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全/我的農村日常:種稻 學開拖拉庫 順季節做有趣的事

今年是我種植友善耕作的水稻第四年,已經沒有過去幾年的新鮮感,看到水稻抽穗,也沒有衝動要拍張照片PO到臉書上給朋友們看。當然,田裡的工作必然是越來越順手,而今年很幸運的是,田裡的雜草目前還沒有長出幾根,所以,我在五月中就可以抽空跑去學習開大貨車,6月中竟然考上駕照了!

開大型車輛是我從小的一個夢想,沒想到居然有機會實現。去年,教我曳引機的師父阿興要我去考這個駕照,因為這樣,我才能幫他開那台八噸重的大貨車,載著曳引機去幫農夫們耕田。否則,依現在的狀況,我要去耕田都需要由他開大貨車載曳引機,是有很多的不方便。

只是,去年我的務農狀態還不穩定,所以考駕照的事我就拖著了。今年春耕,阿興師父再度提起這事,還加碼說他要幫我出一半的學費。在師父的催促下,以及今年春耕的順利,蠢蠢欲動的我終於踏出了這一步。

19047277_1347195198668980_1682601795_o

第一次走進大型車輛的駕訓班,你會看到非常有趣的畫面。有幾輛大貨車、幾輛大客車在訓練場裡個自慢慢地移動,有的在走S型,有的在倒車入庫,跟小汽車的駕駛訓練大同小異,只是車子尺度大很多。這些教練車外觀看起來都破破舊舊的,但性能大抵都還不錯,反正是訓練新手用的。最特別的是,車內有兩個同步的駕駛盤,動一個,另一個會跟著動,只是我的教練從來沒有用這個來教我。

一開始坐上那台編號71黃色大貨車駕駛座的時候,非常興奮也非常緊張,那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操作原理跟小汽車一樣,但有些操作方法是不一樣的,特別是手刹車。那是一個帶有氣壓的按鈕,按下去,車子就刹住了。我在小汽車裡沒看過這樣的設計。而坐在駕駛座上與地面的那種較高卻又更直接的距離感,感覺眼前就是地面,很新鮮的感覺。

三個多星期來,我就經常開著這台大貨車,在教練場裡順著考試的路線,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終於在前天考上了駕照!

19047208_1347195205335646_1919399409_o

友善農耕,是一種生活方式與態度,學開大貨車也是

這幾年,很多人都很關注,友善耕作是什麼?在最淺顯易的層面上,友善耕作就是不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的一種農耕方法,但是,對我而言,它是從思維到田裡實作,仍至於日常生活,都是企圖超越傳統工業化農業的另一種生活方式與態度。就像學習開大貨車,它就是我在宜蘭農村從事友善耕作必須面對的日常課題。

學開大貨車是為了載曳引機,學開曳引機是因為我們的田沒有代耕業者願意來幫忙,為什麼代耕業者不幫我們,一方面因為我們這些新進場的農夫可以拿到的田,都是別人挑剩的,有的是有湧泉的湳田、有的石頭多,有的面積小、有的不方整,都不利大型機具操作,同時,也因為我們是新手,剛開始田都管理不好,代耕業者懶得跟我們耗,所以只好想辦法自己學。還好遇到阿興師父,願意跟我們玩,我才有機會從友善耕作開始,一路來到大貨車的駕訓場。

攝影/宋松齡
攝影/宋松齡

跟著四季循環,生火做蘿蔔糕,調整生活方式

其實,五年多來,我從都市進入農村的生活,大抵就是循著這樣的方式展開的。剛開始的生活很單純,就是種植水稻。但也因為水稻,我的生活開始有了四季的循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接著開始種一些蔬菜,但僅能少量的種,自己吃。因為種多了,在勞動時間的分配上,特別在春季會與水稻耕作衝突,同時,在銷售與出貨上,都有不同於水稻的挑戰。不過,隨著自己在農村裡生活,傳統農村的各種資源,也會吸引我們投入,進而調整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去年八月,我很幸運地租到了一間傳統的竹圍農舍,它就像一個時光隧道機,正逐漸地把我拉進三、四十年前,宜蘭的農村生活。這農舍第一個最吸引我的就是廚房裡的那個大灶。我很喜歡生火,去年又種了可以做蘿蔔糕的再來米,因此,今年初找了一些有興趣的夥伴,在家裡用大灶煮水,蒸起蘿蔔糕。今年五月中,想要去化大量堆在院子裡的廢竹子以及仍持續會生產出來的竹材,我開始用大灶煮洗澡水洗澡。其實我發現我洗澡所需要的熱水並不多,從起火到水夠熱,大概只需要廿分鐘左右。

過農村的生活,做有趣的事

這農舍還有一個現成的雞舍,這是我會想租下這棟農舍的一個重要原因。去年我租下這棟農舍後,不到一個月就開始了我的養雞人生。我從沒養過雞,更沒想過我會養雞。會想養雞其實是受到夥伴們的影響。有些夥伴一來農村沒多久,就開始養雞。他們養雞給我的感覺,就好像來農村就是要養雞,理所當然。因此,現在,我的雞舍裡也有了六隻母雞、四隻公雞,還有已經養了三個星期的九隻小雞。

過去兩個月,母雞們開始下蛋,而為了消化這些雞蛋,我開始每天早上自己準備早餐,至少是自己種的米煮的稀飯,以及兩顆荷包蛋。但是這些母雞平均每天下四顆蛋,因此,多的蛋就拿去當禮物送,等到每天再生多一點,就拿去我們的直賣所賣吧。

19095822_1347195365335630_1276224019_o

而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的電鍋裡正在燉雞湯。不要懷疑,那是我用自己養的雞,自己料理的。從雞舍到電鍋,距離只有十公尺,時間大概是三小時,感覺很新鮮,吃起來也特別有滋味。

其實,在我們這裡,夥伴們很多都過著很有意思的農村生活。大家從友善耕作開始,種水稻、蔬菜、養雞、養蜜蜂、自己做麵包、自己修房子;夏天做豆腐乳、醬菜,冬天燻肉…等,還有人認真地在做農村報導、農村廣播、農田裡的科學研究、農業科技應用。順著節氣走,在適當的地點、空間,做可以做或該做的,有趣的事,這就是我的,也是我們這些友善小農,現在在宜蘭的農村生活。

19047309_1347195348668965_991006886_o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