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牡蠣都要進口!水試所推人工繁殖 嘗試拉回產量

牡蠣是台灣重要經濟貝類,近五年來產值達到54億元,是養殖貝類中產值最高的,但近年台灣牡蠣產量下跌很多,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所長陳君如表示,或許因為水域飄沙限縮附苗場面積,也可能受颱風天災衝擊,五年前牡蠣帶殼產量還有21萬噸,到了前年,只剩下14萬噸左右;現在台灣每年都要向國外進口3、4千噸的牡蠣。

為了讓牡蠣產量穩定,水試所打算推廣「牡蠣人工苗」,現階段先讓牡蠣苗在人工繁殖場附苗,再移往外海放養;再看日後有沒有機會發展成「完全」在人工繁殖場養殖。

牡蠣看天吃飯 近年收穫不高

目前台灣養殖牡蠣主要還是以自然苗為主,附苗、養殖工作全在外海自然附苗養殖場進行,每年九月中旬、十月附苗放養,到了隔年三、四月採收,牡蠣的養分來源也全靠外海的天然浮藻,但就是要看天吃飯。

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戴仁祥也指出,現在天然苗養殖最大的困境在於「附苗時間很難掌握」,水域環境狀況年年都在變,每年適合放苗的時間也不盡相同,「早放苗、晚放苗,只要附苗時間不對,都是嘸采工!」

「現在全世界養殖牡蠣幾乎都是以人工苗。」陳君如表示,人工苗養殖主要在魚塭或避風處等適當地點附苗,待颱風季過後,再將牡蠣苗放到外海養殖場,「不僅全年都能供苗,也比較能控制附苗情況。」

戴仁祥更進一步解釋目前打算推動的人工苗養殖法:先將牡蠣殼平放在人工養殖場附苗,待適合放養至外海時,再串起牡蠣苗養殖,「這樣一來,附苗成功率提升了,牡蠣苗也比較不會受水域環境影響。」

%e6%b0%b4%e8%a9%a6%e6%89%80%e6%89%93%e7%ae%97%e6%8e%a8%e5%8b%95%e7%89%a1%e8%a0%a3%e4%ba%ba%e5%b7%a5%e8%8b%97%ef%bc%88%e6%94%9d%e5%bd%b1%2f%e8%b3%b4%e9%83%81%e8%96%87%ef%bc%89
水試所打算推動牡蠣人工苗(攝影/賴郁薇)

改人工苗 農友:需技術輔導

其實水試所已經不只一次喊出推動「人工牡蠣苗」,但礙於設備、人員操作費用成本,人工牡蠣苗一直難推廣到養殖戶。

戴仁祥表示,以一串十八顆牡蠣的牡蠣串來說,天然苗的養殖成本大約是18元,但人工苗養殖成本往往要到30元,成本一高,人工苗就難推動;陳君如更指出,雖然這幾年牡蠣產量下滑,但產值卻是在提升,「或許養殖戶覺得整體收入沒影響,而沒有投入人工苗的動機。」

「要做人工苗也不是不可能。」完全在外海養殖牡蠣苗的蚵農戴正義表示,但應該要有相關的配套輔導措施,畢竟養殖人工苗真的需要投入一定的技術、資本,「之前聽過有蚵農在人工養殖場養,但不知道技術上哪裡出了問題,蚵仔據說都沒長出來。」若沒有相關配套措施,不敢貿然人工養殖。

「這幾年也是有養殖戶在人工養殖場養牡蠣啦!」戴正義解釋,但不是附好苗才放養到外海,而是在外海附苗後,養一段時間後再帶回人工養殖場育肥,「因為有時候在外海,牡蠣不知為何就是長不大,但帶回人工養殖場餵飼料後,牡蠣又開始長了!」

雖然牡蠣人工苗還有待推廣,但戴仁祥表示,人工苗或許會是台灣發展牡蠣的新契機。

戴仁祥解釋,若未來牡蠣苗從附苗到採收工作都在人工養殖場管理,不僅牡蠣受平蟲、扁蟲、蚵螺等牡蠣天敵危害的機率能降低,甚至還可以餵養omega-3、有機鋅等飼料,或許能養出不同風味的牡蠣。

1-f5042
牡蠣是台灣重要水產(攝影/Alittle)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