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在山林之間,隨著地勢起伏上下跑跳,放山雞大多在野外生存,卻能從這兩次其他禽類聞之色變的禽流感中豁免,到底牠是天生神力?還是具備某些先天優勢?學者專家分別從生存環境和養殖方式提出分析,找出放山飼養如此獨特的原因。
什麼是放山雞?
到底放山雞是什麼?與土雞有何差別?農委會畜牧處解釋,其實放山雞並不是特定雞種,而是一種養殖方式,各雞隻其實都可以適用放山雞模式,只不過既有的放山雞還是以土雞為大宗;目前現在國內的土雞以紅羽土雞和黑羽土雞為主,兩者加起來就佔了八成左右。
而根據農委會畜牧處初估,全台一年生產一億一千萬隻土雞中,放山雞僅佔百分之一,也就是大約一百萬隻上下,屬於非常少數的族群;領有畜牧登記的部分則是435場。
但如何才能稱作放山雞?依防檢局在前年公布的規定,放山面積必須是禽舍兩倍,且不剪嘴、飼養時間至少14週以上,才可以算得上是放山雞;此外,《畜牧場主要設施設置標準》中也有一定規範,包含放山雞每百隻要有三十至六十平方公尺的生活空間,必須設立禽舍給雞隻休息,飼料桶及水源應該圍網加蓋,避免與野鳥及其排泄物接觸等。
畜牧處:放山雞在深山走跳 與候鳥路線不同 賴秀穗:仍須留意
畜牧處家禽生產科科長李宜謙表示,近年放山雞的飼養模式沒有傳出染病案例,可能是因為放山雞放養的範圍,與候鳥的飛行路徑不太一致,候鳥渡冬時大都停留在沿海的沼澤或水塘休息,但放山雞卻是在深山裡走跳,生存領域不同,多少等同於隔離的效果;此外,他也表示,這種飼養模式下的雞,性格比較兇悍,連兇猛的老鷹和蛇都不敢造次,被病毒感染機會也較低。
「雖然機率低、但也不是沒有可能。」台大獸醫專業學院名譽教授賴秀穗就指出,由於雞隻天性怕黑,晚上通常還是會回到禽舍休息,那時就會呈現像室內養殖一樣群聚的情形,若這時候感染到病毒,還是有可能造成疫情擴大,因此他也提醒業者跟政府,必須加倍注意放山雞的身體狀況。
李淵百:從防疫角度看,土雞放山值得推廣
土雞專家、前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李淵百也針對放山雞的飼養有過研究,他表示其實除了白肉雞這種孱弱的雞種外,其他像是蘆花雞、珍珠雞等各種土雞其實都很適合放山養殖,而低密度的飼養也讓雞隻有地方可以運動,牠們自然就健康、長得也好,因此站在防疫立場上,是十分值得推廣的養殖模式。
在美濃飼養烏骨雞、珍珠雞等放山雞的人字山雞場劉姓雞農指出,放山雞的飼養方式非常貼近自然,空氣清新對雞的支氣管好,野外的大量運動也能提高免疫力,可能是這樣才不會讓雞隻染病,不過這種飼養方式要花費大量時間和人力來照顧雞隻,沒有一定程度的技術很難執行,成本也比一般在室內飼養來得高,像他們平均要養足120天才會讓雞上市,幾乎是白肉雞的四倍之多,高額的成本就是必須要跨過的門檻之一。不過他也強調,「雞隻健康,大家吃的才會安心」。
總覺得如果沒有辦法追蹤所有的放山雞,其實應該沒有辦法比較風險等級,因為也是有很靠近海邊的放山雞,或許也類似大陸也是有在海灘養殖水禽。 畢竟有的病源並非天然長期共存而僅仰賴健康抵禦,而是入侵等同重新彼此適應。
很唬爛,誰跟你說放山雞不會得禽流感?
病毒只要一帶進雞場,一樣死給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