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種計畫連年砍錢 颱風連續亂 大豆產業現斷種危機

近十年來,有毛豆產業這個綠金當火車頭,在全台五十多位的大面積專業豆農努力下,台灣的大豆產業終於逐漸起步,總面積超過2500公頃。眼看現下正一步步揮別日落西山的困境,沒想到莫蘭蒂、梅姬兩個颱風,在半個月內接連來搗亂,造成雲嘉南大豆產地嚴重積水,這一期秋作幾乎全軍覆沒。

雲林東勢的毛豆農黃祈堯,跟幾個農民一起參與永昇冷凍廠的契作計畫,他們的耕種面積超過40公頃。他說,「本來期望至少還有一半可以收成,現在看起來,全部去了了!」而在台南善化契作面積有兩百多公頃的蘇建鈞團隊,看著被雨水滅頂的大豆田(以黃豆、黑豆為主),只能苦笑著說,「我的黃豆GG了,拜拜!」

高雄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周國隆表示,因為每年春作與秋作的種子,大都來自於前一年秋作的收成,如果今年秋作嚴重歉收,要擔心的不只是今年的損失,更可怕的,是明年的豆農將無種可種。

周國隆強調,政府要推動雜糧復耕很好,可是育種工作一定要跟上。他從民國90年開始投入毛豆育種工作,好不容易小有成績,可是育種計畫的經費卻年年被砍。他說,「每年都被砍10%,砍個五、六年,什麼資源都沒有了。至於其他雜糧的育種,那就更不用說了!」

%e5%89%9b%e7%99%bc%e8%8a%bd%e7%9a%84%e9%ab%98%e9%9b%8412%e8%99%9f%ef%bc%8c%e9%a0%90%e8%a8%88%e6%94%b6%e6%88%90%e5%be%8c%e5%b0%87%e6%98%af%e4%be%86%e5%b9%b4%e6%98%a5%e4%bd%9c%e8%88%87%e7%a7%8b%e4%bd%9c
剛發芽的高雄12號,預計收成後將是來年春作與秋作的種子,可是經梅姬颱風侵襲,已經沒有長大成株開花結莢的機會了(攝影/李慧宜)

莫蘭蒂重創 梅姬再傷 雲嘉南毛豆全泡湯

九月二十八號這一天的中午,梅姬颱風帶來的西南氣流,依然在南台灣發威,強風中不斷下著大雨。農民的心,碎了。

在雲林縣東勢鄉,一個四十出頭的農民,穿著藍白拖,兩隻手撐著一把五百萬彩虹大雨傘,冒著風雨在田邊來回踱步,他是入選農委會第一屆百大青農的黃祈堯。

黃祈堯是農二代,之前在科技業服務,101年返鄉接下父親的農事工作,一肩挑起家族的傳統家業。跟往年一樣,黃祈堯在今年的秋作,以雜糧為主,包含13公頃的毛豆、1公頃的硬質玉米、3分地的落花生,還有一些少許的洋蔥。可是他萬萬沒想到,九月中以後陸續襲台的兩個颱風,幾乎收光了他的收成。

跟著黃祈堯走近高雄9號和高雄11號的毛豆田邊,景況慘不忍睹。正值開花期的毛豆葉,幾乎片片焦黑下垂,甚至有些還泡在水裡面,糟糕的是西南氣流的強降雨,把畦上泥土都沖刷下來,導致毛豆根系裸露在外。更讓黃祈堯心急的,是直到9月29號凌晨,大雨依然不止。黃祈堯說,「從早到晚,滴滴答答一整夜、一整天,怕是田裡的積水退不了。再繼續泡下去,我看農民都不用擔心了,因為全都掛了!」

%e9%9b%b2%e5%98%89%e5%8d%97%e9%9b%9c%e7%b3%a7%e5%b9%be%e4%b9%8e%e6%bb%85%e9%a0%82%ef%bc%8c%e8%be%b2%e6%b0%91%e6%9d%9f%e6%89%8b%e7%84%a1%e7%ad%96%e3%80%82-2
雲嘉南雜糧幾乎滅頂,農民束手無策(攝影/李慧宜)
%e8%a3%b8%e9%9c%b2%e5%9c%a8%e5%a4%96%e6%b8%85%e6%99%b0%e5%8f%af%e8%a6%8b%e7%9a%84%e5%a4%a7%e8%b1%86%e6%a0%b9%e7%98%a4%e8%8f%8c%e3%80%82
裸露在外清晰可見的大豆根瘤(攝影/李慧宜)

不只黃祈堯,跟他一起與永昇冷凍場合作契作的農戶們,個個也都是受災戶,光是東勢鄉,他們的總面積是40公頃,其他包含同是雲林縣的褒忠鄉140公頃,加上嘉義縣六腳鄉的20公頃,就他所知光是永昇冷凍場契作的毛豆田面積,損失絕對超過兩百公頃,被颱風掃掉的收成金額上看1500萬。

高雄農改場副研究員周國隆素有毛豆王子的稱號,他看到雲嘉南各地農民回報的田間農損,直說「這些毛豆很難救回來了!因為毛豆是短期作物,生長時間本來就短,遇到這樣的天災受損,要再恢復沒那麼簡單!」

收成損失一時之痛 斷種危機讓人憂心

除了毛豆之外,黃豆、黑豆這些大豆田,也相同損失慘重!走到曾文溪左側堤防往南一望,台南市善化區的大豆田,盡成水鄉澤國,一片汪洋。豆農蘇建鈞說,「我的田不見了,變魚池了!妳有沒有看到?那三根電線桿旁邊,就是我的黃豆田。」

三十歲的蘇建鈞,跟八戶農家共組一個生產團隊,他們跟多家豆類食品加工廠契作黃豆和黑豆,黃豆品種以高雄選10號、台南10號和金珠為主,黑豆品種以台南3號、台南5號為主,105年秋作的總面積有兩百多公頃,可是現在全都泡在水裡。

蘇建鈞說,用「矇住眼睛的算法」來計算,不含土地租金,這次秋作的大豆田,大家的損失是300萬到350萬,如果把土地租金算進去,損失則提高到575萬。還好有將近一百公頃還沒有種,所以只需要算已經種下的130公頃收成損失,統計出來是880萬。

%e8%be%b2%e7%94%b0%e6%88%90%e6%b1%aa%e6%b4%8b%ef%bc%8c%e8%be%b2%e6%b0%91%e8%98%87%e5%bb%ba%e9%88%9e%e5%8f%aa%e8%83%bd%e7%94%a8%e9%9b%bb%e7%b7%9a%e6%9d%86%e4%be%86%e7%a2%ba%e8%aa%8d%e7%94%b0%e5%8d%80
農田成汪洋,農民蘇建鈞只能用電線杆來確認田區位置(攝影/李慧宜)

可是最讓周國隆擔心的,不只是農民這一期秋作的損失,更嚴重的問題還在後頭。他說,全台各地的春作,大多是在1月到3月種下,5月到7月收成,可是因為採收期容易遇到梅雨季,所以春作通常不會拿來當作來年的種子,而秋作採收集中在旱季,收成品質較好適合當作種子,其中有八成產地集中在雲嘉南地區。

周國隆解釋,黃豆豆種在採收後,只要給予穩定適當的冷藏環境,兩年內的發芽率都還有85%,因此,一般來說,越新鮮的豆種品質越好、發芽率越高。而這些採種工作都集中在全台灣五十多位的專業豆農的手上,豆農會把收成中品質最好的兩成,留下來當作隔年春作和秋作的豆種。「可是現在雲嘉南的大豆淹成一片,不要說收成了,明年的豆種打哪兒來都不知道!」

根據豆農們私下表示,農糧署已經在詢問豆種的問題。可是周國隆說,「問了也沒有用,就算農民手上還有部分豆種,農民也不見得願意釋出。農民不釋出有他的道理,自己重種都不夠用了,而且就算要重種,也必須要等收成後才能釋出庫存的豆種。」

農民:氣候極端危機 育種一定要加速 

面對如此嚴重的全面性災害,黃祈堯希望由政府出面輔導雲嘉南地區的計劃性復耕工作,不要只是讓農民拿補助,然後任其毫無計劃的種植。他強調,未來幾個月農作物價格勢必高漲,但是這是天災,農民只能盡人事。

另外,最重要的保種問題,還是要解決,毛豆種子應該可以由各家毛豆冷凍廠自行處理,可是其他雜糧真的需要由政府出面主導,畢竟這是糧食安全的問題,不能等閒視之。

蘇建鈞表示,氣候越來越難以預測,極端的旱季、破紀錄的強降雨,幾乎每年都會來一次。他認為,現在有越來越多廠商,願意使用國產黃豆來製作加工品,如果國產黃豆的產量,因為氣候變化一直無法穩定下來,絕對會影響加工廠對國產黃豆的信心。

他進一步說明,「我自己學的是材料與光電,我可以理解,工業的基礎是材料,而農業的基礎是育種。育種奠定了產業的基礎。政府需要更加支持育種家,提供更多資金與人力資源,你看看,政府說要推雜糧復耕、大豆復耕,現在卻只有高雄農改場和台南農改場在支撐。」

蘇建鈞強調,「如果品種改良或育種工作,無法跟上氣候變化的速度,農民再怎麼努力種也沒有用!因為氣候越來越極端,排水溝再怎麼挖也有限、也沒有用!」

%e6%9b%be%e6%96%87%e6%ba%aa%e5%b7%a6%e5%b2%b8%e5%a0%a4%e9%98%b2%e7%9a%84%e5%8d%97%e5%81%b4%ef%bc%8c%e5%8f%b0%e5%8d%97%e5%96%84%e5%8c%96%e7%9a%84%e5%a4%a7%e8%b1%86%e7%94%b0%ef%bc%8c%e7%9b%a1%e6%88%90
曾文溪左岸堤防的南側,台南善化的大豆田,盡成汪洋(攝影/李慧宜)

周國隆:連毛豆育種計畫都連年砍錢 何況其他雜糧? 

自從民國七十年代,美國黃豆大量傾銷台灣後,台灣的大豆產業一夕崩盤,原本五十年代還有六萬公頃種植面積,一路下滑不到一千公頃。周國隆努力了十六年的毛豆育種工作,跟許多毛豆農共同創造了外銷日本一年24億的產值,是台灣農業的綠金,也是大豆育種工作還沒有全斷的原因。

可是周國隆感觸很深,「連我們的育種計畫經費,每年都被砍10%,砍個五、六年,什麼資源都沒有了。至於其他雜糧的育種,那就更不用說了!」

周國隆說,一個完整的育種計畫,至少需要十年才能完成,可是如果缺乏政府支持,一、兩年就能毀掉前人的努力。現在社會民眾逐漸認識國產黃豆,也越來越理解基改黃豆的問題,雜糧復耕計畫,需要長期而穩定的力量。「豆種的育種是產業基礎,要繼續維持下去」

延伸閱讀:

胖颱梅姬瘦了農友 全台農損10億 南部害了了 大豆復耕種子都不夠

大雨破台南60年記錄 本土雜糧面臨巨大考驗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