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藥材天麻 台灣突破培植 產值上看兩億

天麻,是極有潛力的中藥材,食來無味,卻能夠穩定人體神經系統,不僅能夠作為藥材,還能入菜作為食補,市場規模上看兩億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昨(17)日公開種麻培植技術,希望能搶下天麻商機。

天麻舒緩神經系統

藥膳進補經常使用的藥材──天麻,有助於舒緩神經系統、改善失眠、頭痛,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被記載在《神農本草經》中;而在《本草綱目》中,也提到天麻氣味辛、溫、無毒,主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癱患不隨、虛眩頭痛等症。

天麻常被使用於藥膳燉湯,台灣雖然有原生種天麻,但大多生長在高海拔山區,鮮少人知道野生天麻究竟在哪裡。

被問及台灣有多少人在種天麻,桃園農改場人員默默用手比了個「零」,「台灣天麻之所以難發展,主要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種麻、菌種。」桃園農改場副研究員葉志新解說。

台灣天麻產量近乎於零,但藥膳市場又有天麻需求,因此每年台灣都要從中國大陸進口6萬5千公斤的天麻,每公斤價格更上看2000元,來自四川的「川天麻」每公斤甚至可能達到3600元。

「但來自中國大陸的天麻常常會有農藥、燻硫、重金屬殘留疑慮。」中醫師、廚師紛紛表示,要做藥材、食材最需要「安心」,必須排除食用風險,因此很希望能使用「來自台灣的天麻」。

%e6%a1%83%e5%9c%92%e5%8d%80%e8%be%b2%e6%94%b9%e5%a0%b4%e5%85%a7%e6%a0%bd%e5%9f%b9%e7%9a%84%e5%a4%a9%e9%ba%bb%ef%bc%88%e6%a1%83%e5%9c%92%e8%be%b2%e6%94%b9%e5%a0%b4%e6%8f%90%e4%be%9b%ef%bc%89-1
桃園區農改場內栽培的天麻(桃園農改場提供)

天麻以菌種環控培植 質量俱佳 

但天麻到底要怎麼種?天麻需要「種麻」、「菌種」才能進一步培育「種球」, 而目前中國大陸是以「種子播種」的方式栽培天麻,天麻塊莖會在每年四、五月開花,七、八月結花莢,待花莢內的種子成熟便能埋進土裡播種,等到隔年二月就能生出天麻。

「但利用種子播種,遺傳背景會被分離。」葉志新表示,這種作法易使品質不穩定,因此台灣若要發展天麻產業,應該從「組織培養」出發,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歷時十年研究,終於有了初步成果。

葉志新進一步解釋,目前農改場已經培育出優良品系的種麻,與「蜜環菌」菌種共生,在低於攝氏25度的環控設施內栽培,大約六至八個月後就能採收。

「在環控條件下栽培的天麻,其天麻素、天麻苷等機能成分含量甚至比雲南、貴州產的天麻還要高。」葉志新強調,尤其是天麻素,甚至能比貴州、雲南天麻高出兩、三倍。

%e5%9f%b9%e9%a4%8a%e6%96%bc%e6%9c%a8%e6%9d%90%e4%b8%8a%e4%b9%8b%e8%9c%9c%e7%92%b0%e8%8f%8c%e8%8f%8c%e7%b4%a2%ef%bc%8c%e5%a4%a9%e9%ba%bb%e7%94%9f%e9%95%b7%e6%89%80%e9%9c%80%e9%a4%8a%e5%88%86%e9%9c%80
培養於木材上之蜜環菌菌索,天麻生長所需養分需由蜜環菌共生提供(桃園農改場提供)
%e7%84%a1%e8%8f%8c%e5%9f%b9%e9%a4%8a%e4%b9%8b%e5%a4%a9%e9%ba%bb%e6%8e%a5%e7%a8%ae%e8%9c%9c%e7%92%b0%e8%8f%8c%e5%be%8c%e5%8f%af%e4%be%9b%e7%82%ba%e6%a0%bd%e5%9f%b9%e4%b9%8b%e7%a8%ae%e9%ba%bb%ef%bc%88
無菌培養之天麻接種蜜環菌後可供為栽培之種麻(桃園農改場提供)

培植天麻,菇農容易上手

目前天麻產業仍在推廣階段,第一步要先有植物工廠承接種球培育工作,才能有足夠的種球發放給農民;而天麻栽植環境類似菇類,葉志新表示,未來可能嘗試將天麻推廣至菇農,比較容易上手。

至於栽種天麻需要多少成本?經過葉志新初步估計,若以三、四坪單位面積來算,環控設備大約需要三十萬,每年電費大約是二、三萬,每公斤的菌種、木材等栽培材料成本大約二、三十元;每年能產出兩百公斤的乾天麻,以市價換算,產值將能達到四十萬元。

%e5%a4%a9%e9%ba%bb%e9%9c%80%e8%a6%81%e7%a8%ae%e9%ba%bb%e3%80%81%e8%8f%8c%e7%a8%ae%ef%bc%8c%e6%89%8d%e8%83%bd%e9%80%b2%e4%b8%80%e6%ad%a5%e5%9f%b9%e8%82%b2%e5%87%ba%e7%a8%ae%e7%90%83%ef%bc%88%e6%94%9d
天麻需要種麻、菌種,才能進一步培育出種球(攝影/賴郁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