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務農需要勇氣也需要支持─農村願景會議等你來討論

為了探討農業人力發展現狀,臺南市北門社區大學6月24─25日將舉辦「第12屆農村願景會議─農村人力與農業發展」,以下文中提及幾位農民皆參與分享,詳細議程請見文後附錄(請記得要先報名)。

回農帶給農村力量

農業的發展需要很多條件支持,農地與人力是其中最基本的兩樣,只有在其健全的條件基礎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才有可能。農地與人力的變化,是觀察臺灣農業發展很好的角度。以我生活和工作的旗美地區為例,在過去幾十年來,兩者經歷了怎麼樣的變化?

有關農地發展的變化,請參考〈美濃啟示:善待農地是一種文明的選擇〉一文,本文將焦點放在務農人力的變化上。農地一路失守且問題日漸沉痾,令人憂心;務農人力前景看似黯淡,但志願務農者的投入,又讓人對農村願景新生了期待。

老人家拄著竹杖耕田

我們家座落於美濃郊區西側,屋後不到一百公尺即是美濃山系,鄰近金字面山,前面是美濃水圳「獅子頭圳」和大路「福美路」,四周則是農地與農家。水圳和道路幾乎與美濃山平行,沿著美濃山系往西走,是我每日上班的路徑。

途中經過農民劉正尚的幾塊田坵,有的位於路徑上,或在視線範圍內;於是,與正尚伯夫婦的不期而遇,成了生活中的常態。兩年多前的一個下午,大老遠看著他左手拄著竹杖,身揹四公斤重的割草機,右手操控,正在割除農地上的田菁。突兀的畫面勾起了我的好奇之心,原地候著,待他割完後展開詢問。

「仰要怙著竹杖呢?恁呢毋係蓋壞使?」(「為什麼要拄著竹杖呢?這樣不是不方便工作?」)
「腰身矺毋贏了,種了恁多年了。」(「種了這麼多年,身子骨受不了嘍!」)
「仰毋請人割呢?」(「那為什麼不請人割呢?」)
「請人割要蓋多工錢,也冇奈仔好請人。」(「請人割要花很多工錢,也沒有人可以找!」)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正尚伯拄杖割田菁的畫面一直停格在腦海中,同時有個疑問呼應著,「為什麼一個年近八旬,身上有著腰椎職業傷害的農民,仍然必須這樣辛苦地耕作?」

美濃山系往西越過金字面山,家屋前大路到達過溝時,即進入旗山區行政疆界;即使進入旗山,兩側景觀並沒有顯著變化,依舊是山林、農地、農作、農家和農人。然而,上述景觀若放在四十年的時間刻度裡,某種結構性的變化卻呼之欲出。

18697892_1584227354929774_1873955516_o
為便於操作,割草機上綁縛了一根木桿(攝影/張正揚)

中年返鄉務農,做慣行太年輕,做有機太老

四十年來的農地景觀變化,包括:農地由在地農民手中交易出去,在地農民持有比例越來越少;種植作物的農地越來越少,豪華農舍越來越多;過去「水稻/水稻/菸草或雜糧」的三穫結構變成兩穫,第二季大冬禾的稻田景觀,此刻多數正由休耕地取代;儘管種植面積越來越小,但是作物種類正朝向非糧食的蔬果作物發展,反而越來越多。

觀察農業人力的變化,最顯著的有兩點。其一,農民越來少,但是平均年齡越來越高;其二,過去的農民多非自主選擇,今日志願從農者漸增。不過儘管種植作物種類變多,基本上仍然以同樣的慣行農法種植,但最近幾年,開始有一種新的發展。

十幾年前,當時前來旗美社區大學參加有機農法課程,年紀五旬的農民曾啟尚曾在上課時開玩笑,「我去參加農會的農業講習,發現我是最後生的;但是我來社大上有機農業課,發現我是最老的。」中年返鄉務農的啟尚哥,不論是和老農坐在一起,還是和青農站在一起,都顯得獨特。

家人支持、審慎評估很重要

中年返鄉務農,有家庭(族)的拉力也有工作的推力,有大環境因素也有個人意志。同樣是中年返鄉務農的,還有高樹農民陳章信。兩位中農原本在城市裡已有穩定的工作與生活,因為類似的原因而返鄉:年邁雙親需要照顧,家中田業無人管理和承繼。此外還有類似經驗,返鄉初期並非一下子投入成為全職農民,或是慢慢放掉原本手中事業,或是尋求一份過渡期間的差事,如同下水時由淺入深,在過程中評估與決定下一步。

問及務農的心得,也有類似感受。家人支持是重要的支持力量,但兩代之間常常在農法和管理上產生歧見,孤單之感無法避免,此時若有相關農民網絡如課程共學,可以產生很大的交流和支持作用。

再者,農業的收入很不穩定,受到天候、市場等各種外在條件極大影響,農業的作息也不似上班規律,必續跟隨作物種類和生長階段安排,前者在對生產設備的投資,後者在身體勞動的承受上皆須慎重考慮。因此,對於務農必須更明確自己的想法。

18641676_1584227374929772_1173502577_o
社大友善農課程,讓章信選擇了友善農法,讓友善農法的火龍果園成為上課場地(攝影/張正揚)

選擇從農,也是選擇生活

仍在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研究所博士班就讀的林孟姿,很早即決定要走農業實務路線,因為到高雄內門經營皮塔屋有機農場而選修旗美社區大學「小型農業機械保養與改良」課程,與眾多選課農民相識,在課程的交流中受到鼓勵開設了「友善農耕心境界」課程。

對於作物栽培管理,她認為最重要的是,培養觀察與思考的能力,「農民每天面對的是有生命的作物,每天都是變動的過程,必須理解作物的需求是什麼,再給予適當的栽培措施。若不是從作物身上觀察,而是聽別人告訴你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這樣永遠不會有穩定的生產,而且你永遠不知道為什麼作物這次長得好,而下次同樣做法卻長不好。」

對他們而言,從農是一種志願的選擇,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這些人數逐漸增加的志願從農者,他們生氣勃勃地投入,以創造性的作為,為充滿了挑戰的務農事業帶來了發展契機。

附錄─第12屆農村願景會議:農村人力與農業發展

為了探討農業人力發展現狀,臺南市北門社區大學將舉辦「第12屆農村願景會議─農村人力與農業發展」,上述文章提及的三位農民皆參與分享。

農業勞動力關係到國家的農業生產與糧食供應是否穩定,而目前台灣農業勞動力結構反映出發展困境,而如何面對勞動力缺乏,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再者,透過農業勞動結構為出發點,進一步了解農二代、農三代或剛投入農業生產者的經營現況做為視角,衍伸關注目前台灣的農業發展。

在農友支持脈絡的路上,對於未來願意從事農業生產或已投入參與者,是否能有完備的支持網絡形成,在面對農村現況與問題,透過在地農村經驗的分享、農民勞動保障的未來發展想像、青年農友的返鄉支持以及相關制度的探討等面向,以關注目前「農村人力與農業發展」為題,與各界關心台灣農村發展的夥伴們,共尋台灣農村未來願景。

【時間】:2017年6月24日(六)-6月25日(日)
【地點】:台南市南鯤鯓代天府(台南市北門區鯤江里976號)
【主辦單位】:台南市北門社區大學
【合辦單位】:台南市新化社區大學、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美濃愛鄉協進會
【協辦單位】:樂活台灣協會、永續台灣文教基金會、洄稻佳里、宜蘭土拉客實驗農家園、小秧自然農場、台南社區協力農業、幸福良食
議程(更多活動訊息請見網址):

螢幕快照 2017-05-26 下午1.18.52
備註

1 張正揚。2016。〈美濃啟示:善待農地是一種文明選擇〉。《綠主張》月刊149:28-29。https://www.hucc-coop.tw/22046。

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7年5月,163期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