金會的專案主任,從事部落工作長達20年,去年起基金會便嘗試推出「太巴塱ina好野味SEFI(廚房)」專案,希望在3年內讓部落婦女經營出自己的品牌,無論是做部落觀光或原民風味餐推廣,都有自主規劃、執行、創新開發的能力,不再依賴政府或基金會。

部落媽媽們自己經營的2分地菜園全都不灑農藥,都得自己勞動除草。(圖/太巴塱ina好野味SEFI提供)
部落媽媽們自己經營的2分地菜園全都不灑農藥,都得自己勞動除草。(圖/太巴塱ina好野味SEFI提供)

「但我們不想讓ina們太有壓力。」Daya說,的確許多人剛開始聽到要組織、運作一個廚房,都會擔心成果或看不到未來,於是便想不如讓ina們提供自家廚房,既不用投入大成本、興建硬體設備,也能發揮人際互動和部落共享精神。

雖然今天ina們還是沒有一個固定報到的廚房,但她們卻有一個共同管理、約2分地大的菜園,裡頭種滿苦瓜、萵苣、地瓜等不同蔬菜,而且都不灑農藥,以人工的方式除草,「草都長得比菜高。」Daya笑著說。

不過每位ina的專長和作法也不盡相同,有的曾是農會訓練出來的家政班,有的像Sofi則曾種過花蓮農改場推廣的翠玉苦瓜,並經營自己的編織工作室。「我們也會吵架,說你怎麼這樣子種東西。」Sofi笑說,但每個人的想法都是希望讓農作物、風味餐品質更好。

而在開發的過程中也發生不少趣事,像去年5、6月ina們嘗試用金針入菜,在開發料理的過程中,一整天每人都吃下3、50朵金針,結果晚上每位ina都腹瀉不止,才發現金針的花藥是天然瀉藥,也算是另類回憶。

野菜應用、部落導覽,秀出阿美族的軟實力

Daya說,目前加入「太巴塱ina好野味SEFI」的ina共有15位,每月都會推出一兩項主打農產品,但畢竟人力有限,無法大量製作,以艾草粽來說,目前訂單近千份,實在無力負擔。但她也笑說,「想吃艾草粽的人,可能要打電話來看ina要不要再包喔。」但月底還會再推出艾草粿,就看市場買不買單。

Daya強調,太巴塱ina好野味SEFI最終是希望ina能做出自己的品牌,不只是日復一日的煮東西。因此也會辦一些部落體驗活動,像7月便有拜訪ina的達魯岸(工作室)活動,民眾不只能體驗紅糯米收割、手工製作阿美族toron(麻糬),也能體會阿美族人使用自然資源的堅強實力

阿美族人相當擅長使用野菜,像蕗蕎便直接清洗、去除根部和第一層膜後,抹上鹽巴便能直接食用。(圖/太巴塱ina好野味SEFI提供)
阿美族人相當擅長使用野菜,像蕗蕎便直接清洗、去除根部和第一層膜後,抹上鹽巴便能直接食用。(圖/太巴塱ina好野味SEFI提供)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