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委會統計,受到加入WTO、推動友善農業、合理化施肥及三段式家畜糞尿處理等政策因素影響,農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逐年減緩,從2005年的7274千公噸開始逐步下降,直到2015年已經來到5537千公噸,總計降低24%,雖然農業僅佔整體碳排放的1.9%,但農委會強調,在考量基本糧食生產需求下,將會持續努力,以期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農耕面積少、友善耕作 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
對於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及氧化亞氮(N2O)等溫室氣體排放的減少,農委會企劃處副處長黃振德表示,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自2002年加入WTO後,農業生產受到貿易自由化衝擊,包含耕地面積、農作物生產量及畜禽飼養量等基礎的生產都呈現負成長;此外,近年來推動的政策,如友善耕作、合理化施肥、沼氣發電、改善糞尿處理方式、甚至收購低效率的老舊船隻,在減少溫室氣體上也都頗有貢獻。
至於如何計算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黃振德則解釋,是依據2006年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提供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指南的統計方法(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簡單來說,黃表示數據是經過跨部會和研究單位一起估算出來的,例如養豬或種稻,各是多少生產面積?生產多少的量?又會釋放多少的溫室氣體?每一項都要個別統計,之後再依據IPCC提供的參考係數來計算,當細項出來後再把每一項累加起來,才可得出具體排放量。
學者:農牧混合養殖 少氮素肥料可減少排放
對於近年溫室氣體的減少,台大農藝系榮譽教授郭華仁則提出自身觀察,他表示,以往耕種多使用大量的化學肥料和農藥,這兩者是石油製品,透過一連串工業化手段生產,又得經過進口才能購得,自然就需要耗費大量溫室氣體。
此外,氮素肥料的過量揮灑,也會使得土壤中的微生物生態改變,長久使用下來土壤的有機質會逐漸減少,導致土壤硬化、植物的根自然難穩固,施肥就又要加量,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氮肥更變成氧化亞氮(N2O)跑到空氣中,其造成的增溫效應就是二氧化碳的300倍以上。
因此,郭華仁強調,倚靠根據生態學原理的有機農法,將可以透過自然的生態肥料來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他也鼓勵市面上的有機農場,盡量減少「買肥料」,自己做卡實在。
至於占溫室氣體排放大宗的畜牧業,郭則是建議可以回歸傳統的農牧綜合養殖,農民拿自己種的作物或家庭廢棄物去養禽畜,可以減少飼料的使用;再來,農作物轉換到肉品到市場上販賣,對農家經濟也有好處,否則大量養殖採用化學飼料、又會使得動物在消化過程中排放過量甲烷,溫室氣體將會節節升升。
對於學者的建議,農委會強調,雖然農業佔整體溫室氣體排放的比例低,但在兼具環境生態與農業發展的國際趨勢下,將考量基本的糧食生產需求後,持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