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有毛豆產業這個綠金當火車頭,在全台五十多位的大面積專業豆農努力下,台灣的大豆產業終於逐漸起步,總面積超過2500公頃。眼看現下正一步步揮別日落西山的困境,沒想到莫蘭蒂、梅姬兩個颱風,在半個月內接連來搗亂,造成雲嘉南大豆產地嚴重積水,這一期秋作幾乎全軍覆沒。
雲林東勢的毛豆農黃祈堯,跟幾個農民一起參與永昇冷凍廠的契作計畫,他們的耕種面積超過40公頃。他說,「本來期望至少還有一半可以收成,現在看起來,全部去了了!」而在台南善化契作面積有兩百多公頃的蘇建鈞團隊,看著被雨水滅頂的大豆田(以黃豆、黑豆為主),只能苦笑著說,「我的黃豆GG了,拜拜!」
高雄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周國隆表示,因為每年春作與秋作的種子,大都來自於前一年秋作的收成,如果今年秋作嚴重歉收,要擔心的不只是今年的損失,更可怕的,是明年的豆農將無種可種。
周國隆強調,政府要推動雜糧復耕很好,可是育種工作一定要跟上。他從民國90年開始投入毛豆育種工作,好不容易小有成績,可是育種計畫的經費卻年年被砍。他說,「每年都被砍10%,砍個五、六年,什麼資源都沒有了。至於其他雜糧的育種,那就更不用說了!」

莫蘭蒂重創 梅姬再傷 雲嘉南毛豆全泡湯
九月二十八號這一天的中午,梅姬颱風帶來的西南氣流,依然在南台灣發威,強風中不斷下著大雨。農民的心,碎了。
在雲林縣東勢鄉,一個四十出頭的農民,穿著藍白拖,兩隻手撐著一把五百萬彩虹大雨傘,冒著風雨在田邊來回踱步,他是入選農委會第一屆百大青農的黃祈堯。
黃祈堯是農二代,之前在科技業服務,101年返鄉接下父親的農事工作,一肩挑起家族的傳統家業。跟往年一樣,黃祈堯在今年的秋作,以雜糧為主,包含13公頃的毛豆、1公頃的硬質玉米、3分地的落花生,還有一些少許的洋蔥。可是他萬萬沒想到,九月中以後陸續襲台的兩個颱風,幾乎收光了他的收成。
跟著黃祈堯走近高雄9號和高雄11號的毛豆田邊,景況慘不忍睹。正值開花期的毛豆葉,幾乎片片焦黑下垂,甚至有些還泡在水裡面,糟糕的是西南氣流的強降雨,把畦上泥土都沖刷下來,導致毛豆根系裸露在外。更讓黃祈堯心急的,是直到9月29號凌晨,大雨依然不止。黃祈堯說,「從早到晚,滴滴答答一整夜、一整天,怕是田裡的積水退不了。再繼續泡下去,我看農民都不用擔心了,因為全都掛了!」


不只黃祈堯,跟他一起與永昇冷凍場合作契作的農戶們,個個也都是受災戶,光是東勢鄉,他們的總面積是40公頃,其他包含同是雲林縣的褒忠鄉140公頃,加上嘉義縣六腳鄉的20公頃,就他所知光是永昇冷凍場契作的毛豆田面積,損失絕對超過兩百公頃,被颱風掃掉的收成金額上看1500萬。
高雄農改場副研究員周國隆素有毛豆王子的稱號,他看到雲嘉南各地農民回報的田間農損,直說「這些毛豆很難救回來了!因為毛豆是短期作物,生長時間本來就短,遇到這樣的天災受損,要再恢復沒那麼簡單!」
收成損失一時之痛 斷種危機讓人憂心
除了毛豆之外,黃豆、黑豆這些大豆田,也相同損失慘重!走到曾文溪左側堤防往南一望,台南市善化區的大豆田,盡成水鄉澤國,一片汪洋。豆農蘇建鈞說,「我的田不見了,變魚池了!妳有沒有看到?那三根電線桿旁邊,就是我的黃豆田。」
三十歲的蘇建鈞,跟八戶農家共組一個生產團隊,他們跟多家豆類食品加工廠契作黃豆和黑豆,黃豆品種以高雄選10號、台南10號和金珠為主,黑豆品種以台南3號、台南5號為主,105年秋作的總面積有兩百多公頃,可是現在全都泡在水裡。
蘇建鈞說,用「矇住眼睛的算法」來計算,不含土地租金,這次秋作的大豆田,大家的損失是300萬到350萬,如果把土地租金算進去,損失則提高到575萬。還好有將近一百公頃還沒有種,所以只需要算已經種下的130公頃收成損失,統計出來是880萬。

可是最讓周國隆擔心的,不只是農民這一期秋作的損失,更嚴重的問題還在後頭。他說,全台各地的春作,大多是在1月到3月種下,5月到7月收成,可是因為採收期容易遇到梅雨季,所以春作通常不會拿來當作來年的種子,而秋作採收集中在旱季,收成品質較好適合當作種子,其中有八成產地集中在雲嘉南地區。
周國隆解釋,黃豆豆種在採收後,只要給予穩定適當的冷藏環境,兩年內的發芽率都還有85%,因此,一般來說,越新鮮的豆種品質越好、發芽率越高。而這些採種工作都集中在全台灣五十多位的專業豆農的手上,豆農會把收成中品質最好的兩成,留下來當作隔年春作和秋作的豆種。「可是現在雲嘉南的大豆淹成一片,不要說收成了,明年的豆種打哪兒來都不知道!」
根據豆農們私下表示,農糧署已經在詢問豆種的問題。可是周國隆說,「問了也沒有用,就算農民手上還有部分豆種,農民也不見得願意釋出。農民不釋出有他的道理,自己重種都不夠用了,而且就算要重種,也必須要等收成後才能釋出庫存的豆種。」
農民:氣候極端危機 育種一定要加速
面對如此嚴重的全面性災害,黃祈堯希望由政府出面輔導雲嘉南地區的計劃性復耕工作,不要只是讓農民拿補助,然後任其毫無計劃的種植。他強調,未來幾個月農作物價格勢必高漲,但是這是天災,農民只能盡人事。
另外,最重要的保種問題,還是要解決,毛豆種子應該可以由各家毛豆冷凍廠自行處理,可是其他雜糧真的需要由政府出面主導,畢竟這是糧食安全的問題,不能等閒視之。
蘇建鈞表示,氣候越來越難以預測,極端的旱季、破紀錄的強降雨,幾乎每年都會來一次。他認為,現在有越來越多廠商,願意使用國產黃豆來製作加工品,如果國產黃豆的產量,因為氣候變化一直無法穩定下來,絕對會影響加工廠對國產黃豆的信心。
他進一步說明,「我自己學的是材料與光電,我可以理解,工業的基礎是材料,而農業的基礎是育種。育種奠定了產業的基礎。政府需要更加支持育種家,提供更多資金與人力資源,你看看,政府說要推雜糧復耕、大豆復耕,現在卻只有高雄農改場和台南農改場在支撐。」
蘇建鈞強調,「如果品種改良或育種工作,無法跟上氣候變化的速度,農民再怎麼努力種也沒有用!因為氣候越來越極端,排水溝再怎麼挖也有限、也沒有用!」

周國隆:連毛豆育種計畫都連年砍錢 何況其他雜糧?
自從民國七十年代,美國黃豆大量傾銷台灣後,台灣的大豆產業一夕崩盤,原本五十年代還有六萬公頃種植面積,一路下滑不到一千公頃。周國隆努力了十六年的毛豆育種工作,跟許多毛豆農共同創造了外銷日本一年24億的產值,是台灣農業的綠金,也是大豆育種工作還沒有全斷的原因。
可是周國隆感觸很深,「連我們的育種計畫經費,每年都被砍10%,砍個五、六年,什麼資源都沒有了。至於其他雜糧的育種,那就更不用說了!」
周國隆說,一個完整的育種計畫,至少需要十年才能完成,可是如果缺乏政府支持,一、兩年就能毀掉前人的努力。現在社會民眾逐漸認識國產黃豆,也越來越理解基改黃豆的問題,雜糧復耕計畫,需要長期而穩定的力量。「豆種的育種是產業基礎,要繼續維持下去」
延伸閱讀:
胖颱梅姬瘦了農友 全台農損10億 南部害了了 大豆復耕種子都不夠
大雨破台南60年記錄 本土雜糧面臨巨大考驗
這幾年不是一直在喊農民自行留種嗎?結果現在又要政府主導育種工作? 請這些推廣者去教豆農怎麼自行留出最適合自己土地的種子不就好了?
說真的育種這麼專業的事,眼看有一堆自稱熱愛土地的小農如此不尊重專業………哈囉,說好的食農教育呢?
真的拜託這些熱愛自己保種的小農團體,關起門來自己玩玩就好了,不要再誤導新農跟民眾好嗎?該傳達的是讓大家知道育種的專業性與重要性,反應給政府知道,讓專業的育種人員發揮長才!好學是好事,但拜託不要以為自己的信仰可以取代專業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