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新農上路】看見鄉村,農業勞務特殊性

引子

有個朋友在缺工,問我找人,他說他要找的是有衝力的幹將,問我可不可以幫他注意一下?

這位朋友老兄是種高麗菜的,大概種了二十甲,他種植高麗菜四天噴一次藥,一周補一次肥,而當需要定植、採收的時候,對人力的需求非常的大,所以他其實願意用「不錯的價格」來請人,具體是 一天1200元 /或者 200元/小時,有時甚至更高,而且還附點心、涼水,看起來似乎條件很不錯,那為什麼還要敲鑼打鼓、四處找人呢?

首先我們理解朋友口中「有衝力的幹將」,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從定植來理解,一分地約可以種植3500株高麗菜(中部),朋友一個種植批次大多以五分、一甲地為一個單位,也就是17,500~35,000株的高麗菜苗,工班就是八個年過七十的千歲團,一個下午四小時,平均溫度三十度以上,他們可以種完17,500顆苗;這樣可能比較不好理解,具體來說是在五千平方米的範圍中,在不休息的狀況下,平均每個人要種2.200顆苗,而且必須彎下腰以9顆/分鐘速率進行,持續四個小時,不能間斷。

你能做得到,就是有力的幹將。

噴藥方面來說,一組藥有3~4種殺蟲劑(有機磷劑、除蟲菊精、類尼古丁、氯離子通道),一至兩種殺菌劑,一組3個人,小貨車載者,從晚上6點做到凌晨12點,以效率來說至少一組人可以噴兩甲,狠一點的甚至可以噴三~四甲;這樣說可能不夠寫實,具體來說是這個樣子「天昏地暗的晚上、蟲蛇滿布,颳起的晚風會讓藥劑四處飛散,然後在有機磷劑獨特的臭味中、在胺基甲酸鹽類特有的中毒風險中、在類尼古丁類鮮豔湛藍的溶液中,頂者頭燈、穿者雨鞋、帶者悶熱的口罩,噴完兩萬~四萬平方米的高麗菜。」

如果你能做到,恭喜你,算是個幹將

很多人其實一直在說農業應該要自動化,事實上自動化已經普遍存在於各大農業工班系統中了,但還是離不開人因操作。

施肥也很簡單,手持式施肥機,滿載背起來重量約25公斤,一分地大概三桶,基礎一天要做一甲地,一甲地大概三十桶,根據筆者粗略的估計,大約是背者25公斤的肥料桶,頂者豔陽,行走八公里的距離,這還不算有時要往返補肥、搬肥的過程。

如果你能做到,恭喜你,算是個幹將。

採收也很簡單,就說貨物上車就好,凌晨十二點開始,20kg裝的高麗菜箱子,兩個人,三個小時內要貼四百箱上貨車。

如果你能做到,恭喜你,算是個幹將。

有衝勁的幹將與無敵鐵金剛

總的來說,農業工作最怕的就是拖延,需要短時間、密集的工作量,快速完成;

農村產業,不同作物,工作性質多少都類似這種模式,我終於理解了「有衝力的幹將」是什麼意思了,「長期的重複、固定(姿勢)的工作」、「短時間做高密度、高強度的工作」、並且是處於比較嚴峻的環境中,大田裡是日曬雨打、溫室裡是高溫高濕、甚至植物工廠,比如菇菌產業的菌培場,那裏面是冷的你不要不要的(甚至會凍傷),而如果還是慣行的生產模式,還多多少少還帶有化學污染的風險;

而能夠負荷這種工作內容的人,就是我朋友老哥口中的『有衝勁的幹將』。

有衝勁(凍逃)的幹將才能在農業中生存,朋友老哥這樣說者。

朋友老哥是求才若渴,可惜的是,由於本人交友圈狹窄,我只能很誠懇的推薦了無敵鐵金剛給他。

『農村』 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農村生活時,筆者有一個深刻的體驗,農業有些工作,以噴藥來說,農村的子弟,從極小的時候就跟者父祖輩在每天在做,對他們來說那是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情,他們已經可以很熟練的地操作這些流程,就如吃飯喝水一樣,烈日曝曬、超時工作、渾身農藥、泥濘滿身,對農村子弟來說,家常便飯而已。

農村勞動者為什麼可以忍受這樣的勞動環境?主要在於,農業某些時候,能賺取的本益比真的高到嚇死人,是個賺「菜金」的概念;又或者,農業工作的特性,做的時候辛苦,但閒餘的時間也不少,抱持一個「賺自由」的觀念;賺產銷失調之大錢、賺農閒之自由,這樣的模式,普遍存在於筆者周邊的環境之中。當然也不是全然如此,其實有的朋友,抱持者退休養老、賺健康的模式,這姑且掠過不論。

不論是為了賺錢、賺閒、賺自由,基本上,新興農法對於這些群體的吸引力都不高,為什麼呢?以有機農業來說,對已經硬得不得了的農業工作來說,從事有機農業只能有兩種選擇,一種就是把工作量直接加三倍、產量直接減四成、第二種就是騙人,偽造文件、鑽漏洞、以次充好、以消退充有機。

這樣經營的模式已經不符合農村勞動的本質,也就是這個模式最終的結果是「你要做真的,沒賺錢也沒賺閒」、「有些規定,反正作假的,驗證公司也抓不到」,所以這些實際推展開來,它的公信力,連實際從事農業的人都半信半疑,這怎麼能取信於大眾?

這是一個根本面上的問題。

農村子弟負擔起了整個農業生產的主力,他們熟練於傳統農業工作、手上有地、熟悉地方,他們習慣於農村生活,這一切讓我們可以這樣下結論,這些人,其實是組成台灣農業的基礎,他們的待遇與環境如果不能保障,溫飽後而知榮辱,進而改善整體素質水準,期待台灣農業產業升級,似乎是有點困難的。

這個問題不再於年齡、不再於體力、不再於知識、不再於林林總總的理念,而是整體環境,迫使他們主觀上不願意、客觀上不可能去搞產業升級。

關於勞動保障

缺工這回事,其中的內涵到底是什麼,我們真的需要認真的去思考。

勞基法的立法目的就是要保障勞工最基本的權利,可農業的種種工作,常常沒辦法保障從業人員的基本權利,過往 只能透過家庭經營制度來消化這些問題,關於解決勞動力的問題,學界喊機械化、業界則認為應該引進外勞、農方則是要把新血與過剩的勞動力,引進農業,在筆者看來,其實根本問題是一樣的,就是我們的生產模式需要轉型、或者是升級。

目前來說,我國農業主要還是依靠人力來解決問題,而現時多數的從業人員根本沒有職災保險、而他們的工作多數也不會有教育訓練,不論是關於安全性、法規遵從性、或者是有效性的訓練,都沒有,那就更遑論符合性的問題了;而他們在田間工作的時候,也少見有完整的保護措施,常常直接裸露在風險之中,而這樣的工作明顯缺乏吸引力。

(1)

(引用自「農天下」臉書專頁)

一位農友在FB上寫下這樣的心聲,說明了不論是受雇者、僱用人之間,都缺乏了對農業「工作內容」與「工作保障」的共同認知。人與人之間常常需要合作完成一項工作,而「雇傭」是一種比較簡單的合作關係,比起合夥、股東、異業結盟來說「雇傭」算是很簡單的模式,但連這樣簡單的模式,在農業裡,都比較不成熟。

更進一步說明問題,農村勞動力的引入,困境在於三點,A、農村的工作很硬,是短時間高強度的工作,沒辦法拖拖拉拉。B、勞動條件不佳。C、不論是聘人的人,還是被聘的人,心理對於「聘用」這個關係理解都還比較粗淺而原始,一般企業聘用22K,事實上他只付出了22K嗎?不是的,事實上還包括勞保、健保、甚至額外加保的勞工意外險,而這些額外的成本,事實上農業的雇用關係是不存在的。

農村生活名符其實是自由業,勞工今天承包了噴兩甲農藥的工作,手腳要是俐落一些,半天就噴完了,剩下時間就全是自己的,可以跟朋友小酌泡茶,半天的工作,就拿到1500~2000元的現金,似乎是很好賺,並且買賣雙方都很滿意;

但事實上,缺乏防護措施所帶來的後遺症、發生意外的風險、如沒有農保,個人還負擔了年金與健保,這些得全部靠自己,有時從業人員就是赤裸裸地站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之中。

如此種種,實在讓人看不到未來性。

關於企業化

民間常常在講,農業界產學也很深的失調,我想其中一個原因在於,業界的環境根本上沒給這些受過學術訓練的農業生太多的空間,打個比方,如果我是學化工出身的技術人員,出社會的時候並不需要自己蓋一棟化工廠才能學有所用,我可以進入已經企業化的公司企業中,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維持、改善、創新,而在這樣的模式中,效益最大化,讓台灣這塊小小的土地,出現了數家世界首屈一指的化工集團。

台灣傳統是小農制,主要以家庭經營為主,這個系統並不善於協作,一般來說生產技術都是家庭傳承的,少有雇用外人的情形,因為能做的沒多久就自立門戶,而不會做的根本做不久,由此,我們的農業生產被切為一個個小單元片段,支離破碎,並沒有太多的空間與可能,來承接這些由農業教育訓練出來的學生。

以目前形勢來說,台灣農業需要自動化設備來提升工作的效率,需要一套生產追溯系統來保證產品的生產過程符合標準,需要更多元的人才加入農業生產,更準確說,這一切的需求都指向需要更大的資本投入農業,也就是,台灣農業的生產模式應該由小農制,轉為企業化的農業生產。

這兩年來,開始聽到農業要鼓吹企業化的聲音,而近來農方的補助與資源一直在期待農業團體可以企業化,可是企業化的意義,不僅在於享有權利,而更重要的是必須要負擔義務,在進一步說,當違反義務的時候,還必須要負起責任。

我們期待企業化,不僅希望看到規格整齊劃一的農產品、不僅是希望看到一套有效的安全保證制度、不僅是希望看到一套套荷蘭、日本、以色列系統,不僅僅是看到幾十幾百台自動化設備;

其實我們更希望看到農業從業人員能夠多元化,植保、農機、農化、農藝、食品的各色專才,能夠在這個平台上才有所用,而且得到合乎勞基法保障的,有晉身機會的工作;我們更希望企業化後,員工可以獲得適當的安全防護、適當的教育訓練、適當的工作環境,讓人才可以全力的催出應有的產能與品質,這才是需要企業化的真正原因。

如果企業化只是為了有個統一編號承接政府的補助、企業化只是為了可以聘用外勞的途徑、企業化只是承接了種種權利而無相對義務,那其實本質還是傳統農業的放大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