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與海為鄰的練習─龍山社區防治水患的策略與成果

契機

這是鮮有的機會,讓我們能走出大學的課堂,邁向在地的社區,切實地感受生活帶來的張力。透過與居民相互間的交流,在社區探索生命自然與人的共存,設法解決當地正面臨的問題,從而建立起學生對本土關注,維護彼此關係的橋樑。

 

龍山有座龍山宮

緣起於清代康熙雍正年間,先民渡海來台,集結頂蚶仔寮(今頂山村)群居。至龍山社區是在180多年前,從頂山里有三十六戶人家遷到這裡,中間有中寮、沙崙寮,所以到這裡龍山社區早期作下山仔寮。108年前來的時候,這一整片就是那三十幾個戶開墾的,從魚塭養魚這樣慢慢生活起來。到了一百年左右,因為那時人民生活不太好,病痛環身繞,所以就有神明指示,要以此地建環村水道,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龍山水道,剛好把龍山圍了一圈,從空中俯視下來,龍山就像一尾魚,在台江內海這富庶的潟湖裏暢快地游動。到了民國53年,當地居民便覺「下山」名字不好,改作龍山,由於那時有座龍山宮在此地聞名,便用它來為村莊命名。

圖片1
圖為龍山宮牌樓

 

圖片2
圖為龍山社區與環村水道

 

與海為鄰的優勢與難處

龍山社區發展至今,在農村再生計劃的幫助下,龍山社區致力發展社區特色產業與生態保育等共生計劃。至今膠筏業對於潟湖生態之旅的觀光導賞活動,結合龍山三寶吳郭魚、蚵和虱目魚等海鮮產業,成功吸引許多觀光客與自然教育學習的目光。然而,與海為伴也有它所帶來的問題與困難,而社區的淹水問題,則是我們此行所關注的重點。

居民印象中的龍山社區是一個海邊的小漁村,鄰里關係和睦,九十五年時通過水保局農村再生,開啟了一連串的社區建設。龍山社區致力發展社區特色產業與生態保育等共生計劃。至今膠筏業對於潟湖生態之旅的觀光導賞活動,結合龍山三寶吳郭魚、蚵和虱目魚等海鮮產業,成功吸引許多觀光客與自然教育學習的目光。居民將蚵殼再利用做成籬笆,組成志工隊關懷老人,在老屋的牆壁或圍籬上畫上了色彩繽紛的圖畫,將社區成功營造成了一個彩繪漁村。

圖片8

 

然而這個和樂的小村落,卻在二零零九年莫拉克颱風後飽受淹水的困擾。龍山社區的里長說,近幾年來可能因為海平面上升的關係,每一年的淹水狀況愈來愈嚴重,居民一聽到颱風來了都會害怕,尤其較靠近海邊,地勢較低的房屋,水有時候會淹到四五十公分高,又因為房子裡居住的較多是老人,無法墊高、搬動家具,往往會造成居民財產的損失。

「每次颱風來時都會淹得很厲害,八八水災時水還淹到屋子裡的神主牌那。每次屋子裝潢了又淹,前後花了四五十多萬。」一位社區裡的老奶奶向我們抱怨。

「之前的潟湖有一千六百公頃,現在卻剩沒多少了,

以前在潟湖上要走過沙洲看到台灣海峽,要走半小時,現在三十秒就到了。

我們的潟湖都淤積陸化了,養蚵面積愈來愈少。」訪問里長時,他認為潟湖的面積縮小,使得潟湖的防洪功能減低了,與他們目前面臨到的淹水問題應該有關連。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資料來源:國家公園學報

 

圖片6

圖片7
資料來源:成大水工所

 

面對居民的淹水困擾,政府當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除了抽沙束堤延緩潟湖繼續陸化外,也在社區的東泊區和西泊區建造堤防,最近更趕工將西泊區的堤防加高,以解決民眾一直面臨到的緊迫淹水問題。對於政府採取的行動作為,有些人覺得政府做得不錯,淹水的狀況確實有改善;有些人卻對這些工程不慎了解,因為在去年的蘇迪勒颱風來時,海水一樣超過堤防淹進社區。

問里長對面對目前進行的工程有何想法,他認為要一步一步來。堤防是一定要建的,就像抓漏的一樣,看哪裡有問題就修哪裡,沒建的話就只能等著淹水了。不過因為目前西泊區堤防的加高工程還沒完成,還要等今年颱風來試過看會不會淹水,才知道工程有沒有確實的成效。不過,說不定今不年會有颱風呢!里長笑著說。

圖片9
圖為西泊區堤防加高工程

 

官方的措施

龍山社區現在面臨淹水問題並非來自於單純下雨的積水,而是在颱風期它豪大雨的同時,剛好遇到天文潮,海水侵襲內陸的力量才猛然提高。

以往台江內海能自行調解這樣的洪患,但如今洪泛次數增加主要原因有幾項,

氣候變遷造成暴潮水位提高,此外原本外海可以削減暴潮能量的沙洲逐漸縮小,而潟湖本身逐漸陸化也造成本身蓄洪能力降低。

因此現在水利局開始從各方面對症下藥。水利局認為龍山社區防洪有四個要點,第一道防線是外海的沙洲,足夠面積的沙洲可以削減暴潮還有波浪的衝擊,第二道防線是沿岸的海堤,足夠高度的海堤是必要的人造治水設施。如果再隨著氣候變遷,暴潮強度也可能再次增強。所以水利局還預備了第三道防線,就是利用西濱的台61線快速道路側車道,它的高程達到3.5米也可以做為另一種堤岸。若暴潮再朝內陸侵襲,水利局的想法是利用西濱快速道路旁的排水路,諸如劉厝排水,大寮排水,漚汪排水,山仔腳這些排水道一直到西濱快速道路側車道的範圍內,做防潮閘的設施,作為最後的防線,一步一步遏止暴潮。同時有很多內陸的鹽田,台鹽結束製鹽經繳權都以還給國家,若再運用這些鹽田,做一些配套滯洪池,就有一套流體整體的治理方案。

影像 (56)
資料來源:台南市水利局

 

具體工程實施

而具體的手法有以下這些,從外海開始,鞏固沙洲,由於傳統消波塊因重量過重,會在沙洲上逐漸下沉,因此消波的功能無法彰顯,於是採另外一個手法——沙腸袋,就是將沙子灌入袋中形成可固定的沙包,放置沙洲上。再加上充竹樁工法,保護沙腸袋不被海中漂流物刺破。此外他們也善用潟湖的淤沙,將潟湖多餘的淤沙抽至沙洲中,此為抽沙塑堤工法。最上面再以編籬定沙工法將整體沙洲鞏固。另外,利用這些工法鞏固海岸的第一道防線–沙洲,希望藉此能加高、培厚原本因突堤效應及供沙量減少而逐漸消失的沙洲。

北門王爺港沙洲復育工程的「沙腸袋施工法」。(記者邱景威攝)
北門王爺港沙洲復育工程的「沙腸袋施工法」。(記者邱景威攝)

資料來源:http://tnews.cc/06/ADOShowBigPhoto.asp?from=U204182

 

那如果海水不幸倒灌進來陸地該怎麼解決呢?水利局今年鞏固了第二道防線—海堤,將原本的海堤高度加高到兩米二,比去年最嚴重的蘇迪勒颱風所引起的兩米一暴潮高些,希望至少能防治好今年的水患,目前工程逐漸在進行,只剩去年水患嚴重的東泊區及西泊區的一小部分尚未完成。預計將在水患高峰期中秋節前夕全部完工。

(以上內容來自台南市水利局副局長)

 

成功解決問題與否

每年一旦颱風肆虐,都對龍山社區造成極大的影響。舉杜鵑颱風為例,杜鵑颱風發生時,龍山社區淹水達小腿肚,居民苦不堪言,許多生計財產都泡湯,顯示舊工程並沒有發揮效益。一旦遇上停電,更是雪上加霜。

在蘇迪勒颱風和杜鵑颱風期間,不少居民抱怨,雖有設置抽水馬達,但是遇上停電依然無法發揮效用,市長賴清德表示:「有放置發電機,即使停電也不會影響抽水馬達的使用,但是主因在於西泊區工程尚未完工,導致水漲得比較多。」西泊區預計在今年中秋節完工,故仍未得知成效。

對於水患問題的解決成效如何,副局長表示:「民國94年海棠颱風使得台灣西南沿海地區都泡在水中,主因是當時沙洲已經淤平,導致暴潮和湧浪長驅直入,源源不絕的倒灌進來;民國104年的蘇迪勒颱風暴潮位為2.1公尺,相較於海棠颱風的暴潮位1.96公尺,更高了0.14公尺,但是水患問題比海棠颱風來臨時減少許多,因為有將暴潮和湧浪擋在外海,防止他們長驅直入的進入內陸地區。因此就這個例子來看,抽沙塑堤等護沙工程有明顯功效。」

 

不一觀念的視角

護沙的生態工法方面,市政府做了編籬定砂、沙腸袋、太空包等工法,但是里長伯表示:「這些全都不成功,編籬定沙的竹椿或木椿甚至會造成潟湖的汙染,颱風來臨時,這些樁可能被颱風吹得亂七八糟,一旦遇上漲潮,還會隨海水四處漂流,造成海洋汙染。」

如何建構一個完善的工程同時可以不汙染環境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因此尋求其他解決之道也值得我們探討。

 

問題與解決

不僅僅是前部分生態工程的問題值得我們探討,面對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社區淹水及其衍生的問題亦可能隨之而變化。現有的工程可能無法應對逐漸嚴峻的問題,而堤防亦不可能永遠地加高下去,故從居民和官方間的溝通、諒解和互相合作勢必要繼續加強,共同推動社區自主防災的觀念意思,強化社區的防災能力。同時又能凝聚社區意識,與地方文化、社區特色的相結合,以達到龍山的發展策略「以生產為手段、以生活為目標、以生態為基礎」。而當社區真正做到災害管理的四階段(減災、整備、應變與復原), 才能真正觸碰到問題的核心,讓問題迎刃而解。

 

影片觀賞:七股龍山社區

延伸閱讀:七股海堤為與不為


曾文溪流域綜論&里山里海的方案規劃與實踐
文字撰寫、影片製作:陳學寬、孫麗沙、吳政諺、陳盈安、黃詩晴、葉靜怡、辛翔、李喬茵、許哲睿、陳冠伶
版權所有:成大中文系林朝成教授

更多文章請見曾文溪流域共學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