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台灣碰上十年大旱,這兩年颱風卻一個比一個強,氣候變遷讓旱澇交替更加頻繁,農業能如何調適?在花蓮壽豐鄉經營有機農場的吳水雲認為,關鍵是「讓土壤留住水。」
吳水雲實踐BD農法 保水也省水
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日前舉辦「農業水資源重要課題研析」專家座談會,邀請吳水雲分享四年來實踐生機互動農法(Bio-Dynamic Agriculture,簡稱BD農法)的心得,這套農法能省水、保水,施肥量也可大幅減少。
吳水雲說,現代農耕方式無法讓土壤保水,因為用曳引機翻耕土地最多30公分深,30公分深以下土壤會因曳引機的運作而被壓實,形成「犁底層」,犁底層幾乎和水泥地一樣硬,雨水自然很難滲透下去,都從表面逕流掉,惡性循環下,缺水狀況越來越嚴重。
想讓土壤留住水?吳水雲指出,「得打破犁底層,」他採行的BD農法用深耕的方式,在一期稻收割後、輪作綠肥前,先把傳統的犁底層打破,「用深耕犁可深耕70公分深,再加上土壤裂隙自然裂開可到一米深,就能留住更多的雨水。」
光合作用農場主人吳水雲。(圖片提供/光合作用農場)
深耕後,吳水雲盡量在田區撒下20種綠肥作物,有豆科、也有禾本科。他說,禾本科根系長、往下扎可到一米深,豆科根雖短,但可行很好的光合作用,從空氣中固氮,下一輪種地瓜、南瓜,甚至收成後種水稻都不用施肥了,因為土壤的腐植質含量會因為這套農法的運行而大幅增加。
吳水雲不只讓土壤留住水,還省下不少水,他解釋,「傳統水田是放水整地,用水量很大,整完後都排掉,我隨澳洲做法,採旱地整地,插秧後才放水,直到收割前才放乾,全程只用一次水,大概能比傳統慣行田少用一半的水量。」

盧虎生:放下成見思考新耕作方法
曾任農委會科技處處長、現任台大農藝系特聘教授盧虎生說,當時到吳的農場參觀時曾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直到回家仔細研究BD農法發現其有很厚實的科學基礎,在世界上已運行70、80年,台灣或許該多open mind(放下成見)一點,思考如何運用新方法和科技解決缺水問題,學習跑在災害的前面,例如這套BD農法只適用砂質土,那黏土壤能怎麼做呢?
吳水雲則說,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農民要有自覺,自主思考如何永續經營;守護宜蘭工作坊李玉菁也說,她觀察許多農民為便於管理,蓄水時總是大水進、大水出,且用完直接從排水溝排掉,導致下游沒水,只好要求源頭釋放更多的水源,因此農民思維若沒跟著變化,現行用水會有許多浪費的狀況。
「不過也不能單只檢討水田用水量,」李玉菁說,現行和水利會申請灌溉系統,水利會規定需建置3噸大的水槽才能補助,但她只想多一些些水補充就好,這樣的規定只會讓農民變相把水槽蓋大。
-660x446.jpg)
農田水利會:需鬆動固有邏輯
桃園區農改場作物改良課長林孟輝則指出,其實農改場有一套各種農作物的「最適灌溉量建議」,當放到建議水量後,就不要再放水。但這套建議模式始終無法和水利會的放水系統搭在一起,水利會多半七天放一次水,農民因預期心理會把水蓄滿,導致用水量過多,若水利會能從天數管理改成水量管理,缺水的問題就能得到緩解。
桃園農田水利會灌溉股長原道安表示,其實水利會放水是採水量管理模式,但通常第一次放,下游農田不見得能收到水,因此七天後再放是為了補足下游農田的所需水量。
原道安說,再加上每年平均降雨量會有變化,很難完全依照農改場建議的原則去操作,而且桃園轄區有2萬公頃面積的水田,但實際管理人數不到百人,平均一人要管200公頃的面積,同時還有圳路、水閘門、埤塘等管理工作,管理量很大,人力缺乏也是一大頭痛問題。再加上老農種一輩子已有自身一套用水模式,如何鬆動需多加思考。
農委會農田水利處灌溉管理科代表則提到,水資源的使用應該做分區探討,例如東部砂質土具有先天條件可打破犁底層來吸收更多地下水,但西部沒有這樣的條件,需做更多的討論。
新聞小辭典 BD農法:
1924年由有機農業組織DEMETER創立,致力推廣的有機農法,此農法主張把動植物、生態環境、地球運行與星辰變化,視為一個活的有機體,倡導不污染環境,回歸自然、恢復土壤活力的一種有機農法。
深耕70公分種水稻,這是奇談。
插秧,採收需要機械,70公分沒有機器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