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施明煌與年輕農友,攜手打造「喜願共合國」

麥田狂想4.10 之「喜願共合國」的摸索

「麥田狂想」四年來經歷了生產、加工、服務、消費端的各種淬煉,從起初只是單純地想解決自身被壓迫的困境,當在進入問題核心之後,才驚覺到要妥適解決自己的問題之前,別人(農業)的問題必須先獲得解決。

以至於「麥田狂想」不間斷地拓展規模與連結,到最近(8月26日)成軍的「喜願大豆特工隊」,其實這背後不時顯露著「喜願共合國」(Rejoice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Group )對於台灣「社區協力農業」群組的試探與企圖。


施總兼推動本土小麥的環島契作 (本文圖片提供 / 阿達碼)

在台灣「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一詞,這兩年常被引述並探討在台灣的可行性。而「喜願共合國」決意傾力於加工端創造需求,以多元雜作(小麥與黃豆…契作)開展秋作、秋冬裡作的新風貌,運用黃豆、小麥與庶民生活緊密的特性,融合「喜願麵包」獨特的管理力與行動力,進而建構社區型自給自足的營生實體。

但高度理想必然充滿等高的風險與挑戰,需要跨領域的發想,更是期待「年輕」且親力親為型農友的加入,在相互衝擊中激盪出異質文化。

年輕農友,加入環島小麥契作

這裡要特別強調的「年輕」,並非是指「年齡」,而是指從事農務的「年資」。「麥田狂想4.0」環島契作小麥的計畫,幸運地加入多位生力軍,如台南佳里的育承、花蓮玉里國旗、台東池上的金興、高雄美濃傑興、宜蘭員山麗花、三星的玉燕、南澳「自然田」、壽豐慈濟農耕隊…。

近一年的互動中,在猶豫頓挫中理絡出,農作物的選擇與田間管理模式,其實代表農友的性格與價值觀。雖然每一位契作小麥的農友各自需求不同,但過程的溝通均能圓融無礙。

對於農事管理而言「年輕」未必是本錢;今年參與小麥契作的「年輕」農友,多數有部落格、臉書與網站經營能力,並可統合區域資源,主觀意識與自主性強,但有的農友甚至在小麥的種植上的描述上,刻意迴避與喜願有「契作」的關係,比較難理解的是有一位農友在收運時以質疑收購價格的技巧,刺探是否有無差異,當下只能以大笑化解尷尬;似乎信任的啟點都是來自懷疑;順遂原曾是崎嶇的。

但喜願小麥執著的重點,仍是如何能讓農友們在每年一季短暫的裡作期,確立小麥於不同區域(土壤、管理,環境天候)建立最佳的粗放管理方法,穩定小麥的品質,這是需要更多的時間理解與驗證。所以在喜願小麥的DM上特別印有這一段小叮嚀:

粗放,不是放任不管;低投入,不是不投入;不作為,不是甚麼都不做,而是早已充分做好準備」,與年輕的農友相互惕勉。

拜今年初春溫層偏低又少雨之賜,2011「麥田狂想4.0」扣除「實驗」與「交換種籽」後,「契作」實際收成近41公噸,平均在2150公斤/公頃,今年以台南學甲的李煌南、劉育承單位產量最佳,每公頃平均3200公斤,在友善環境農法上這些都是難得的佳績。「麥田狂想5.0」目標「萬分之一」契作的種子,東部地區存放在玉里國旗的米倉,西南部則分別存放在雲林莿桐與台南佳里兩地冷藏,目前正蓄勢待發中。

在「麥田狂想」聲勢逐漸壯大引發更多社會關注的同時,我們願以「四個謹慎」做為「喜願共合國」營生圈與生產者協力合作的反省準據:

1. 是否真實? 其實文字與圖像都會騙人,但騙不了自己。故事可以虛擬,情節可以嫁接,但是農產品會說真話;人會騙人,麵包不會騙人。

2. 是否友善? 友善是「理解」、「尊重」、「關懷」;友善的具體方式,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環境。

3. 是否公平? Fair(公平)的字根,應該是「Free」(自由自在、無償地)、「Full」(飽滿的)、「Fresh」(新鮮的)與「Air」的組合。在通路商層層的關卡中,生產者與服務者是否確立公平共好的商議模式。

4. 是否兼利? 利益最小化創造價值最大化;「活著」就是喜願最好的利潤。親愛的農友與關心農業的朋友們,過去或許我們不及參加,未來一定有我們。

期許「喜願共合國」在草根中走出一條「愚而不昧,魯而不莽」的路徑!

上下游News&Market